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任务与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任务与方法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和方法第一节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职业道德建设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道德教育任务与方法

第六章 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所以,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这就是说,没有全国广大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激励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从事职业活动,忠于职守,奋力开拓,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总之,一句话,只要广大从业人员真正提高了职业道德觉悟,进而把职业道德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职业道德建设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要使企业充满活力并迅速发展,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固然很重要,但是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没有全体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全体职工高昂的劳动热情,一切都是空谈。当前,企业职工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成为衡量职工队伍素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也成为衡量企业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职业道德是推动企业创造优质产品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力量。

1.职业道德与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全面改革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促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反过来则对改革的深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职业道德是促进改革创新的动力

我国正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每个职工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社会的每个职业成员,不论在什么行业中劳动,都应该有一种职业精神——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勤奋劳动。在职业道德的激励下,只要努力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不断提高职业自觉性,树立对职业的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以主人翁精神搞好本职工作,全国人民就会极大地焕发出巨大热情和创新精神。几年来,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各行各业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改革创新的局面。事实证明,每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只要忠诚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必将推动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3.职业道德是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有所改变,逐渐摆脱了过去僵化的经济模式的束缚,各个企业的创造性、灵活性和自由度明显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增加了。正因为这样,每一个劳动者应该坚决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深明大义,理解肩上所负的压力,兢兢业业地做好岗位工作,以实际行动去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如果思想上不加警惕,把创造性和灵活性理解为可以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则很可能不自觉地走上邪路,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克服这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但仅仅依靠这些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职业道德来调节和约束职工的行为。必须抓好职业道德建设,把远大理想落实到本职工作,教育职工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勇敢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用实际行动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讲物质利益,又要讲建立新的商品经济秩序,既需要新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法律,更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的普及和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深化改革,协调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造就共产主义新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职业道德形成、巩固与深化的重要保证,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大的、直接的影响。首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以不同的职业在社会中生活。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整个社会必须讲职业道德:领导干部讲政德,经济、商业工作者讲商德,医务工作者讲医德,文化工作者讲文德、艺德,教育工作者讲师德等等。这样,在各种职业岗位上,人人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满足社会之所需,解决社会之所急,就会使整个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克服行业不正之风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人利用行业的特有职权牟取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无视职业道德,侵犯群众利益,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窗口”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对改变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思想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各种职业生活,更直接、更集中、更具体地反映出社会的风气,反映出各行各类的人际关系和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必须要求各条战线的人们具有优秀的职业素质,要求社会有个良好的风气,要求建立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要求每个劳动者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这一切,与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道德关系的客观要求,其中有些是本职业的主要职责,有些是本职业机构中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有些是一切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都是根据不同职业和国家与人民的客观需要制订出来的,是客观的道德要求,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对职业道德的实践,开始有些人可能是不很自觉的。但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本行业和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的理解,逐渐认识到个人作为国家主人翁的重要责任,逐步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这样就会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变为个人自觉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个人主观的道德要求,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这样便会创造出大量的、程度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共产主义道德风格,逐渐扩展职业道德规范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共产主义道德体系逐步完善。职业道德在普及共产主义道德问题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是把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客观要求转变为个人主观要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道德这一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发挥反作用的主要形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包括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思想建设包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中渗透着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除了表现在政治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婚姻家庭生活之外,最主要的表现在职业活动方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到商店买东西,受到售货员的热情接待,买到可心的物品,就精神愉快;到医院看病,受到医务人员认真负责的诊断和治疗,较快地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就精神振奋。这些都体现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友好关系:每一个职工都能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整个社会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有理想、有志气、不断向上的气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充满信心地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因此,职业道德不仅保证全体职工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断改进社会的道德风尚。

