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的类型及其影响-文化统战概论

文化的类型及其影响-文化统战概论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文化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文化作出不同的分类。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行为文化主要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即风俗习惯来体现。因此,精神文化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先进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二)文化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文化作出不同的分类。根据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根据文化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方式,可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根据文化的属性和功能,可分为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根据文化的来源,可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根据文化的服务群体,可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根据文化构成的地域范围,可分为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根据建构文化的历史时代,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可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

1.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物质文化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而又变动不居的因素。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并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

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制度文化是能协调各方面关系、规范自身行为的文化产物,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实行上述制度的各种物质载体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等。

行为文化主要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即风俗习惯来体现。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保存”与传递,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化”,是人类社会秩序化、制度化的特殊体现,也正是各种各样的行为文化模式,把不同的文化类型区分开来。行为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包含了行为方式的固定化、程式化的各种制度。一方面,模式化的文化能够推进或者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影响物质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模式化的文化也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5]

精神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心世界[6]

这四种文化虽各有侧重点,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内在地反映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它所达到的历史水平也应该与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精神文化渗透并影响、制约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因此,精神文化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文化是人的个体或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归根结底就是人的价值观。一个社会总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总是由一套核心价值体系来规定的。[7]

2.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代表进步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先进文化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群众性和导向性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落后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指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方向,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代表腐朽没落阶级及其利益,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危害进步事业的,带有愚昧迷信、消极颓废、低级庸俗色彩的非科学的文化。近年来,信息网络为境外消极文化的入侵带来了便利,个人主义、消费主义、非理性主义、黑色文化(以凶杀、暴力、黑社会描写为标志)和灰色文化(以消极失落感、虚无感、幻灭感,鼓吹自我麻醉、自我超越为标志)等,利用各种几乎无所不在的潜规则腐化人们的心灵、破坏人们的精神家园、抽空价值世界的意义支柱,违背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由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性质上相悖、作用上相反,所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对待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批判反动文化。[8]

3.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

科技文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严谨的科技知识、理性的科学精神及规范的价值行为准则而形成的文化体系。[9]当然,这里所说的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技文化体现的是求真、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具体地说,求真是科技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核;理性与规范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公平与宽容是科技文化的突出特点;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效率与协作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它们构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架。科技文化是以自然知识为基础的,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机械建筑等。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极中,科技文化侧重点在于关注外在世界,体现在一系列的科学精神之中。

人文文化是指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感性定性的方法研究为主,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10]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理性逐渐觉醒,人越来越学会认识自己、反观自身,使人类本身逐渐文性化或理性化,从而形成了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信仰、语言、哲学等。[11]它体现在人类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极中,人文文化侧重点在于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生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

尽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形成背景、关注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则是相互沟通、互相补充的,其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科学并不能保证其本身的正确使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真为求善奠基,求善为求真导向,真和善结合才能称为美。[12]21世纪的文化呼吁“让科学回归人文”、“让人文走向科学”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大科学文化,这种科学文化将有利于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将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有利于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4.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但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的地区文化等。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精神支柱,每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和它的优秀的、灿烂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数千年来一脉相承,同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国民族文化是经过长期探索、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魂。纵观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我们曾经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我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也有“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特殊的生产生活习惯。我们有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孔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孙子兵法战争观等思想性代表,也有“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具体行为准则,更有“《诗经》、《离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茶经》”等浩如烟海的涉及文艺、教育、历史、伦理、医学、绘画、建筑、农业冶金、旅游、宗教、体育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的民族文化精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文化全球化条件下,人类文化发展也不可能存在同一模式,传统文化、现实国情、民族心理等差异永远是文化发展中挥之不去的底色。这也许可以说明当今世界发生的诸多现象,如马来西亚竭力宣传马来语,以色列恢复尘封多年的犹太文字,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WTO谈判中则千方百计捍卫本民族文化,抵制美国文化霸权。可见,民族性是民族生存活动长期积累的历史结晶,是一个民族直接面对并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国情,更是该民族文化建设无法逾越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出发点。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异族文化。由于文化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儿女会通过洋为中用的方式接受一些优秀的异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平共处,然而有些渲染暴力、色情、吸毒、恐怖等外来文化给现代的年轻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外来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www.daowen.com)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既相互斗争,又不可分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应当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今天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既不应盲目崇拜,也不应全盘拒绝,而应把适合中国的留下来化为我有,不适合、腐朽的坚决予以抵制。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绝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保留地吸收。”[13]

