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职业与职业素质
第一节 职 业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通常又称为工作岗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他因此而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职业是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职业。人们通过职业为社会奉献劳动,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付给劳动者报酬,这些报酬成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职业是有报酬的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职业劳动因为岗位的不同、劳动复杂程度的不同、劳动科技含量的不同,所获得的报酬也不同。劳动报酬成为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动者一旦失业,其自身以及家庭生活就会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劳动者通过职业,不仅要求得生存,而且还要谋求发展。
职业是劳动者创造人生价值的舞台,是实现生活理想的桥梁,职业活动使理想插上翅膀,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天道酬勤,你付出了艰辛、勤劳、勇敢、热情,有时甚至要经受挫折,做出一定的牺牲,你为社会作的贡献越大,社会给你的回报就越高。总之,只有在职业的舞台上,才能使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岗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职业对人生的这些作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谋生是基础,实现价值是追求,奉献是目的。
二、职业的特性
专业性。职业是人们从事的专门业务,一个人要从事某一种职业,就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特定的职业道德品质。如汽车维修工,要有汽车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随之会产生许多新行业,增加许多新职业。
技术性。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规范要求,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职业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以至于在从事某一种职业之前,必须经过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并进行专门的技术技能或操作规程的训练。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兴起和得到广泛发展的重要原因。
时代性。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原有的职业也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某些职业会消失。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广播电视播音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文字处理员、激光照排工等新的职业,而电话接线员、机械打字机操作员、铅字工等已经或者趋于消失,原来已有的农民、教师、会计等传统职业,其劳动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职业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社会性、经济性、稳定性等。
三、职业的产生和历史演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认识到牛、马、羊、猪、鸡等动物可以驯化和饲养,于是一些人专门从事动物的驯化和饲养,称为牧人,产生了畜牧业;在与植物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种植,形成了“依水而居,围田而耕,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耕生活而成为农民,产生了农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需要穿衣遮体御寒,为了满足人们穿戴的需要,有的人专门从事纺纱织布、做衣服、做鞋等,成为手艺人即手工业者,产生了手工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多种生活品的需要,有的人专门从事商品的买卖,成为商人,产生了商业。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又使有的人专门从事国家管理,有的人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人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有的人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等等。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就越来越多。
职业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职业。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而产生了职业。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多数人从事农牧业劳动,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是渐进的,因而,职业的分化也是缓慢的。人们沿袭着基本相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可以短期内获得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由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相继实现而大大提高,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职业的变化和增多使新旧职业更替的速度加快,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终生接受教育,才能适应职业的快速变化。
四、当代职业的多样性
1.国内外的职业种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所谓工作性质,就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的不同予以体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职业的种类不断发生变化。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过职业分类。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我国古代职业有六种,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现在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源于《清稗类钞·农商类》一书,该书中记载:“三十六行,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我国唐代的“三十六行”主要有:肉肆行、宫粉行、海味行、鲜鱼行、文房用具行、汤店行、药肆行、扎作行、陶土行、仵作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铁器行、针线行、巫行、棺木行、皮革行、故旧行、酱料行、柴行、网罟行、花纱行、杂耍行、彩舆行、鼓乐行、花果行等。
联合国在1958年正式颁发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将职业分为9个大类,83个中类,284个小类,1 506个细类。
目前许多国家都根据该职业分类,编制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分类词典。其中最典型的是《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该词典将加拿大的职业分为23个主类,81个子类,489个细类,共67 000多种职业。它不仅为社会调查、人口普查、就业人口的统计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教育培训部门进行各种高、中、初级人才的现状调查,制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大典将我国职业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 838个细类(职业),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职业分类情况。
职业的种类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是不允许存在的,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则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职业,比如,我国的针灸师、中医师、武术师等。
职业的种类还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职业的种类也将不断增加,这将为我们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2.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职业演变
社会经济结构对职业结构的演化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迁都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础,越来越成为各国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经济发展的结果使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加快。比如,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纺织行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行业。到了20世纪,钢铁和建筑行业则开始超过它,而电子、计算机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行业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与此相适应的职业结构,如职业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即职业的演化速度在加快,职业更替频率在加快。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职业的演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对它们的研究和运用必然导致新旧职业的更替。比如,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产生了计算机打印和激光照排的职业,原来的手工排字这个职业将消失;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如计算机设计、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等职业。总之,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职业变化也就越迅速。
21世纪是技术创新的世纪,科技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人一生面临的职业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每个人一生平均有4~5次的职业转换。美国的产业工人一生中岗位流动平均达17次之多,日本人一生中职业转换也有6次以上,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的职业转换平均也有3~4次。这说明职业既有稳定性、连续性,也有流动性、变化性。