从科学理论建设来看,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个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它固然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化,但是,不可否认,职业道德还有它自己的理论课题和与各种职业相联系的特殊规律性。所以,职业道德的建立和研究,必将大大地促进各种科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同时,职业道德能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职业道德的研究和树立,对伦理学的发展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更是起着明显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伦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冷落和曲折的道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虽然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具体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了许多具有职业特点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事迹和英雄人物,而职业道德的理论课题却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过。近来为了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党中央指出要提倡建立职业道德,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起点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对于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影响职业道德的改善和提高。

职业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一样,绝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收到理想效果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当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还存在有许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有些人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看作平等的社会分工,而是用旧社会的观点分为高低贵贱、三六九等;有的受剥削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则轻视诚实的劳动,在工作上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职业道德不是仅仅在宣传上提倡一下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共同关心、共同努力,需要整个社会舆论共同提倡、共同支持,并且同一切旧习惯势力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进行坚持不懈地斗争,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

1.职业道德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

知识和人才,是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极为重要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尊重知识,不爱惜人才,就没有希望。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最大的困难不是资源,不是资金,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什么是人才?在通常情况下,人才就是有德识才学的人。

人才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总体的本质的状况,它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接班人,要求又红又专。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1962年,陈毅同志在高校毕业生大会上说过,我们主张“又红又专”,“红”就是思想先进,觉悟高,愿为人民服务。“专”就是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红不专,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人民不需要;只专不红,假设一个飞行员技术再高超,一下子飞到台湾去了,人民也用不着。陈毅同志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现实中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学到一点知识和技能,不是用来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把它当做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有的人在祖国把他培养成才以后,不思报效祖国,一心想离国他往,去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这是很不应该的做法。可见,职业道德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

2.职业道德是防止人才变质的保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它具有在各个业务领域抵制歪风邪气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随着对外“窗口”的打开,外国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的东西,在不同程度上渗入到我们的职业活动之中。我国的广大干部和职工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能够抵制资产阶级香风臭气的袭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在这种无枪无炮的战斗中打了败仗,做了俘虏。有的人利用职权,倒买倒卖,贪污盗窃,走私贩私;有的人甚至与不法外商勾结,搞商业欺诈,从中渔利,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最终堕入犯罪的深渊。对于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为了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各行各业都制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守则,帮助每个从业人员根据职业道德的要求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保证大家能够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3.职业道德是促进人才奋进的动力

每个人一生中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他的职业活动。人们的道德实践都和他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职业道德从原则高度出发,要求每个从业人员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感情,锻炼坚强的职业意志,因而它具有推动职工奋发向上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能否对社会作出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遵守职业道德的程度。凡是作出优异成绩,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都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的人。工业战线的赵春娥,商业战线的张秉贵,服务行业的李怒,科技战线的蒋筑英,干部队伍的焦裕禄税务战线的李盘铭以及其他许多英雄人物,之所以作出巨大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相反,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领导干部,那些没有职业理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到头来必然一事无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一起来倡导、关心和培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影响周围的群众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具有优良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4.职业道德是塑造新型职业劳动者的重要条件

新型职业劳动者和传统社会的职业劳动者是有区别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要求职业劳动者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除技能素质外,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劳动者素质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一般说来,一个人只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就会主动地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维护集体利益,钻研业务,成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在“红与专”的关系中,“红”在一定程度上更起作用,高尚的思想素质会激励一个人努力钻研技术,掌握真才实学,在“红”的基础上达到“专”。当前在职工队伍中,有些人认为如今是靠本事吃饭了,有能力就行,还要什么道德?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即有本事的人。不仅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会计师、统计师等等,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和军事工作者,以及党政工作者,而且还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确实有点“本事”,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献身人民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没有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至于那些缺乏道德的人,以工作职责为牟利的手段,不仅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反而可能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蛀虫和人民的罪人。

人没有真才实学不行,但有了真才实学不用到正道上同样也是不行的,更何况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和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技能、技术上的了,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集体意识、公德观念等广泛内容。无数的生活事实向人们昭示,单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一项事业的完成主要依靠集体和群众的智慧与劳动,因而对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关心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

