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弗洛伊德的反辩:乱伦禁忌与自然社会科学的边界

弗洛伊德的反辩:乱伦禁忌与自然社会科学的边界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的反辩乱伦禁忌再度带领我们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地带。与此对立的是弗洛伊德的假设。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占上风,把韦斯特马克效应称为荒谬之言,并且声称自己发现的精神分析理论使这个效应更站不住脚。尽管这个解释也许很合理,也有证据的支持,我们仍然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和其他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学家,会对韦斯特马克效应报以如此强烈的反应。

弗洛伊德的反辩:乱伦禁忌与自然社会科学的边界

弗洛伊德的反辩

乱伦禁忌再度带领我们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界地带。他们提出如下的问题:生物学上的韦斯特马克效应和文化上的乱伦禁忌,到底有什么关联?

有两个对立的基本假设,都在解释人类避免乱伦的行为;比较这两个假设,可以使我们更明确地了解这个问题。第一个假设来自韦斯特马克,我在此以合乎时代的语言加以总结,人们避免乱伦,是因为人性中存在外遗传法则,而且它们已经转译成一种禁忌。与此对立的是弗洛伊德的假设。当这位伟大的理论家第一次听到韦斯特马克效应时,就坚持反对它的存在。他认为情况恰好相反:同一个家庭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原始而威力强大的异性性欲,而且不会受任何本能抑制作用的阻断。为了避免近亲交配行为的发生,以及因此对家庭维系力的严重破坏,社会才进而发明了禁忌。结果,弗洛伊德在他的伟大的心理学架构中发展出“恋母情结”。这是指儿子对母亲具有无法化解的性欲望,同时把父亲视为情敌而加以憎恨。弗洛伊德在1917年写道:“人类优先的选择通常具有乱伦的成分,男人会渴望与母亲和姐妹发生亲密关系,这个从婴儿时期持续下来的倾向,需要通过强制的禁令加以防止,才能避免不良的后果。”

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占上风,把韦斯特马克效应称为荒谬之言,并且声称自己发现的精神分析理论使这个效应更站不住脚。他同时大量引用英国人类学家、古典主义者和《金枝》(The Golden Bough)一书的作者弗雷泽(James G. Frazer,1854—1941)对韦斯特马克效应的反驳。弗雷泽推论道:如果韦斯特马克效应真的存在,就不需要禁忌。“我们实在很难了解,为什么深刻入骨的人类本能还会需要法律的强化。”在20世纪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逻辑推论经常出现在教科书和学术评论中。(www.daowen.com)

韦斯特马克对弗雷泽的回应很简单,也一样合乎逻辑。同时,支持他的证据也逐渐增加,但因为精神分析理论太占优势而被忽略。韦斯特马克说,任何人都会这样想:我对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点性爱上的兴趣也没有,但偶尔还是会想想和他们发生性关系时会是什么感觉。不过,这个念头实在令人反感!乱伦是一种被迫而且不自然的行为。它可能会改变或破坏我和家人的其他关系,但这些关系对于维护我日常生活的福祉很有必要。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乱伦,在我看来也同样让人反胃,而且显然也让其他人倒胃口,因此稀有的乱伦事例应该以不道德的罪名加以谴责。

尽管这个解释也许很合理,也有证据的支持,我们仍然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和其他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学家,会对韦斯特马克效应报以如此强烈的反应。因为它危及现代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架构,并且质疑这个时代所推崇的一项重要的学术进展。沃尔夫很准确地描述了这个为难之处:“弗洛伊德看得很清楚,如果韦斯特马克效应成立,他自己就错了。他必须否定儿童早期的亲密关系会抑制后来性吸引力的可能性,要不然恋母情结的基础就会崩溃,随之瓦解的还将包括他的人格动力说(personality dynamics)、对精神官能症的解释,以及他对法律、艺术和文明起源的宏观看法。”

韦斯特马克效应也动摇了其他学说。其中一个问题是,一般社会规章的存在是为了压抑人性,还是彰显人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能说不重要:乱伦禁忌对道德的起源有什么样的启示?正统社会理论认为,道德多半是由规范和习俗建立起来的传统义务和责任;韦斯特马克在有关伦理的著作中,则偏好相反的想法,认为道德观念是天生情绪引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