五、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新的世纪里,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职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职业越来越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新世纪里,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将得到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列入2l世纪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我国继“863计划”之后,1988年又制定了一个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尤其是近几年,兴办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公司,建立了一批外资和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在我国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与此有关的职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在新世纪里,与第三产业有关的职业将继续得到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这是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全面调整,包括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为,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0%以上,中等发达国家也达到了40%~50%,而我国1998年只有32.8%,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速度也不相适应。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卫生、教育、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保险业、物业管理业、通讯业、社区服务业等有关的职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第二节 职业资格制度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是对将要从事某一职业的劳动者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1994年劳动部和人事部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明确了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也就是基本的标准。
执业资格是指国家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者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国家对达到职业资格规定的,有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劳动者发给的证明。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必须经过考试、考核。
职业资格分别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评价,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资格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口试,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实际操作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像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可见,在现代社会里,你要工作就要按照标准做。你要达到标准,就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对劳动者取得什么证书、怎样取得证书、取得证书后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作的规定而形成的制度。根据《劳动法》第69条规定:“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由劳动部门分管的工人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发,已由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在全国各地推行。国家各部委也接受委托开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组成。从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达到从业资格的劳动者发给的证明。如财政部实施了会计上岗证;农业部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的需要,在800个县试行“绿色证书”——农民从业资格证书,目前,已有30万农民取得了该证书;1997年劳动部门已颁布了《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将技术等级分为初、中、高三级。该标准规定:家庭服务员(俗称“保姆”)必须掌握家庭礼仪、法律、心理学、营养学、美学、医学和理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某些承担较大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专业岗位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政府监管。凡具备相关专业规定的学历、实践工作年限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报考。证书由人事部与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用印,一次注册三年有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过规定机构注册登记者,可以依法独立执业。根据人事部的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已有15类职业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即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房地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造价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拍卖师、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企业法律顾问。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学历证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所具有的文化程度或者学业程度的证明,是由教育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职业的证明,是由劳动、人事部门或由其委托的部门颁发的。
学历是一个人学习的经历,是表明一个人在某个学校学习某类专业,是毕业还是肄业。学历证书又称为文凭,是教育部门颁发给学生作为学历证明的文件,就是毕业证书。当一个人按期完成某类正规教育,经考试合格后都会得到一份证明其所接受的这段教育的证明性文件。
不同职业对学历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获得职业资格的起点学历,至少是初中学历。但也有些职业要求更高的学历,比如,有的地区规定,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中学阶段教师必须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当然,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在职业生活中,学历很重要,但学历高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就强,学历低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就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大学没有上完、连个大专文凭也没有的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学历并不等于不学习、没有知识。有些人是靠自学成才或者达到某个层次的同等学力。当前,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调查显示,选用人才,学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潜质和综合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实现学历和能力的统一。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是互不相容的。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在完成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国家有关部门也明确规定学历认定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发育和完善。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坚持把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将会逐步推广实行,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和调动大家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适应多种专业岗位的需求。在新的就业机制中,“双证书制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人才市场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是证明人们具备这些条件的有效证件。在人才市场上,是否能胜任某一岗位职责,是否具有该岗位所必备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最有力的证明,即职业资格证书是胜任岗位职责的标志。
在市场就业中,“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已成为就业的必然趋势。不仅要有学历证书,而且还要有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这些证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就会有优势,而且选择职业的范围也广。比如,如果有文秘专业的毕业证书,还有秘书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便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果还有外语水平等级证书,那就可以到涉外单位竞争就业。如果再有汽车驾驶执照,就会更具竞争力。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提高职业选择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就业后的职业转换能力。
二、增强职业意识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增强职业意识,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1)要熟悉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关心这些职业或职业群的变化情况。
(2)要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状况决定考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计划什么时候考。
(3)积极收集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学会准确地判断和分析。
(4)注意报刊、电视等媒体上有关的招聘人才的信息,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求职。
第三节 职业素质及其构成
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先天禀赋是由生理遗传因素造成的,它是后天基本品质形成的物质前提。同时,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又是先天禀赋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素质概念既包括人的身心潜能,又包括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具体来说,人的素质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
生理素质既包括生理解剖特点,如身高、体重、骨骼、神经系统等;也包括生理机能特点,如运动素质、反应速度、负荷限度、适应能力、抵抗能力等。生理素质处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层次,它规定着个体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自然限度。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以其生理素质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就失去了物质的载体。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相互作用、内化在其心理层面上的结果。它既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内化,是由此及彼连接两者的中介。
社会文化素质是指个体通过内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而形成的基本品质。它建立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之上,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人的素质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人的素质的主要内容,决定着素质的性质、方向和水平。
综上所述,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同时还应看到,素质是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素质是相互渗透的,每一层次的素质都包含有其他层次素质的成分或因素,不能孤立地来理解素质的这三个层次。
二、职业素质的含义及特点
