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第一节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及其发展一、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新道德要求,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的。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第五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第一节 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及其发展

一、为人民服务的提出

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新道德要求,是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的。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多次战斗,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负过伤,按他的经历来说,到1944年时已经是老革命了。没有大的功绩,也有十多年的辛劳。资格老,又有伤在身,完全有资格要求得到照顾,找一些轻松的、条件好的工作做。可是张思德不摆老资格,对工作不挑不拣,不讲任何个人条件,只要是革命事业需要的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做什么,他就愉快地做什么,他为民族的独立、为人民的解放,一直默默地工作着,直至牺牲。他是一个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勤勤恳恳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正是对张思德同志十多年革命生涯的高度总结,是对他的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毛泽东同志号召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同志,都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毛泽东用“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概括这篇演讲基本精神,概括张思德的一生,其含义是十分深刻的。这五个字,指明了共产党、共产党员、革命队伍中的每个成员所做的一切工作,其根本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对培养一代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

二、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所谓根本宗旨,指的是人们的行为的最高的思想、出发点与归宿。它既是人们行为的指南,又是衡量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非常伟大的,所要做的具体事情何止千千万万。这么多的事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凡是能给广大群众带来利益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善的行为;反之,就是错误的、恶的行为。共产党人除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之外,并没有自己的私利。共产党不允许自己的党员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是因为共产党所进行的事业与以往剥削阶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剥削阶级的政党是为剥削阶级谋利益,不仅置被剥削阶级的利益于不顾,而且是靠剥削、压迫被剥削阶级发财致富的,所以它不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而只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最终任务是要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消灭少数人靠剥削、压迫多数人发财致富的社会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者,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每个人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生活的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里说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道德要求,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虽然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才明确提出的,但这一精神,自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了。

三、为人民服务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

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宗旨,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要求革命工作的每个成员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毛泽东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核心,是社会管理者、社会公职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利益根本一致、为建立新社会而团结奋斗的群体。在以往的社会中,社会的管理者、公职人员的社会地位高居于一般老百姓之上。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欺压老百姓。他们手中握有的权力,变成了他们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牟取个人私利,迫使老百姓成为给他们当牛做马的工具。他们不为老百姓做事,不为老百姓服务,反过来让老百姓为他们当奴隶。这就是过去几千年来社会管理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真实的社会关系

共产党人进行的社会革命,不仅要消灭人剥削人的私有制,而且也要彻底推翻旧的社会上层建筑,推翻旧的官僚机构,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机构。这个新的管理机构的根本职责,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新的社会管理者、新的公职人员,不再像以往那样,是高居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的社会的统治者,要人民群众为他们服务,供其驱使,围绕他们的利益转,而是要把这一关系彻底倒转过来。用毛泽东的话说,新的社会管理者与公职人员是社会的勤务员。勤务员本是军队中为指挥员作杂务的士兵,是为指挥员、为军官服务的。毛泽东把共产党的干部和人民的关系,比作勤务员与军官的关系,以此说明共产党的干部,不论有多高的职位,他们的职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作。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事。社会消灭了高贵与卑贱差别,人与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不仅为个人的生存、幸福而劳动,同时也是为整个社会、为自己的同胞兄弟的幸福而劳动。这是一种人与人相互服务的新型关系。

自毛泽东发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内部,人们更加自觉地履行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职责。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千千万万为人民利益奋斗、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战士。刘胡兰是这样的人,董存瑞也是这样的人,无数先烈都是这样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整个革命队伍中的人,从上到下,大家的基本待遇都一样,只能维持每个人的吃饭穿衣,没有薪水,没有私人财产,没有贫富区分。他们都一心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和无畏牺牲来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1949年党的领导机关搬进北京中南海之后,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镌刻在新华门的影壁上,它时时刻刻告诫在中南海工作的每个人,也是告诫全国每个公职人员,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职责。

四、为人民服务含义的发展

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前,为人民服务是作为党的宗旨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来理解,而没有从道德的核心上去认识,只是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内部提倡。它是职业革命干部的职业道德,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倡。那时,人们还生活在一家一户的私有经济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被私有经济限制在一家一户的范围之内。人们的劳动只有为自己谋生的意义,除了谋生,劳动不再有别的意义,除了谋生,劳动不再有别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人民服务不可能为亿万群众所接受,不可能成为普遍的道德准则

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建立,使得人们在根本的利益上一致了。不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人们之间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人们工作、劳动虽然仍有谋生的目的,但是在谋生的目的之外,还有发展公有经济、扩大社会公共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人们通过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的形式,来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人民”这一范畴包括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一切坚持和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种变化,就使得为人民服务不仅仅只是对共产党人、对革命队伍中的干部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一种革命精神,而且有了公有制经济这种共同的经济利益为依托。为人民服务的途径也不仅仅是从事革命斗争,而是对每个为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增进社会共同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劳动的人的道德要求。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与社会政治制度下,就可以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融化在一种经济活动,一种职业行为之中了。这样,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就可以被亿万人民群众所接受。正如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国家主席和掏粪工人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在整个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后,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决议形式,肯定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从三个不同的层面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第一,就社会层面而言,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和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第二,就经济活动层面而言,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第三,就政治生活层面而言,强调要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以上这些,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为人民服务”的崭新内容,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

