理论教育 古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艺术

古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艺术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古代战争中,新闻传播为战争双方赢得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陈胜、吴广在古代战争中,把舆论宣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典型案例:近代战争中的新闻舆论战(一)毛泽东巧施空城计1948年10月,在国共之争中,中国共产党渐居上风,两军决战激烈进行,中共中央移居石家庄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古代战争中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艺术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开展新闻传播活动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古代战争中,新闻传播为战争双方赢得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舜帝传德服天下

在我国历史上有文字的记载中,如上节所述,舜帝最早、最成功地运用了新闻传播手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帝“以孝闻”天下,着力传播尧帝之德,并注重实施双向传播,既宣传自己的主张,又重视倾听民声、民意,一心为民,泽被天下。可以说,舜帝实施的新闻传播是实事求是的,是光明磊落的,不仅有效地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受到了边远民众的依赖和爱戴,成功地实现了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舜帝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仁厚的祖先。

(二)舆论助周灭殷商

政治服务,自古以来就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使命之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些政治集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力宣扬己方之义,刻意回避己方之弊;大力传播敌方之害,闭口不谈敌方之益。通过有选择地开展舆论传播,达到壮大自己的声势、分化瓦解敌人的目的。

历史上关于对殷商王朝纣王的传播,影响十分深远,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公元前11世纪,纣王继位后,取得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等历史功绩;努力经营东南,实现了东夷和中原的巩固统一,大大扩展的商朝疆域,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推动了华夏大地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纣王建立了装备精良的军队,当时商军已用上了战车,装备了青铜兵器,能够随时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达1.3万人,称雄黄河和长江流域。由于纣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了分裂和纷争。殷商王朝位列三公之首的周国西伯昌及其儿子周武王,暗中积蓄力量,伺机造反。他们利用社会舆论,广泛传播纣王宠纵妲己、骄奢淫逸、残害臣民等恶行,同时,大力宣传周国的仁义。导致纣王众叛亲离,“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于是,周武王起兵伐纣,纣王失败,自焚于鹿台。

当时,周国、周朝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推翻殷商王朝的统治需要,对纣王的行为,进行了片面传播,只渲染了纣王的种种恶行,而没有宣传纣王的各种功绩。于是,纣王成了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人人皆知的暴君。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以伟大史学家超人的胆识,在《史记·殷本纪》中,比较客观、全面、真实地记载了纣王的功过是非。其中,先是叙述纣王“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等优点,后是记述纣王“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等荒淫恶行,但千百年来,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纣王的鞭笞。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自古以来就有“先入”就能“为主”、“先声”才能“夺人”的特点。

(三)陈胜巧打舆论战

另一个成功运用舆论传播的古代战例,就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是阳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方城县人,生年不详。贫雇农出身,从小就有志气,具有追求公平、平等的理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朝廷派遣征用许多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入队伍,并担任队伍的小头目。行至大泽乡,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县一带,正巧天降大雨,道路不通,贻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王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经反复商议决定,起义造反,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在起事过程中,陈胜十分重视运用“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为起义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

通过笔者考证,陈胜吴广仅在策划起义的过程中,至少策划了五起“新闻”事件,成功地实施了五场舆论战,可以说是场场巧妙、场场精彩。

一是制造并传播“丹书鱼腹”新闻事件。陈胜用丹砂在白绸子上书写“陈胜王”三个字,暗中放入鱼腹,并巧妙地混入渔民捕鱼中,士兵买鱼加工时,发现了鱼肚子中的丹书,感到十分惊奇,并迅速把这一消息在士兵中间进行了传播。

二是制造并传播“篝火狐鸣”新闻事件。陈胜暗中指使吴广躲在驻地旁丛林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假装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见神庙里鬼火凄凄,狐声阵阵,又惊又惧,皆以为陈胜称王是鬼神的安排,对陈胜充满敬畏。

三是制造并传播“天神护佑”新闻事件。起义之前,陈胜当众焚香祭拜,使用百枚一面涂丹的铜钱,乞求天神护佑:若起义能够成功,则铜钱红面向上者居多。祭礼之后,陈胜将袋中百枚铜钱抛洒祭坑。众人上前一看,满地皆红,百枚铜钱全部红面向上。众士兵目瞪口呆,坚信起义反秦是天神的旨意。

四是制造“突发事件”激化矛盾。吴广一向爱护戍卒,戍卒多愿听他差遣。一天,借押送戍卒的军官酒醉之机,陈胜指使吴广故意再三扬言要逃跑,引诱军官处罚吴广,借此激怒吴广的部下,制造“突发事件”,激化阶级矛盾。军官果然中计,不仅责骂、鞭打吴广,而且拔剑想杀吴广,使矛盾迅速被激化。在陈胜的带领下,忍无可忍的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杀了军官,发动了起义。

五是顺应人心举义旗。秦始皇的大儿子公子扶苏,深受天下百姓爱戴,因扶苏不满朝廷的暴政,不但不能继承皇位,还受到了迫害。楚国大将项燕,战功卓著,爱兵如子,深受楚国人爱戴。于是,陈胜大造舆论,假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领导的队伍,举起了义旗,顺应人民的意愿,倡导天下反秦,受到了热烈响应,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起义的组织策划中,陈胜以卓越的政治智慧、敏锐的时局洞察力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干,成功地策划、导演了一系列假事实真新闻、假事实假新闻,充分发挥了战时新闻宣传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瓦解敌人的独特作用,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可以说,陈胜、吴广在古代战争中,把舆论宣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典型案例:近代战争中的新闻舆论战

