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持久性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我国的经典古籍《四书五经》其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在世界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一些学者把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佛教思想并称为世界四大思想瑰宝。《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高的参考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少专家学者称它为人类生活的一部活哲学,甚至一些世界经济大师称儒家经典是“现代管理的圣经”[52]。《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安娜·卡列尼娜》、《神曲》、《汤姆叔叔的小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利·波特》等文学作品,有的开辟了一个时代,有的引发了一场革命,有的则如狂飙烈火一样点燃和摇撼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感情与心灵,而且塑造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灵魂,赋予其以高尚的品格和献身的精神[53]。另外,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习俗、风俗,如春节的对联、年夜饭、十五闹花灯等已经成为文化传统,世代相传,持久地吸引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文化的力量无形、无边、无极、无孔不入。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民族的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在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只有掌握并运用好文化的力量,才能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注释】
[1][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第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5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冯天瑜:《文化守望》,第2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5]宋一:《从文化的结构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刘守华:《文化学通论》,第40—4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黄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18日第1版。
[8]张开城、张国玲:《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载《岭南学刊》2004年第1期。
[9]万伟伟:《略论邓小平的科技文化思想》,载《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5期。
[10]姜相志、魏伟:《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10期。
[1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第1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宋瑞芝、陈世阳:《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略论》,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97—398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金民卿:《大众文化论》,第1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第8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立红:《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矛盾探源》,载《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17]高小康:《喧哗与萧条:当代城市中文艺的传播与教育》,第24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8]周有光:《中国文化跟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纪念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在中国开创25周年》,载《群言》2003年第8期。
[19]丁义军:《法院文化研究》,第9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0]沙颂:《社会学概论》,第41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1]丁义军:《法院文化研究》,第10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2]刘守华:《文化学通论》,第3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3]夏日云:《论文化的结构和功能》,载《山东电大学报》1998年第1期。
[24]宋一:《从文化的结构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5]李树德:《创世纪:人与文化论》,第6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www.daowen.com)
[2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曹红:《人——符号——文化——试论卡西尔符号哲学的三要素》,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8]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录》,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L.怀特:《文化科学》,第2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高玉祥:《认知心理自学辅导》,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丁义军:《法院文化研究》,第6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2]王诚:《通信文化浪潮》,第9—10页,第三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3]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34]郑晓云:《文化认同论》,第34—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35]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第17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第60—6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7—87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21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39]张碧涌:《增强先进文化感召力》,载《人民日报》2001年8月11日第5版。
[40]陈华文:《文化学概论》,第61—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1]丁怀超:《文化与实践理性》,载《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2]许群、费栋:《“文化力”,浙江经济加速发展的奥秘》,载新华网2008年6月11日。
[43]魏恩政:《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有感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载《理论学刊》2008年第2期。
[44]李佩纹:《当代法国文化渗透力浅谈》,载《法国研究》2003年第1期。
[45]李佩纹:《当代法国文化渗透力浅谈》,载《法国研究》2003年第1期。
[46]胡潇:《文化的形上之思》,第1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7]姜春民:《“负文化”现象解析》,载《理论界》2007年第4期。
[48][日]小田晋等:《宗教和社会精神病理》,载《日本社会精神医学》1996年第5卷1号。
[49]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涂龙德、窦小文:《外国人争相学汉语全球学习人数达3500万》,载对外汉语教学与考试网2008年10月11日。
[51]高占祥:《文化力》,第71—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高占祥:《文化力》,第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艾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下的文化建设》,载《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