五、为人民服务对不同觉悟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对每个公民的工作目的、工作态度的根本要求。而且几十年来,广大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是按照这一要求去做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们国家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以来,有些人却认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不再适用了,为人民服务只是领导干部、党员和服务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是不正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服务,相互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因而并不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发生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不会改变。另外持上述观点的人不明白为人民服务有最高要求,也有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凡是为人民群众办了好事,凡是有益于人民群众的行为,都可以称作为人民服务。但是对不同政治思想觉悟的人,又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准则,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思想境界。因此,对于共产党员与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先进分子来说,要求他们做到没有私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客观上他们也要为谋生而劳动,但是他们不仅仅是为谋生,应当更多考虑的是自觉地为人民作贡献。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等先进模范人物,都不是为获取报酬而工作,而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虽然他们中间有不少人主观上想的还是为自己谋生而工作,把劳动仅仅看做谋生的手段,但是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增进社会共同利益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力量,也就初步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我们倡导他们义务为人民服务,但肯定他们有偿服务的实践意义。只要他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坑蒙拐骗,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那么有偿服务,也是为人民服务。(www.daowen.com)

对于私营业主来说,只要他们合法经营,为繁荣经济、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作用,照章纳税,不做有害于社会的事,那也是做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好事,为壮大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人民的,也是他们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一种形式。

可见,改革开放扩大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并不过时。

总之,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活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位公民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时刻想到为人民服务,才能坚持集体主义,才能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必然性的。以“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基础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服务。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所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因此,作为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客观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就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强调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能动作用,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高要求。

从政治角度看,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这一政治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团结、相互服务的关系。因此,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你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享受别人为你的服务。而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党所领导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精辟地阐述了我们党的宗旨。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强调说:“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打败了用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为人民服务”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邓小平同志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始终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从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一步作了深入的阐述,江泽民指出“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不胜”。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它的核心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具体职业不同,职责不一样,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也不尽相同,但是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样的具体行为准则,它的灵魂、它的根本宗旨、它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当然也就是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各种具体职业道德所应围绕的核心。

每个从业人员都应当用“为人民服务”这一总的精神来理解自己的职业,并按照各项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去做。正如李素丽所说的:“售票员这个岗位,每天送往迎来成百上千萍水相逢的乘客。虽然在乘客的眼里,我的工作只是平平常常的服务工作。但是如果我自己也把这种服务看做是件平常的事,或者把售票员与乘客的关系单纯地理解成是一种票务关系,那么,我的工作该是多么乏味。可是,如果我能把自己这十米车厢、三尺售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奉献,那么我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多增添一份美好。”李素丽讲得很好。这种具体的票务工作虽然乏味,但其中包含的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却是无限丰富的。用她的另一句话来说,就是“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做好也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售票员不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工作只是为了挣钱养家,那么她(他)可能只是卖好票,不把钱弄错,而不会去关心乘客,满足他们对售票员的多方面的需求。她(他)也能照葫芦画瓢一样地按职业道德要求去做,但是没有真情。

2.为人民服务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

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它是完成工作职责、按职业道德要求工作的一种精神动力。要做好一件事,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总要付出许多努力。要严格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越是认真,困难也就越多。比如,司法道德中有一项要求,叫做“忠实于事实”。为什么要“忠实于事实”呢?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不出现冤假错案,既不会给无辜者造成冤案,也不会放过坏人,只有这样才不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与和谐稳定。这就不仅是正确对待与案件有关的当事人,而且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了。但是要真正按照“忠实于事实”去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进行大量的侦查、取证、调查、核实,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检验等工作。为了弄清一个疑点,也许要跑几千里路,找几十个人,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难以履行“忠实于事实”这一行为原则的。模范法官谭彦为了弄清案情,不顾自己的病痛,四处奔波。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仍列全法院第一位。这种为办好案件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与力量,就是来自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激励。

为人民服务并不排斥、否定人们做工作也应当获得正当的报酬。但是,如果人们做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而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么有些工作无论给多高报酬,都不会有人去做。金钱再多也没有生命重要。金钱对人生的作用,不能代替爱情、亲情在人生中的地位。为个人利益激发出的工作热情是有局限性的,而只有为祖国、为人民、为伟大的事业所激发出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给人以热情与力量。

3.为人民服务是创造性工作的智慧源泉

职业道德一般说来都比较具体。但是,再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也不可能把发生的一切情况都考虑在内。任何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遇到变化的情况,还要靠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去灵活地加以处理。

一个职业工作者只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人民服务,只要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意义,他的工作就会有巨大的创造性,他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才不是机械的、死板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具体规定了的,他会照着去做。没有具体规定的,只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都会想办法去做,被南昌市人民群众誉为“贴心民警”的邱娥国,长期从事户籍民警工作。他凭着一颗赤诚的为人民服务的爱心,摸索出一整套真情为民服务的方法,还创立了“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牌”。他对所管理的11个居委会、7条街道、2 100多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哪家有几口人、姓甚名谁,他一清二楚;哪家穷、哪家富,邻里之间谁与谁有矛盾,他都记在心里。群众把他称为孤寡老人的孝子、盲人的眼睛、群众的贴心人。邱娥国做的这些工作,绝不仅是民警职业道德中具体规定的。这是他的创造,是在为人民服务精神指导下的创造。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职业道德准则就只能是一些死的条文,对人的行为只起一种束缚的作用,而不能激发人的聪明才智。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职业道德准则就是行为的指南,它只限制人的不规范行为,而不限制人在工作中的创造力。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执行职业道德准则就是照章办事、例行手续。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执行职业道德准则就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

我们研究那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既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按照行为准则去做的,又有着许多准则中没有要求的内容,有许多自己的新创造。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创造力。他们的先进之处,正是表现在他们许许多多的创造之中。他们的聪明才智来自哪里?他们的创造精神来自哪里?正是来自他们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的心。为人民服务是力量,也是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