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超越白蚁学术的伦理哲学

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超越白蚁学术的伦理哲学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有关人性的遗传基础,可以用三个生物组织层次之间的关联来表达。我曾写过一篇符合白蚁群体精神的讲演稿,由白蚁领袖向群众发表,以增进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自从我们的祖先大白蚁在第三纪后期的快速进化中,发展出10公斤重的体重和更大的脑袋,同时学会用费洛蒙来书写之后,白蚁的学术成就因此得以提高,伦理哲学也变得更加精益。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描述白蚁的道德行为规范。

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超越白蚁学术的伦理哲学

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

目前,我们所知道(或更正确地说,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人性的遗传基础,可以用三个生物组织层次之间的关联来表达。我将依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加以陈述,由普遍的文化现象开始,再进到社会行为的外遗传法则,最后以重新审视行为遗传学作为终结。

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 Murdock)在1945年的经典纲要中,列出了一系列文化的共性。当时受到研究的社会行为有数百个,全都记录在《人际关系区域档案》(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中。根据默多克的定义,文化共性(cultural universals)所指的,就是其中每个社会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习俗。这个系列包括67种共性:年龄分级、运动、身体上的装饰、历法、清洁习惯的训练、社区组织、烹调、合作劳力宇宙学、求偶、舞蹈、装饰艺术占卜、劳力分工、梦的诠释、教育、末世论(eschatology)、伦理、民族植物学、礼仪、信仰疗法、家庭聚餐、取火、民间传说、食物上的禁忌、葬礼仪式、游戏、表情姿势、赠礼、政府、问候、发型、好客、住宅、卫生、乱伦禁忌、遗传法则、玩笑、亲族、亲族名称、语言、法律、运气迷信、魔术婚姻、进餐时间、医疗、产科医学、处罚裁决、个人姓名、人口政策、产后照顾、怀孕的处理、产权超自然现象的抚慰作用、青春期风俗、宗教仪式、居住规则、性爱限制、灵魂观念、阶层划分、外科手术、器具制造、贸易、访问、气候控制以及纺织。[1]

我们很容易排斥这些特质,认为它们和人类真正的本质无关,不是真正的遗传,只是某个具有高度智商和复杂语言的物种,在发展出复杂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现象,和遗传倾向无关。但是这种解释方法很容易被反驳。让我们假设有一种白蚁,从物种的社会层次中进化出文明。就以非洲善于建立小丘的一种大白蚁(Macrotermes bellicosus)为例,它们在地下建立起城市般的蚁巢,每一个蚁巢中都有上百万个的居民。让我们提升它们以昆虫身份所建构的社会组织,使它们社会的基本性质变成一种由外遗传法则所引导的文化,就像人类文化一样。白蚁的这个六足昆虫文明,是建立在白蚁的本性基础上的,其本性包括始终保持单身并且不具繁殖力的工蚁、采食彼此的粪便以交换共生菌、利用化学分泌物(费洛蒙)进行沟通,以及例行的同类相食,也就是吃蜕皮和死亡或受伤的家属。我曾写过一篇符合白蚁群体精神的讲演稿,由白蚁领袖向群众发表,以增进超级白蚁的伦理规范:(www.daowen.com)

自从我们的祖先大白蚁在第三纪后期的快速进化中,发展出10公斤重的体重和更大的脑袋,同时学会用费洛蒙来书写之后,白蚁的学术成就因此得以提高,伦理哲学也变得更加精益。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描述白蚁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不证自明而且举世皆准的。它们是白蚁的精神所在,包括:热爱黑暗,热爱土壤内部深藏的霉湿巢穴;在与其他蚁群频繁的战争和贸易中,能把本群体的生命放在中心位值;接受生理阶级的划分;认同个人权力是一种罪恶(群体至上!);给予拥有繁殖力的王族手足由衷的关爱;能从化学物品所编成的歌曲中获得乐趣;在蜕皮之后,能对采食蚁巢中其他巢友的粪便产生深刻的社会满足感和美学上的愉悦;对蚁食蚁的习俗感到狂喜,并且在生病或受伤时,乐意捐献自己的肉体(被吃比吃更有福)。[2]

[1]关于文化共性,见George P. Murdock,“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cultures”,in Ralph Linton, ed., The Science of Man in the world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另外,利用人类学和社会生物学的原则重新评估文化共性的卓越报道,则出现于Donald E. Brown,Human Universals(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我对白蚁文明社会的想象,为的是强调人性的独到之处,引自“Comparative social theory,”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v.I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80), pp. 49-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