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非文字信号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非文字信号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文字信号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探究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大多数步骤,并且在证据允许的情况下,由基因绕到文化再回到基因上。以上和其他的非文字信号,是了解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想课题。也就是说,设定特定信号的基本结构的每一组基因,都有它自身的反应规范。文化中的非文字信号,正等着我们从比较的观点来进行研究。眉毛上扬已经普遍地仪式化成眉毛上下挑动,成为社交上的邀请信号。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非文字信号

非文字信号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探究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大多数步骤,并且在证据允许的情况下,由基因绕到文化再回到基因上。这些步骤可以简短地总结如下:

基因指定了外遗传法则,也就是感觉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产生文化的动力和渠道。

文化有助于决定哪一些基因能够存活并且世代繁衍

新生的成功基因会改变族群中的外遗传法则。

受到更改的外遗传法则会改变文化生成渠道的方向和有效程度。

以上一系列步骤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涉及了遗传的束缚力。经过整个史前时代,尤其到将近1万年前,现代人种的大脑已经进化成形,基因和文化的进化也已经密切相关。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出现,尤其是文明兴起之后,文化的进化速度突然加快,使基因的进化相形之下好像暂停了。在这个文化进化以指数攀升的最后阶段,外遗传法则能够容许的不同文化分歧有多大?遗传的束缚力又有多紧密?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而我们只可能找到部分答案。

一般而言,外遗传法则的束缚力强到足以显示出可见的约束力;即使在最复杂的社会中,它们也已经在人类行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也许会让强硬的遗传派感到不舒服的是,在目前所知的外遗传法则控制下,文化已经进化出广泛的分歧现象。有时,文化中会出现某些降低达尔文适应度的特征,至少这种现象一度存在。的确,文化偶尔会疯狂发展,甚至摧毁那些孕育它的个体。

我们对外遗传法则转变成多样性文化的过程所知有限。要描绘这些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借由实例。我将举两个例子,一个相当简单,另一个则较复杂。

先说简单的。我们如果失去所有文字上的沟通,仍然还会有丰富的辅助语言可以沟通大多数的基本需要,包括身体的气味、脸红害羞和其他无法掩饰的反射反应、面部表情、姿势、手势和非文字的发声表达。所有的这些沟通方式会以不同的组合,且通常是无意识的意图,编成情绪和意图的真正字典。这些是我们灵长类的祖传能力,从语言产生之前一直持续至今,几乎毫无变化。虽然这些信号在细节上依文化而变,但它们具备的一些不变元素,显示出古老的遗传起源。例如:(www.daowen.com)

◆雄甾烯醇(androstenol)是一种男性费洛蒙,集中在汗液和新鲜的尿液中。它们以麝香味或檀香味等名称为人所感知,在社交接触时会改变性吸引力或使气氛变得温和。

◆触摸对方是表示欢迎的方式,由下列的内在规则所调节:对同性的陌生人只触摸手臂,当熟悉感增加时才开始触摸其他的身体部位,对异性感到亲密时更是如此。

◆瞳孔放大是对别人的一种正面反应,女性尤其显著。

◆伸舌头与吐口水是表示反对的攻击姿态,以舌舔唇代表社交上的邀请,普遍用在挑逗时。

◆闭上眼睛、皱起鼻子,是一种表达反对的共同语言。

◆嘴角下垂、张开嘴、露出下排牙齿,是带有蔑视的威胁。

以上和其他的非文字信号,是了解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想课题。关于这些信号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我们已经有许多了解;相较于文字信号,它们所对应的基因和大脑控制活动可能较为简单。通过一种信号在多个社会中的不同用法,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种信号因为文化进化而产生的意义变化。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变异程度和弹性,也因此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微妙含义。也就是说,设定特定信号的基本结构的每一组基因,都有它自身的反应规范。

文化中的非文字信号,正等着我们从比较的观点来进行研究。眉毛的上下挑动,是一种具有中等变异程度的本能,也是德国人种学先驱艾贝斯费尔特(Irenaus Eibl-Eibesfeldt)所提供的许多例子之一。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受到吸引时,他会睁大眼睛来扩大视野;当他感到惊讶,会把眼睛睁得非常大,同时明显地扬起眉毛。眉毛上扬已经普遍地仪式化成眉毛上下挑动(可能是由基因设定),成为社交上的邀请信号。这里所谓的仪式化,是指一项身体活动在某种情况下进化出特殊的功能。在上述的例子中,眼睛睁大和眉毛上扬进化成一种明显的典型形式,也就是用来沟通的眉毛上下挑动。这是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过程中的遗传部分。但是,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过程中的文化部分,也影响了眉毛上下挑动的动作,使它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中略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和情况之下,这个动作会结合其他形式的肢体语言,以传达欢迎、挑逗、赞同、要求对方肯定、感谢,或强调文字信息等含义。在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的文化中,它实际上是用来表达“是”的意思。[1]

[1]辅助语言的相关报告,见Irenaus Eibl-Eibesfeldt, Human Ethology (Hawthorne, NY: Aldine de Gruyter, 1989), pp. 424-4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