(一)毛泽东巧施空城计

1948年10月,在国共之争中,中国共产党渐居上风,两军决战激烈进行,中共中央移居石家庄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蒋介石为了挽救连连受挫的被动局面,亲赴北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想出了一计,准备偷袭西柏坡,摧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最高统帅机关。(www.daowen.com)

中共华北地区地下党的敌工工作“无孔不入”、很有成绩。在傅作义身边,有中国共产党的耳目。偷袭西柏坡的计划,很快被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获悉,部长刘仁从河北沧县泊镇向党中央发来特急电报,报告了蒋、傅偷袭西柏坡的计划:10月28日拂晓开始行动,敌人10万机械化装备的部队正向保定集结,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务必做好准备,以防不测。

此时,中央机关以及机要文书档案、中央保育院、托儿所幼儿园等,都刚刚从延安搬来,西柏坡只有负责保卫党中央机关的一个警卫连的兵力及部分地方武装,总共不过1000人,可偷袭之敌竟达10万之众。相比之下,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万分紧急。主力部队徐向前的第一兵团、杨成武的第三兵团远在山西、绥远一线战场。石家庄虽已解放,也无部队驻守,实际上是一座空城。而保定到石家庄不到150公里,蒋、傅军队如果突袭石家庄,西柏坡将危在旦夕。

毛泽东异常镇静,决定上演一场空城计,挫败蒋介石、傅作义的偷袭计划。10月26日,毛泽东忙完手头的工作后,自言自语:“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身边工作人员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如何给傅作义厉害看?”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立即交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

毛泽东在这篇评论中,首先把傅作义的偷袭计划予以公布。评论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进扰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了命令,限令3天之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击敌人的骑兵和机械化部队。闻蒋、傅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第九十四军外,尚有三十五军和骑十二旅及新编骑兵第四师,共约10万大军,并附爆破队及汽车百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等建筑物。据悉,该敌将于27日集中保定,28日开始由保定南进。进扰部队为首的是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新编第四骑兵师师长刘春芳,骑兵第十二旅旅长鄂友三等。请各界作好充分准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决不让敌人一兵一卒逃回老巢……

这篇评论马上由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公开播发,并在解放区各报公开刊登。毛泽东一方面发表公开评论,虚张声势,一方面急调主力部队防止意外。命令华北军区第7纵队、华北第2兵团,迅速赶到保定以南,阻击敌人。同时,电令四野第11纵队迅速进入冀东,威胁北平,迫使南下的傅作义部回头。

蒋介石、傅作义听到消息,大吃一惊,偷袭石家庄的绝密计划竟被中共新华广播电台和盘托出,包括参战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方案、任务等,中共全部了如指掌,并作了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部署,深感已失去了偷袭的意义。蒋介石、傅作义深怕遭到埋伏,只好急令刚刚集结的部队撤回北平。在回撤途中,其一部遭到迅速集结的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截击。傅作义损失官兵3700余人,战马240匹,汽车90多辆,包括大批战略物资。

蒋介石、傅作义突出奇兵、偷袭石家庄的作战计划,被毛泽东充分运用新闻媒体,轻而易举地瓦解。11月3日,蒋介石、傅作义才搞清,当时中共机关并无重兵守卫,后悔莫及;试图卷土重来时,但战机已失,不可复得,只有扼腕长叹。

可谓:主席一篇评论,喝退雄兵十万。

之后,中共中央一直驻在西柏坡,直到进驻北京城

(二)林彪巧施金蝉脱壳之计

林彪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军事家。在革命战争年代,林彪能打善战、智谋过人,敢打大仗、善打巧仗,能够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林彪曾经巧妙地运用新闻媒体为自己助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数量首次超过了国民党。林彪的情绪显得很好,人也多了几分和气、活跃。林彪一边命令作战一个多月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00万大军暂时休整,一边给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发来战报,报告战况,并提出了休整的请求。

此时,国共双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淮海战役,驻守平津一带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陷入进退两难、首鼠两端的矛盾之中。当时,淮海战场上国民党拥有装备精良的中央军70万,而共产党解放军只有50万。为了防止傅作义指挥其60万国民党军队南下加入淮海战役,或经天津塘沽从海上向南撤退,毛泽东电令林彪:东北野战军不能休整,立即秘密入关,对华北的傅作义所属的60万傅军实施分割包围。之后,再转入休整。

林彪深感毛泽东的深谋远虑和决策高明,立即指挥东北野战军,秘密进关。为了掩人耳目,林彪一边指挥部队悄悄向关内运动,一边在沈阳频繁出席和参加各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并组织沈阳各大报纸、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逐日刊登和广播其本人及其他军政领导在沈阳的活动情况,大肆渲染,以迷惑蒋介石、傅作义。

11月3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率东野指挥机关从沈阳乘火车出发,到锦州后换乘吉普车,经义县、彰阳、建平、平泉、宽城,从喜峰口入关。一路夜行晓宿,风尘仆仆。

东北野战军经过喜峰口、冷口入关时,被傅作义的军队察觉。傅作义给蒋介石发电报,反映这一情况,蒋介石电告傅作义,称据可靠情报,“林彪尚在沈阳”。

鉴于夜行晓宿已失去意义,林彪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命令各纵队日夜兼程。同时,林彪命令由沈阳近郊出发的三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主力不再绕行进关,而是取捷径由山海关向冀中快速穿插。

当东北野战军80万之众突然出现在华北和林彪等人在河北通县露面后,蒋介石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更是出乎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意料之外,其南下、海退之路瞬间被封死,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