5.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它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影响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而且影响到一系列社会变化。首先是法律、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等的改变。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变革的认识不全面和制度不健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秩序曾出现过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低劣工程充斥于城乡,坑蒙拐骗屡禁不止,这些行为恰恰是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是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毒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人们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要求呢?首先是诚信,要信守合同,要兑现承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项目。其次是公正,这既表现为在现行法律许可下行事,也表现为物、值相符,禁止牟取暴利。第三是尽责,搞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按零缺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第四是合作,不损人利己,要以合法的手段使大家都有利可得;要开展公平竞争,不以欺诈、强夺等方式损害他人。

四、职业道德与社会风气

1.社会风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什么是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就是社会的习气。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精神文明面貌的社会表现。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都以各自的行为和方式,影响着社会公德和社会风气。各行各业的每个岗位都是社会的“窗口”。人们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而社会风气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风气好,则人们精神振奋,乐观积极,团结互助,道德高尚,社会安定。反之,则人心涣散,悲观消极,道德败坏,社会动荡不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过良好的社会风气。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情待人,敬老爱幼,关心集体,热爱劳动,雷锋精神大大发扬,再加上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良好道德行为,汇集成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本来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在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一些本来不该出现的现象,各种不正之风泛滥成灾。有的干部贪污盗窃,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商业服务人员,态度粗暴,语言粗鲁,令人生畏;有的幼教人员体罚幼儿,神情冷漠,缺乏深厚感情;有的医务人员对病人痛苦漠不关心,草草诊断,延误病情。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我们的社会风气。

2.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使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要纠正上述这些不良现象,一方面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人们的行动,对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要绳之以法,让法律来强制纠正。另一方面,还必须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培养人的坚定信念,使遵循职业道德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

第二节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一、基本目标

1.坚定职业理想

我们的社会所提倡的职业理想是: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劳动和职业生活所寄予的向往,一般来说,人们所持的与职业劳动和职业生活相关的向往,包括三点:维持生产、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人们大多希望职业劳动能够带来较丰厚的收入。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但人不能把自己仅仅视为劳动的工具,人还应在劳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发挥潜能,在职业生活中还应把承担社会义务放在首位。

坚定职业理想还应把个人兴趣爱好与岗位成才结合起来。有不少人工作分配到工厂、车间,并非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兴趣爱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是可以培养的。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有些人对本来不感兴趣的工作变得感兴趣起来,因为认识到这一工作对社会很有意义,并感到有很多规律可以探索和钻研,从而投入全部精力,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职业理想绝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瞎想。职业理想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条件。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并且这个理想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让所有人都成为将帅是不可能的,但多数人却可以成为优秀的士兵,而优秀的士兵就是克敌制胜的可靠保证。

2.端正职业劳动态度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形成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同时也产生了协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文明,促进了人类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劳动采取什么态度就成了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端正职业劳动态度就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

正确的职业劳动态度是指:一是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是单位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而制定的,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我们的职业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之下。如个体劳动者就要依法纳税;商业工作者就要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生产工作者则要不偷工减料、保质保量等等。二是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成果凝结了人们的体力和智力,是无数劳动者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珍惜它。三是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人的所有才能中最伟大的一种才能。劳动不仅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使人类社会有了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之分。我们经常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无数人劳动的过程。培养诚实劳动、勤奋工作的习惯,出满勤,干满点,不偷懒。要通过劳动来挣得自己的正当收入,用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来发财致富。要承认他人通过劳动而得到的合理报酬。在谴责少数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的同时,要理解绝大多数付出艰辛劳动的普通职业劳动者。

3.培养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对本职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它表现为从事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维护本职工作荣誉的个人努力。就像一个人的良心是一个人进行道德活动、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要求一样,职业良心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在职业良心的召唤下,个人就会自觉、主动地完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义务和责任。