职业素质,是指以人们从事的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在职业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其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特定的要求,如画家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颜色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作家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人的职业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由多种因素构成,它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根据不同的职业需要有机组合而成的。
人的素质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而人的职业素质则是人在职业活动领域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它是在某些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的。职业素质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素质的发展会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
职业素质有以下特点:
专业性。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在当今社会,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这个训练过程也就是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因此,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针对某一职业而言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人们职业活动的对象和范围有着很大的不同,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某些职业素质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来说并不很重要。因此,专业性是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内在性。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的内化,它一经形成就以潜能的形式存在,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职业素质与人的职业活动密不可分,职业实践活动是人们职业素质外化的桥梁。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心理特征,往往经常地、稳固地在人们的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只有那些稳定地、在不同情况下都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才能称之为职业素质,而那些偶发的、没有经过内化的、只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会偶有表现的言论和行为并不是人们的职业素质。
发展性。职业素质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职业素质本身是恒定不变的。实际上,人的职业素质的形成既包括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特性,也是接受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成就的结果。因而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人,通过职业实践所积淀的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客观上,不同的时代总对人的职业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而在新的世纪人类社会又将进入一个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着明显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特征,对人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因此,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形成既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又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必须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职业素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人生存的根本。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它是人们维持和发展生命的首要条件。人类这一需求的满足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生存的要求是不同的。职业是人们解决生存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良好的职业素质已经成为人们维持生存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根本。这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的就业难度增大。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好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左右着每一个人。市场经济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学校,选择职业,选择单位;可以自主立业创业;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担任国家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可以炒上级主管的“鱿鱼”,等等。然而,市场经济也使人失去或正在失去长期禁锢个人自由发展的单位所有制、部门所有制、职务和职业终身制、劳动就业的计划分配制、住房无偿分配制、医疗公费制,等等。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性发展的自由,更多的是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竞争,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人们只有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和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谋生的本领,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才能生活得更好。因此,优良的职业素质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二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对人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提出,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知识经济作为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已显示出勃勃生机。这种新的经济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使用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不断进行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及产品的换代,从而赋予了传统产业以新的活力。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意味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形成了新兴产业,需要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来填补和支撑,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渐挤出富余劳动力。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使人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昨天还从事着颇有前途的工作的人们,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要失去工作。此外,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办公等新的工作方式的盛行,新就业岗位将层出不穷,这使得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不断提升。
三是较强的职业素质使人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市场经济要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实现优胜劣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流动和岗位、职业的变换,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不衰退的企业和产品,也没有“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铁饭碗。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衰退速度加快,职业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从业者必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刻有所准备、有所选择,提高自己对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有备无患,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创业的基础。
首先,职业素质决定着人择业决策的正确程度。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是人创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能否成功。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人,往往能够准确地选择出既适合于自身特点,又能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职业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创业经历提示我们,只有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才能找准创业的基点,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其次,职业素质决定着人对事业的开拓能力。如果说选择一个准确的创业基点是创业中关键一步的话,那么,如何进一步地拓展已有的事业,则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即使是因为各种因素使他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但在再创业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失去自身的优势,甚至会一蹶不振。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富翁70%出身贫寒,没有接受过中等、高等教育,他们饱尝贫穷的辛酸,当改革开放为他们打开致富之门时,他们很快就富了起来。但是,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一旦功成名就后其进取心也就消失殆尽,摆脱贫穷的渴望使他们把享乐作为占有财富的唯一目的。他们的职业素质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使他们昨日的辉煌渐渐暗淡下来。由此可见,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下,直接关系着自身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
四、职业素质的构成 (www.daowen.com)
一般认为职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
1.思想政治素质,也称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水平或状况
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它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支持人们克服困难、经受严峻考验的坚强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主义。
