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统战概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含义与影响

文化统战概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含义与影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的进步而发展。关于文化的概念,是目前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最难把握和定义的概念之一,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1]他对文化的定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以后关于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突出了文化主体改造自然的活动、理想及其功能。这里的“文化”是与“武治”相对而言的。显然,人化的自然凝聚着文化的意义。

文化统战概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含义与影响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的进步而发展。关于文化的概念,是目前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最难把握和定义的概念之一,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但是,在中外学者的讨论过程中,一些观点仍不失代表性。人类学的鼻祖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他对文化的定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以后关于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突出了文化主体改造自然的活动、理想及其功能。

“文化”一词在中国人的视野里也很早就出现了。《易经》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于人文,以察时变,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指通过创作和分享诗、书、礼、乐等来提高人的道德情操,或通过受教育和思想灌输而使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符合社会规范,这里出现“文”与“化”,但尚未连成一词。到了汉朝刘向的《说苑》就连成了一个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与“武治”相对而言的。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学术界便开始从人类学意义上理解文化,在梁漱溟胡适等人的著作和“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论战”中,文化开始被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来加以理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热以来,对文化的人类学解释在中国文化概念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文化是“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解释越来越为学界所认同。[2]最近几十年来,对于“文化”的定义,我国很多从事文化工作研究的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见仁见智的意见。

这里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作一简要介绍。马列经典作家的主要贡献在于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由于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而且使自然界也具有了人的意义——文化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们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本身看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因此,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产。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3](www.daowen.com)

马克思的文化观为我们理解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人。第二,文化不同于自然就如人不同于动物,然而自然物经人的实践活动的介入,成为人们的对象物,它便打上了人的印记,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并集中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显然,人化的自然凝聚着文化的意义。第三,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文化,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由于人是文化系统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评价文化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价值目标。

综合文化的各种解释可以看出,对于文化,人们一般都在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上加以使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了解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规范的(道德、信仰、法律)、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美学部分)、器用的(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社会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方面[4],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反映在观念形态上的一切意识的、精神的、心理的东西的总和,又被称为“小文化”。基于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本书以“大文化”为论述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