人们要做好本职工作,不但必须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培养职业良心。职业良心与职业技能一样,是每个合格的职业劳动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职业劳动者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职业良心,他就会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主动用职业道德标准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自觉的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诚实劳动者正是通过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体现了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关心,形成了职业活动的良心。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做到不应付、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找出差距,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职业良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职业劳动者在行为之前提供鉴别和选择的尺度和依据。职业良心根据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予以肯定,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特别是,它能对自己提出“假如我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后果”、“如果我处在别人的位置上会怎样”等问题,使自己严肃地思考、权衡和慎重地选择。在职业劳动者选择道德行为和避免不道德的抉择中,就突出地表现出职业良心的能动作用。

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一般道德水平

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与其一般道德水平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独行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学生一般道德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一般道德是学生未来获得良好职业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从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看,还是从新世纪年轻人所担负的任务来看,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应特别重视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人道、公正、平等、责任、诚信等一般道德水平。

2.推进职业角色的转变和认同

职业角色的转变和认同对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确认了个人的职业角色,才可以直接面对在职业岗位上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进而面对职业道德的问题。

有人根据中国人的职业生活方式及职业角色发展的特点,将职业角色形成的整体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空想期(1~17岁):职业角色只限定于想象、模仿、认同,不具有现实性;

(2)设计期(18~22岁):对职业生活已有明确设计,开始小范围职业生活尝试;(www.daowen.com)

(3)定型期(22~35岁):职业角色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其中22~28岁为尝试期,29~35岁为实现期。这是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阶段,也是稳定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内容影响最大的时期。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角色的暂定期或设计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指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一般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

(1)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将来在工作中主要面临哪些基本关系,以及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通常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矛盾;

(3)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原则。

4.推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初步体验和发展

职业道德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复杂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完成由道德认识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校有责任在发展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帮助他们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推进学生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发展。

5.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自律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

人的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他律向自律发展,职业道德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大学生在学校中仅仅步入职业角色的认同和对职业道德的初步认识、掌握阶段,他们今后发展健康的职业道德的路还很长,将来所遇到的复杂的职业道德问题也不是在学校都能遇见和模拟的。因此,发展学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是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最重要、最具长远价值的任务。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意识和水平,这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自律和自我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养成对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尤其是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3)学会自我制订职业道德发展的规划,并提出自我检查和自我约束的要求。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岗乐岗、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

所谓敬业就是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较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作贡献。高素质的劳动者应怀着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职业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焕发出对本职工作的激情,把身心融化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一个人只有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2.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

讲究质量和信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者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它要求从业者立足于以质取胜、以信立本,反对忽视质量、不讲信誉、对消费者及用户不负责任的作风和行为。讲信誉要求劳动者必须严格践约,对于自己向社会、他人做出的承诺都必须认真履行。它既是一种经营策略,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举措。质量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3.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

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要求从业者在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职业纪律,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市场法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才能得到保证。遵纪守法、公平竞争体现了从业者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职业利益的尊重与保护,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抑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需要,因而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

4.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

团结合作、顾全大局是处理职业团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以及协作单位之间关系的一条道德规范。社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职业劳动者共同的任务,劳动者彼此之间和协作单位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是一种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下进行的相互促进的活动。通过彼此的相互支持,才能形成职业团体、行业团体中良好的道德氛围,激励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业潜能,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同时实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即使再有能力,也难以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就是许多企事业在招聘员工时都要详细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的原因。

5.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职业技能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它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努力钻研所从事的专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断提高技能。因为没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就不可能有优良的服务质量,也就体现不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爆炸,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逐步建立。作为新世纪的劳动者,只有勤于探索,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洞察事物的发展方向,研究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开拓新途径,才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初期,它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珍惜国家和集体财产,节约原材料,勤俭办事,反对铺张,在工作中不讲条件,不图实惠,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委屈,以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和责任感从事自己的职业。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要卓有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学习《职业道德》课程,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体系及意义。同时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讲授内容中融入职业道德内容。另一方面,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手段。学生通过参加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把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以及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等职业道德要求自觉转化为自己的信念。

