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驱动力
文化的驱动力是指文化产业、思想观念、人文资源、文化设施等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现在正处于“大文化”时代,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由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交融所决定。
从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来说,文化通过给人或物,以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从而使这种魅力成为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浙江人的精明在于把文化的力量注入到经济的结构中去,并用文化的外表去“包装”经济,不断抬升经济的品位和价值。浙江人喜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柑橘节、杨梅节、毛竹节、丝绸节等都是因为文化的注入,才使得经济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才在基本条件大致相同的现实背景下,取得了快于别人发展的优势。[42]可见,文化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引擎,文化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没有文化力量贯注和支撑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没有文化力量对经济的推动,经济难以维系持久的繁荣与稳健的发展。正如人们所说:有了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富不长。(www.daowen.com)
从文化对制度的作用来说,文化也可以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推出的新制度和新规范,并且当新制度和新规范与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时,它还会通过自身的非强制力量对其加以改变。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涵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发生在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于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对人的思想观念的禁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扫清了道路。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通过学习西方人的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求民族解放的理想的破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文化的落后才是最深层的落后。梁启超曾说过,近几十年来,国人之感觉不足,是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最后才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从而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这当然不可能成功。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并终于将近代的中国推到了现代的中国。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次伟大的文化变革,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等极左思想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中,我们每一次制度的改革都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的,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力量都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43]。
文化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政治属性,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企业或者是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文化为其发展提供的内在驱动力是无可替代的。由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的驱动力必将引起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普遍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