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人生在世总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确定人生的目标和道路?做一个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人应该确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但不同的社会以及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人们的道德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加强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除了思想政治素质外,职业素质还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种学科知识,要把这些人类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否则,就有可能使学习误入歧途。近年来有些人信奉封建迷信,崇拜伪科学,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而造成的悲剧。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对科学文化素质起着统帅作用,规定着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素质与身心素质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对人生和社会有客观、积极的认识和反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开阔,并具有一定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形成较好的身心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要靠每个从业人员通过职业分工分担社会责任来完成。以什么样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是拈轻怕重,挑挑拣拣,提条件,要报酬;还是不计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技能,讲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注重信誉,忠实地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因此,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忠实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能否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
(1)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憧憬。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从业人员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有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之分。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这个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制定了阶段性的理想目标。在现阶段就是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不仅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这一理想的指导下,我们还应从现实出发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坚定信念。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我们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理想信念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种深厚感情,而且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信念是与社会主义信念结合在一起的,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这种结合的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爱祖国就是要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崇高的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阶级有着根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科学地认识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人生真谛,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无产阶级看来,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或创造,只有在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的人生价值观。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这种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为此,我们在职业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既要关心个人利益,又要提倡无私奉献,努力做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3)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干预、调整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良好的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公德方面,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乐善好施,热心助人。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秩序,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维护环境卫生,制止污染环境的行为,爱护生态环境,爱护矿产资源。
第二,在职业道德方面,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第三,在家庭道德方面,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人们在婚恋中要尊重对方的感情,以互爱作为缔结婚姻的基础,要恪守男女平等的原则,对爱情要忠贞,不损害妇女儿童权益;抚养、爱护子女,尊敬、赡养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摆阔气,勤俭持家;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人类文化的各种基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科学是研究人们思维的发生、变化规律的科学。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人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不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是难于立足的。
但是,科学文化知识与科学文化素质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结果,是人类活动经验的概括与总结;科学文化素质则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脱离于活的人体而存在于书本、磁盘、录音、录像等实物性媒体中,可以用文字、语言、图像及其他符号性工具得以表现。而科学文化素质不能脱离活的人体而独立存在,科学文化素质同人的生命及其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仅仅依靠知道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具备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今天,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对诸多问题的看法。因此,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将不再是由土地和资本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源所决定。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有无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同样,一个人的财富,也取决于其拥有的智力资本,这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初现端倪的事实。在美国,随处可见在35岁以前就已经挣到100万美元的人,他们通常是由于卖出了高科技产品而致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聪明、有创造力、精通计算机的年轻人被称为“金领”。
列宁就曾经指出: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设不了共产主义的。在2l世纪的今天,人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邓小平指出:“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拥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经济才能腾飞,社会才能全面进步。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肩负着实现几代人的强国梦的重任,我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
(2)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专业知识结构是由从事各种专业的人所需要的共同知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等构成的。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应建立在起码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其科学文化素质越高,专业知识结构就越坚实。即使是重新选择职业,也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相反,则不易适应工作的变化。劳动部最近一次调查发现,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与此相类似,学历越高,再就业就越容易,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的评价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大专学历的占3.0%,大学学历的仅占0.4%。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集自然、社会、思维诸学科于一身的。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其职业素质的高下。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过硬的职业素质更无从谈起。因此,应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出色地完成职业任务,在职业舞台上有所作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容
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智慧,它浩如烟海。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想要广泛涉猎中外书海,掌握科学大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只能从自身的爱好、特长出发,结合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文化素质。
