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Monitoring),属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其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在很大的范围内对相关信息进行持续的(Regular)、深入的(Deliberate)以及系统的(Systematic)收集和分析的过程”(McLoughlin,1973)。这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监测的主要特征,首先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一个连续的周期内持续进行的,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其次是具有一定功能和地位,建立在一定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系统行为,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最为重要的是监测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收集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使得监测成为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监测这种评估形式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把握项目的结果,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的改变给项目本身带来的风险。同时,通过这种持续的评估方法反映规划项目的各个阶段,并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对项目是否需要调整提供信息。因此,监测作为过程评估的一种形式,具有其他静态评估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关注静态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产出的有效性;同样,监测所提供的信息也是其他评估类型的基础,当其他的评估可能会因为预算紧张而无法长期进行时,监测是最好的替代方式,因为它伴随项目的整个过程,并不占用太多额外的资源。
根据监测对项目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把握以及对项目本身的控制程度,可将对项目的监测分成三个不同的类型(表3-11)。
表3-11 三种不同的监测类型
基于“战略层面”的监测主要的任务是对未来可能采用的发展方式,以及应对目前形势可能采用的新规划政策进行预测,涵盖的内容最多,所涉及的领域也最广。但由于其设计的范围较广,其对项目本身的控制能力比较低,不涉及详细的内容。“影响层面”的监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项目是否实现了设定的目标;原先对项目所做的预测是否依然有效和可行。这类监测主要针对项目的实施架构以及管理层面。“实施层面”的监测主要检验项目是否按照原计划实施,是最为详细的监测类型,因此也是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把握最好的一种监测类型(Reid,1990)。
无论是作为战略性的综合评估还是针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详细评估,监测作为一种评估类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监测的政治性一部分体现在它其实是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的,以便达到更加理性的决策(Hill,1990),另一部分则体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监测合适与否将直接导致规划的成功与失败。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规划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实施就十分的困难,因为现代城市规划往往有众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因此即使在规划制定的初期让这些利益群体达成了一致性,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利益的分歧。这种利益的分歧将导致组织架构的分散,不利于规划政策继续保持既定的路线实施。这时,监测就成为了凝聚组织架构的要素。监测的政治性也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实施中,可以作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控制手段之一。(www.daowen.com)
信息的多样化是监测的一个特点。同时,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因此决策者在制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之前规划的运行情况,还要对规划实施的未来效果进行预测,这就要求其掌握的信息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如果在战略层面对项目进行监测的话,那么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与项目本身相关内容的获取,而应该是包括了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以及系统研究的动态过程。最后,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组织架构往往是多元化的,其参与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资源,还有大量的私人资本及市场力量,因此,监测所要获取的信息不仅要涵盖这些参与方所需的领域,还要对社会公众负责。
因为监测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很多,而且涵盖的面很广,因此,如何确定信息的来源以及监测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运行体系来说,关键的信息是其运行的环境,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调研、观察、访谈以及问卷等一些形式获得。
如果说信息的收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的话,如何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则是另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规划项目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而且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跨度较大,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成为了有效获得信息的基础。这里所谓的信息系统就是信息的搜集、分类、储存、检索、掌控和提供的过程。而这个系统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人提供适当的信息”(Haynes,1974)。
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给信息设定标准,这些标准反映了监测过程中所需的信息的性质,包括周期性、时间性、可信度、严密性、时事性、可预见性和灵活性。另外,信息系统的建立还要尽量避免评估者与项目实际操作者之间的主观分歧,不能让这些分歧影响信息收集的客观性。信息系统并不是建立之后就一劳永逸了,还需要经过持续的运转和测试来证明其有效性,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Worrall,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