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真实宋江事件:宋辽夏金元乱史

真实宋江事件:宋辽夏金元乱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否曾真的在梁山落草为寇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宋江在梁山泊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而据各种文献记载,宋江势力向来以三十六人著称,南宋的龚开和元初的《宣和遗事》也都只提到宋江三十六人。《宋史》记载的宋江投降在宣和三年,而洪迈叙述的事发生在宣和六年。很明显蔡侍郎杀害的决非宋江等人。还有人说宋江受降之后出征方腊。

真实宋江事件:宋辽夏金元乱史

梁山一百单八将,而以宋江为中心,宋江就像一根线,把这群人连在了一起,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可以说,没有宋江就没有《水浒传》。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事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宋江的事迹最早在宋元间就以重大旧闻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广泛流传,罗烨的《醉翁谈录》和无名氏的《宣和遗事》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宋末年的画家龚开曾为宋江等人作过画像,他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写道: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状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在《宋史》中还有其他两处提到宋江。

在《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道:“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在《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其他史书如《十朝纲要》、《九朝编年备要》、《三朝北盟会编》,徽宗皇帝宣和元年(1119年)的诏书,以及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都有类似记载。另外在已发现的宋人梁圆、王师心、折可存等人的墓志铭中都提及与宋江的战斗,北宋末年殉国的李若水在其《忠愍集》卷二也有一首涉及宋江的诗。这样看来在宋朝历史上还真有宋江其人。

《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就像一道天然的护城河,拱卫着这群枭雄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成功的五次反围剿,三败高俅,两赢童贯,无疑都得益于水泊之地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否曾真的在梁山落草为寇呢?

梁山泊是五代时因黄河决口,将大小湖泊连成一片而成为汪洋沼泽的。北宋时的梁山泊在《宋史·杨戬传》有载:“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捕鱼之利。”

苏辙也有诗云:“近通沂泗麻盐熟,远控江淮粳稻秋。”可见梁山泊作为绵亘数百千米的大湖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在经济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恰恰使它成为北宋历史上官匪争夺的焦点。梁山泊多盗,素有“盗薮”之称。

但宋江究竟有没有立足梁山泊,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呢?元人陈泰在他的《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中写道:

“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遥见一峰……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起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江妻所植。宋之为人,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谓‘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者其自誓之辞也。”

关于宋江盘踞梁山一说,不仅有文字记载,还有实物地图为证。康熙初年的《寿张县志》卷首有所谓的“梁山图”一张。此图所绘为梁山全景,中有虎头崖、宋江寨、湾山、黑风口、青龙山、雪山、平山,又有莲台寺、法兴寺、天齐庙、玉皇阁等。宋江寨有寨垣,全景四周又有一大圆形墙,有“梁山北门”、“馍馍台门”、“茶庄门”、“宋家胡同门”、“玉皇集门”、“张家垓门”、“邵家楼门”、“张家坊门”等门15座。

历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陈泰文章的信息来源是篙师说的,而篙师本人根本没有进行过求证,极可能是道听途说,或许还加了自己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小故事。康熙初年的《寿张县志》离宋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这中间,宋江的“精、气、神”在难以计数的作者添加下已趋于完备。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署名施耐庵的《水浒传》已经面世很久,那张地图的绘制不可能不受流传甚广的《水浒传》的影响。(www.daowen.com)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宋江一伙没有在梁山泊安营扎寨,把这“八百里水泊”当成永久的根据地。相反,他们从来都是流窜作案。能攻则攻,不能则走。而且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宋江也不太可能具备建立根据地,推翻朝廷的素质与实力。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宋江在梁山泊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

《水浒传》中描述,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更有士兵数十万,声势浩大,有与皇帝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实力。而据各种文献记载,宋江势力向来以三十六人著称,南宋的龚开和元初的《宣和遗事》也都只提到宋江三十六人。宋江横行齐魏,空间跨度之大,应该属于流动作战,其规模也不会超过千人。《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张叔夜以区区数千兵士就轻松搞定了宋江。可见宋江在当时也只是一般的小蟊贼,与朝廷出动数十万大军,“国防部长”童贯亲自带队,并有韩世忠等名将参加,花一年多时间才平息下来的方腊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水浒传》前70回把梁山好汉描写得个个了得,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当朝廷的硬实力不能正常镇压他们的时候,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招安。招安历来是个令人丧气的话题,不单一般的读者,就是很多专家都为宋江的抉择痛惜,以至于金圣叹把《水浒传》拦腰截成两段,说后30回是后人的伪作。那么宋江到底有没有受招安呢?

《宋史·张叔夜传》记载:“擒其副贼,江乃降。”时任大名府元城县尉的李若水在他的《忠愍集》卷二中曾写道,受招安的宋江等人,“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这样看来,宋江确实是受了招安的。对于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人,朝廷又该如何安置他呢?

有人说宋江投降之后,被朝廷残酷地杀害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说:“宣和七年(1125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卒。未几,其所亲王生亡而复醒,见蔡受冥谴,嘱生归告其妻云:‘今只是理会郓州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有人据此推测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但这也仅仅只是推测,在时间上经不起推敲。《宋史》记载的宋江投降在宣和三年(1121年),而洪迈叙述的事发生在宣和六年。很明显蔡侍郎杀害的决非宋江等人。

还有人说宋江受降之后出征方腊。《宋史·侯蒙传》记载有侯蒙在方腊起义的时候向皇帝提出“以盗御盗”的策略。《皇宋十朝纲要》也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投降张叔夜,于当年随大军出征方腊。并在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杨仲良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但是《宋史》和《续资治通鉴》在述及征方腊时都没提及宋江。另外一条相左的材料来源于1939年出土的宋将折可存的墓志铭。墓志铭中说,折可存在平定方腊之后顺手牵羊把宋江给灭了。这样看来,宋江征方腊的事就有点悬了。

有人说他再反了。宋江为什么要再反呢?朝廷好吃好喝地招待,不但给官做,还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为什么还不满足呢?应该说,招安并不是宋江的本来目的,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主动投降张叔夜的,很可能是为了保存实力。

另外,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可能给宋江等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朝廷可以在权衡利弊之后表面上接受他们,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一下子更改的。在这种情况下,宋江除了再次造反之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这样说也并不完全是猜测,根据现有的史料,宋江是在两次不同的时间,两次不同的地点,由两个不同的人招降的。

张叔夜招降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折可存是在剿灭方腊之后随手擒获宋江的。据《宋史·方腊传》记载,方腊在宣和三年四月被韩世忠生擒于清溪峒。那么折可存擒获宋江应当在宣和三年四月之后,中间最少有两个月的时间差,在情理上也说得通。

宋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反的原因,很可能是方腊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江。方腊在宣和三年三月以前一直对朝廷处于攻势,且取得很大的成绩。他鼓舞和激励了宋江,让他那颗压抑和不安分的心又跳动起来。再者,朝廷大军全数出击,攻打浙江的方腊,也给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的宋江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此说来,宋江不仅没有出征方腊,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方腊影响。这与《水浒传》塑造和广泛流传的宋江形象相差甚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