(1)具备较强的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将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近代科学精神总结为以下三点: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则不屈不挠,问是非,不畏强暴,不计利害;虚怀若谷,不武断,不专横;专心致志,实事求是。概括起来,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实、创新、进取、质疑、协作、献身等等。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脚踏实地,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相反,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不仅工作上、方法上难以创新,工作质量上难以提高,而且还难以抵制伪科学和反科学思想的侵袭。科学精神是人们创造性地完成职业任务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2)具有浓厚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求知、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动力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不耻下问、敢于向权威质疑、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它还表现在热爱书籍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上凡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没有一个不是酷爱读书的民族。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类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片废墟上却迅速地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日本重视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致力于技术创造力、运用技术的创造力和销售产品的创造力三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日本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与普及、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日本成为今日世界的经济大国。日本成功的经验提示我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国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既是为社会多作贡献的需要,也是个人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就要了解创新的条件、创新的方法、创造性思维、创造的技法等知识。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它蕴涵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必须要以深厚的科学文化功底为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实践,增长自己的才干。
3.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细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否则,根本无法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专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的专业技能素质越强,在职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显著,创造力也就越强。专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而专业技能又是实际运用并不断获取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
·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博士说:“工业社会的动力是金钱,但在信息社会却是知识。人们将会看到一个拥有信息且不为无知所挟的新阶级出现。这些人会拥有权力——但这权力并非来自金钱,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知识。”专业知识将成为人们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在这样一个时代,财富和金钱不再来自于继承,只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发明和创造,就能够开创自己美好的生活。
(2)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21世纪,社会为每个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提供了更为均等的就业机会。然而,一个人能否找准自己的职业天地,并有所作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上,而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专业技能素质。在现实的生存竞争中,社会总是首先认可那些除了具备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素质外,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的人。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是一个人从业、立世、发展的人生之本。
(3)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职业分工比较细的时代,社会通过职业分工来提高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更精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个人不仅要以职业作为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谋生手段,还应以纯熟的业务、精湛的技术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要具备专业技能素质,从业人员就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不断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
·专业技能素质的内容
(1)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建立在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形成专业技能素质的必要前提。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首先,要勤于学习,这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善于思考。其次,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互关系。一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建立在起码的文化水平之上的,文化水平越高,专业知识结构的韧性就越强,对工作的适应就越快。
(2)熟练的专业技能。所谓专业技能是指在领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技术能力。专业技能的形成应以专业知识的领会为基础。
专业技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要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认真学好、弄懂专业知识,这是形成专业技能的第一步。特别是在职业的专业化、知识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更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专业技能的形成有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时是相当枯燥的,在练习的初始阶段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
4.身心素质是指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基本品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体格是指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体质、体力、体能和体形。精力是指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从事工作、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人的体格和精力,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同时也受社会环境、营养保健、运动锻炼及自我生活规律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身心素质的重要性
(1)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生活幸福的依托,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人们享受人生、努力进取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精力充沛、乐观自信,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生活和工作也是快节奏、高效率,竞争与压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主旋律,健康的体魄对于人们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依赖于个性心理品质。许多品德不良的人,或者是因为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科学;或者是因为其意志薄弱,不能抵抗外界的诱惑;或者是因为认识能力欠缺,难于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等。智力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个性心理品质。尽管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是个性心理品质好的人,都善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中去。当心理处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充满希望、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最佳状态时,学习、工作的态度就积极,对学习和工作就不会感到枯燥厌烦,自身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会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相反,情感抑郁,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没有信心,不抱希望,放弃追求,即使智力非常好,也不会使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有助于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一个人若与世隔绝,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宽松的人际环境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缓解工作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分不开的。比如,真诚、理解、可信赖、热情、善良、友好、开朗、幽默、负责等性格特征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贪婪、自负、虚伪、挑剔、猜疑等性格特征,则妨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不利于人们的沟通。
第三,有助于顺利完成职业任务。当今社会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许多的风险与挫折,今天你是时代的宠儿,明天你可能就会下岗待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难于调整好巨大的心理落差,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从业人员将面对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上的难关,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难于经得起职业考验的。如果一个人有着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他就会襟怀坦白,富有同情心,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他就会对学习和工作认真负责,有创造精神,主动进取,有自制力,意志果断而顽强,对生活乐观,充满希望;他就会保持个性的独立性,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及不足,以适应职业的要求,保持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的协调一致。
·身心素质的内容
(1)身体素质的内容。
第一,体格强健。体格强健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育正常。人体各生理组织的功能健全,智力、感觉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正常,五官、四肢和内脏等方面无障碍、残疾和缺陷。二是身体健康。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应准确、敏锐,适应快,耐受能力强,在各种环境中都能积极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不生病或很少生病。三是动作协调。这主要是指人的力量、速度等素质较好,动作协调准确,行动迅速有力,能克服较为强大的阻力。四是人体的耐力好,能从事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五是灵敏素质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够灵敏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情况,并能迅速而果断地采取措施。
第二,精力充沛。精力反映着人的意志、悟性、灵敏性及身体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特征。精力充沛在工作中的主要表现是精神饱满、旺盛,意志坚定,反应敏捷,动作果断有力,能够长时间地在各种环境中工作。