2.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从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始。比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质量意识,可以结合对学生平时作业质量、卫生劳动质量、实习操作质量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为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加校内外活动。学校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通过习惯养成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并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3.职业道德教育与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训练相结合

在职业技能训练中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自觉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才能使他们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技能训练时要求学生加强时间观念、集体观念的培养,不断增强勤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养成自觉的习惯性的规范行为。通过专题活动,让学生熟悉本行业应当遵守的有关法律条文,了解本行业在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就业指导,模拟求职环境,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习惯要求,加强对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教育。

4.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

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

(1)职业道德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现代科技知识教育,一方面强调重视科学知识,要求他们有一种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求他们锲而不舍地学习本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能。

(2)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包括健康的心态,对此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者,相反,失败倒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成为现代社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可以通过军训、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顽强、乐观的心理素质。

(3)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结合。一个先进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职业道德规范均以法律、法规、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应通过开展专业性法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4)职业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灌输,让学生明白“国富则民强,国贫则民弱”的道理,明白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的道理,让学生把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同为国家作贡献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克服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学生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

(5)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师德建设相结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师的教学不单单是教材和实验室的设备,更要靠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靠他学识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人格上的感染力。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是最灿烂的阳光,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五、职业道德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指以他人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十哲。曾子、子贡、冉有、颜回、子路等莫不是孔子以其伦理标准为后人树立的榜样。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阿加门农等,在整个欧式文化中无疑是经久不衰的榜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职业道德榜样教育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积淀,其内涵也日益丰富。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榜样教育就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榜样教育的具体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经济体制的改革牵动着人们观念的变化,思想的多元与统一的矛盾是目前意识形态中的主要矛盾。针对这种特殊的建设过程,必须认真分析我国当前思想教育方式之一的榜样教育的特点、功能,以便在将来的职业道德榜样教育工作中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法。

1.职业道德榜样教育的特点

(1)信服性。信服性来源于榜样教育本身的真实性、正确性。榜样的选择、宣传是有针对性的,一般是针对社会中的某种社会风气,人们的某种思想观念、行为而提出的,它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符合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能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

(2)形象性。榜样一般分为两类: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父母、教师和优秀人物等。这些榜样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榜样及事迹的描述、宣传让人感到真切、形象、生动、可信。

(3)感染性。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方法。因此,在实施其影响的过程中,其真实性,形象性往往易于接受,达到动之以情、以情取胜、感化心灵的效果,从而克服了过去那些公式化、呆板化的教育方法。

2.职业道德榜样教育的功能

(1)示范。“教育的力量只能来自人的个性的活源泉,只有个性起了作用,才能培养人的个性”(乌申斯基)。榜样是社会的典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言行的物化模式和标准,使人们以榜样作为参照对象,像榜样那样去思考问题,去行动,去对待人生,去对待事业,进一步塑造自己的个性。

(2)说服。榜样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我们的周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以其自身的形象性、现实性、感染性和信服性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形象,使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人们从中受到启迪。榜样对人们正确认识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及社会意义,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观点、信念有很大的作用。

(3)激励。榜样是社会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形象,其不朽的业绩,不平凡的经历,让人敬仰、热爱,给人强烈的感染。人与人之间是心灵相通的,榜样平凡经历中的不平凡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和情感,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鼓舞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发图强、献计献策、英勇正义,鞭策人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榜样是强大的动力,它能激励起人们心中的火花,激起正义的行为。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人情淡漠,妇女、儿童、老人遇难无人相助的局面,人们的头脑中“钱、权”观念浓厚,“情感”观念淡薄,某些领导、干部被腐化了。因此以榜样来激励人们,树立人们头脑中的“廉洁、公正、正义、互助”是十分必要的。