5.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上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4]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通俗报刊、卡拉OK、录映厅、露天舞场、各种娱乐性设施、街头巷尾出现的各式各样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娱乐团体等都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注重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怀,对人性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并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大众文化是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大众文化在人民大众之中有着深厚的产生与发展的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当然,大众文化也有负面效应,它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受市场法则的支配,无法摆脱市场经济的制约。

精英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所代表的自觉的文化精神[15],即精英文化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具有理想性和精神性,它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人的高度反省与自觉创造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要求。精英文化倾注于培育完美理想的人性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对普通的大众而言,似乎很遥远,毕竟他们最看重而且认为容易把握住的是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自己。精英文化的理想设计只是一种美好的目标,它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知识高深、远离大众、范围狭小、参与者少,使它的发展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精英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引入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已没有绝对的分野,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众文化满足了当下愉悦、陶冶心灵的需要,精英文化则满足了展望未来、为人的未来生存指引道路的需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在人的任何一种生命活动中总是既满足现在又筹划未来。因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两种指向的外在表现,这两种指向统一于人的文化活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也统一于人类总的文化需要中,二者互相补充,而非相互对立、不能共存,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日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16]

6.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民间民俗文化,是各种传统文化表演、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以及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

城市文化笼统地说是指一个城市社群的社会继承,它包括整个城市物质的人工制品(工具、武器、房屋、工作、仪式、政府办公以及生产的场所、艺术品等),也包括城市的精神产品(符号、思想、信仰、审美知觉、价值等各种科学系统),还包括一个城市在特定生活条件下以及代代相传的不断发展的各种活动中所创造的特殊行为方式(制度、集团、仪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17]

乡土文化价值巨大,中华民族之基就在于乡土社会。乡土文化重视亲情、宽容厚道,能够治病治心。它既能治愈城市人的“冷漠病”,又能化解城市文化的“压抑病”。优秀、积极的乡土文化不断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中,逐步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体系,能成为城市文化品位的特色体现和个性魅力。城市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大的辐射力,如古希腊雅典唐朝长安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城市文化下乡、乡土文化进城”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潮流。

7.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人类文明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的人伦道德文化;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现代文化是多种传统文化的先进部分经过聚合和提高而形成的,是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新时代文化,是指现实的所有文化存在,包括人的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精神状况、道德水准等。现代文化作为一种有独特的体系和整体内容结构的社会文化,从静态上讲,就是指人类文化整体结构、体系、内容的现代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又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大学课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跟现代文化的接轨程度。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大致75%属于现代文化,25%属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作用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幸福。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本国的“文史哲”以及传统的宗教和艺术,作用是保持固有文化的优良特色。[18]

当今世界是双文化的时代,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文化的存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存并用、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互相包容又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不断向现代文化渐进、演变、发展,现代文化又逐渐被人类的进步抛在后面而成为传统文化。[19]现代文化的高度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新现象,它跟随着全球化的历史步伐发展起来,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主流。任何国家都是一方面保存和改进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现代文化。只有真正做到光大传统文化,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现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熠熠光辉。

8.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即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的作用。如中国的儒家文化、美国的西欧移民文化等。

亚文化也称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来说,亚文化并不与主文化相对立、对抗或抵触,并具有社会总体文化的共同点,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规范。例如,中国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亚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美国社会中的种族亚文化,像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等;还有不同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各种职业文化等。[20]

亚文化与主文化互补并存,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亚文化可以转变为主文化,而主文化也可以转变为亚文化。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时,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亚文化,然而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已上升为主文化。[21]

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坐标不同,对文化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分类。除以上分类外,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分类法。比如,从不同的领域方面,文化可划分为政党文化、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宗教文化等;从不同的学科方面,可划分为政治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分类是一种工具性活动,不是目的性活动,只要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认识文化现象,作出怎样的分类都是可以理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