(2)心理素质的内容。
第一,健全的能力。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主要在学习、工作和完成各种具体任务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水平及成果的质量。
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人们有效地掌握各种知识、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基本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则是反映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比如,相声演员的模仿能力特别出色,而画家的色彩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则特别强。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密切相关。一般能力往往寓于特殊能力之中,并通过特殊能力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特殊能力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一般能力的发展。因此,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来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一般能力,对形成特殊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健康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会经历酸甜苦辣,都会感受喜怒哀乐。当客观事物符合或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悦、满意、幸福之情;当客观事物不符合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又会使人产生沮丧、失望、悲哀、愤怒之情。这就是人的情感。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自身发展和职业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的人易出现消化道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人易感染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情感失控往往会导致身体功能的失调,情感和谐则可以增进身体健康。在进行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相反,如果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抑制人的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健康的情感还有利于人们适应社会。学生迈出校门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适应社会,没有健康的情感是难以做到的。比如,有的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但当面对复杂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却茫然无措,甚至陷入消极苦闷的情感之中。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生活烦闷、人生无味,有的甚至会因悲观厌世而轻生;也有的因难于排解心中的失落和苦闷而成为精神病患者;还有的整天心事重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混日子。因此,必须学会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时时保持欢乐、愉快、轻松、镇定、平静、安详等积极的情感状态,使自己的生活逐步充实起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人生。
要养成健康的情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三是要学会自我控制。
第三,坚强的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成就事业的柱石。这是由坚强的意志所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品质特征所决定的:一是自觉性,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也不拒绝合理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总是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二是果断性,具有这一品质的人善于明辨是非,在紧急情况下能当机立断,即使冒很大的风险也迅速行动。而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执行已做出的决定。三是自制性,自制性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克服不利于达到目标的心理障碍。四是坚忍性,意志坚忍的人在执行决定时,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坚忍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达到目标。
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培养坚定的信念。这是培养意志自觉性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产生正确的动机、远大的目标和果敢的行动。二是要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意志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它来自于长期的自觉磨炼。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都是培养、锻炼意志的机会,只有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迎难而上,克服它、战胜它,才能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三是要为自己选择学习的榜样。选择自己最为钦佩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和豪言壮语来激励、鞭策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以他们为精神力量,战胜困难,向自己的目标奋进。
第四节 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训练
学校的教育是根据特定专业的性质和任务,从构筑从业人员合理的整体素质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教育规律,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这种教育可以增强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性和目的性,避免自我发展的盲目性。另外,由于当今世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每个从业人员都将面临着终身教育的问题。正规的中短期职业培训是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途径。这种系统的学习对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学习。每个人的学习机会都来之不易,而且正处在汲取知识、完善自我的黄金时代,应该把握这大好时机发奋学习。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坐得住“冷板凳”,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干扰,这样才能在短暂的学习时间里掌握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二是学习要持之以恒,这一方面是说,学习贵在坚持,要每天坚持学习,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是说,学无止境,每个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充实,因此,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学习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就每个人而言,由于遗传基因、后天环境、教育和家庭影响的不同,每个人的爱好、特长会各不相同,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为形成独特的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二、注重实践的磨炼
为了能够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职业活动又是检验职业素质水平高低的标准。为此,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积极地参加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完善自我。
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当踏上社会这个大课堂时,会面临许多课堂上、课本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行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学习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这种学习比起书本上的学习来,更为直观、具体、有效,是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在实践活动中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经验的获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经过自己切身的实践与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枯燥等,这就要求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自觉地磨炼自己,增长才干,积累经验。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勤奋,能吃苦耐劳,还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找出实践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并通过学习和思考制订出改正的计划和方案。在以后的实践中,才能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不可妄自菲薄,只看到问题的存在,看不到成绩的取得,丧失信心;同时也不能狂妄自大,过高地估计自己,满足于成绩的取得,从而裹足不前。要全面正确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改进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使自己的职业素质每经过一次总结和实践,就能取得一次收获和提高。
三、注重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过去、解剖自己、省察自己,同自己的不正确思想作斗争。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检查,一旦发现自己言行有不正确的地方,就要勇敢地改正过来;二是如果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就要坚定地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有修养的人,都十分注重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认为自我检查,问心无愧,不自感内疚,就会无忧无惧,心安理得。曾子更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说每天要从多个方面来反省自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坚持“每天四问”:即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习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此,自我反省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它能推动人们追求更高的职业修养目标,达到较高的修养境界。
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辩证,即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又要发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二是要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纠正;三是要求实,反省是一种自我意识,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襟怀坦白,真实地暴露思想,既不能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四是要经常化,自我反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自省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