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熟语、固定短语的语汇性质
熟语的情况又如何呢?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用上一些熟语,有的人甚至出口成章。例如:
(1)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做“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汪曾祺:《安乐居》)
(2)1970年我进了纺织厂工作。有一天,我骑车上街买东西,途经戚浦河桥时,看见桥上有许多人在看热闹。我好奇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名七八岁的女孩在河中拼命挣扎,但是桥上的男女老少个个呆若木鸡,只管看“戏”,无动于衷。我顿然热血沸腾,一瞬间长江遇险那一幕闪现在眼前。我忘记了危险,猛地跳进河中。(报纸)
(3)这样晴朗的早晨,正是人们扫地清垃圾的时候,他在这里无所事事,喝虚无缥缈的空气——这样下去,说不定某一天还得喝西北风!于是他小时饿饭的情景又忽然回到他脑海中来了。他心跳了两下,便立刻走出那个小公园。(叶君健:《内部矛盾》)(www.daowen.com)
(4)现在已经有大字报贴出来了,你们赶快想法子先躲起来吧!他们三人听了后,也搞不清“家”里到底什么背景,有什么来头,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鸣生:《国家大事》)由此可见,熟语,我们在交际中只要用得着,就可信手拈来,直接使用,无需临时“组装”,其备用性由此可窥见一斑了。
熟语的定型性,如上所述,是毋庸置疑的。
熟语的复现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选用合适的熟语。一般说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用成语多一些,文化程度偏低的人,惯用语类口语性强的熟语用得多一些。
与熟语比较起来,固定短语在备用性、定型性和复现性的某一(些)方面,表现要差些。其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表现也不一致。但总的看来还是可以看作语汇的成员,不过不很典型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