(4)协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关系,社会风气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俗话说:心灵的创伤要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必须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面对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正确选择和宣传榜样,以教育每一个领导、干部、群众,像榜样那样去工作、学习、生活,以榜样作为标准来提高自己,将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友爱感,激发领导干部廉政为民的高风亮节,并将有助于协调整个社会风气,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当前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围绕主旋律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榜样。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西方新技术、新机器的传入,西方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传入我国,在中西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碰撞过程中,有的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甚至把我们民族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思想精华也抹杀了,如忠、孝、信、仁等基本伦理道德观的丧失,具体体现为见死不救、明哲保身、公德意识下降、行业不正之风盛行等。凡此种种,已经给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为此,党中央已经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树立具有时代特点和职业特点的榜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无一不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不朽榜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都是既有个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榜样。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焦裕禄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繁森的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不同的时代榜样,都烙着深深的时代印痕,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公而忘私。

在当前的榜样树立中,我们强调榜样具有时代特点。但这种时代特点绝不是无主题的变奏曲,这个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我们当前树立的一系列的榜样人物、榜样事件中,从徐洪刚到孔繁森,从徐虎到吴天祥、李国安,无一不是紧扣主旋律来做文章。形式不同、表现方式方法的不同也只是主旋律多样化的表现,绝不是偏离主旋律。这一点也是我们当前榜样教育中不可动摇的信念。

(2)受教育者心态、思想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榜样教育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意义,让榜样的形象、事迹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在榜样的宣传方法、途径上应生动、形象、具体、多样。当前我国的社会思潮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思想的多元化是社会民主进程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方面内容。但是,由于思想由单一走向多元,作为榜样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心态、思想也日趋复杂化,这种复杂化表现为在不违背党的中心工作原则下,个人享有充分的发表或坚持自己思想的自由。

任何一门教育均包括教育者、教育的物质手段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受教育者既然是教育要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要解决好当前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受教育者状况的研究也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要做好当前职业道德榜样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

有鉴于此,在今后的职业道德榜样教育工作中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调查研究,在把握住受教育者脉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办法,借助时代所提供的教育手段,进行分类分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3)榜样影响的易逝性,现代传播手段和条件的迅速发展,使现代人生活空间大为扩展。由于信息接收的多样性、大量性,使信息的新陈代谢加快,即同一信息在人们心里停留的时间缩短。榜样教育也是依靠信息传播完成的。由于人们每天不断地接收大量的新信息,信息的折旧率很高,同一类信息如果长时间不变地传播就可能使群众生厌,最终导致不接受此类信息。因此,即便是符合主旋律的宣传,榜样也不是长期不变的。因此,根据当前社会的这种信息传播的特点,作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榜样树立过程中把握好媒体的交叉和立体使用。榜样最终要经过传播才能发挥其示范、说服、激励和协调作用。在我国目前的传播条件下,作为传统的三大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各有特色。从层次上来看,有中央、省(市)、地(市)县等各个层次,因此,一方面,如果是对全国人民均有表率作用的榜样,应该动用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传媒,在短期内形成集中的宣传攻势,从各个方面深化榜样的示范作用。另外一方面,由于媒体的普及性及多层次性,要求每一层次的媒体在自己的传播范围内挖掘具有地方意义的榜样,经常性地宣传。

二是采取形式多样的榜样教育活动。由于榜样作用具有易逝性,要求榜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榜样教育的吸引力,设法让榜样在受教育者心中多存活一段时间。榜样教育的方法包括新闻报道、巡回报告、图片展、影视、艺术作品等。这些做法本来也是新闻报道活的源泉。

榜样的报道追求可信、可感,不搞高大全,也不搞形式主义。新闻报道盲目地追求为政治服务,使我国的新闻报道一度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在榜样报道中表现为树立高大全的形象。要知道,这种做法是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群众辨别能力逐渐提高的今天,这种做法容易失去群众。因此,在涉及榜样报道的新闻作品中,在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的前提下同样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且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弄虚作假,任意拔高只会损害榜样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