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清照改嫁之谜解密-刀锋上的帝国

李清照改嫁之谜解密-刀锋上的帝国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清照时年46岁,从此她孤苦伶仃,独自承担着国破家亡的漂泊生活。綦崇礼是宋高宗的亲信,出面干涉此事,才使李清照在被关押9天后得以释放,免了牢狱之苦。清人卢见曾在《重刊金石录序》中也为李清照改嫁“辩诬”,他的主要理由有三个。有的现代学者则认为李清照改嫁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其五,谢伋之所以仍称李清照为“赵令人李”,是看到李清照改嫁后仍眷眷于赵明诚,为完成前夫遗志不辞辛苦的事实之后,存心避开了有关旧事。

李清照改嫁之谜解密-刀锋上的帝国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元丰七年(1084年)生于济南府章丘明水镇。李清照才华横溢,其词清丽婉转,独辟门径,历代学者无不折服。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词名已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痴迷。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同事,两家的关系比较密切。于是两人便自然而然地结为了秦晋之好。

李清照结婚时18岁,赵明诚比她大3岁。赵明诚不但喜欢诗词创作,还酷好金石,使得李清照对金石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结婚两年后,赵明诚便被皇上委派到外地做官。夫妻两人有时要一年半载才得以见面。

1108年,赵明诚偕同24岁的李清照回到了家乡青州(今山东益都),隐居起来。他们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室”。在这里,他们得以静下心来搜集整理古籍文物,从容闲谈,坦然读书。经常是赵明诚搜集来金石书画,李清照帮助整理校勘,日子过得充实、愉快。

宋王朝经过167年的和平繁荣之后,金军南下,北宋灭亡。残存的皇族匆匆南逃,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不能保全,一家人开始过上漂泊无定的生活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当他们夫妇二人的船只漂泊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区)时,赵明诚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书,让他出守湖州。于是,赵明诚把李清照安置在池阳,独自奔赴建康(今南京)。山于天气炎热,加上急着赶路,赵明诚在客栈里便因中暑而病倒了,等他赶到建康时,又转为疟疾。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收到丈夫病倒的书信,她心急如焚,一个昼夜便赶到了丈夫身边。而此时的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了。

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在病榻上写了一首绝笔诗后便撒手人寰。李清照时年46岁,从此她孤苦伶仃,独自承担着国破家亡的漂泊生活。

1135年,金人再度南侵,李清照也再次流亡到了金华。万幸的是就在前一年,她终于把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整理完毕。

但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一事,却使人们长期争论,难下断语。因为李清照是当时的词坛名人,所以,关于她的改嫁,宋人多有记载。

最早的记载见于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该书成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他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赵死,(易安)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洪适在《金石录跋》中说:“……绍兴中,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表上之。赵君无嗣,李又更嫁。其书行于世,而碑亡矣。”

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也说:“李氏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名。先嫁赵诚之……然无检操,后适张汝舟,不终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成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该书第十四卷中录有李清照的《上内翰綦公(崇礼)启》,此信大约写于绍兴三年(1133年)之后,信中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这段惨痛的经历:

绍兴二年(1132年),赵明诚去世已有三年,49岁的李清照孤身漂泊,境遇艰难。她希望有所依靠,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有名官员叫张汝舟,对她频频致意,清照终于嫁给了他。

婚后,她发现张汝舟举止行为粗俗,简直是个下三烂的市侩,实难同他厮混下去,更谈不上安度晚年了,于是便萌生了趁早离开他的念头。而张汝舟则为了夺取李清照的书画、古器物等,却想早点把她折磨死,所以经常虐待她。(www.daowen.com)

此时恰巧张汝舟以不正当手段得官的事情被李清照知道,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她不得不向官府检举了张汝舟的违法行为。

按照宋代刑法,妻子告发丈夫,即使罪名属实,也要判处徒刑两年。清照明知如此,还是告发了他,同时也提出了离婚要求。

后来,这件事被她的远亲翰林学士綦崇礼知道了。綦崇礼是宋高宗的亲信,出面干涉此事,才使李清照在被关押9天后得以释放,免了牢狱之苦。在同张汝舟生活百日之后,她终于离婚。李清照离婚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但到了明代,有一位名叫徐勃的学者首先提出李清照改嫁不可信,他在《徐氏笔精》卷七中说:李清照当时已经年过半百,“清献公之妇,郡守之妻,必无更嫁之理。……更嫁之说,不知起于何人,太诬贤媛也”。

清人卢见曾在《重刊金石录序》中也为李清照改嫁“辩诬”,他的主要理由有三个。

一是年龄。他说:“德夫殁时,易安年四十六矣。……又六年,始为是书作跋,时年已五十有二。……以如是之年而犹嫁,嫁而犹望其才地之美、和好之情亦如德夫昔日,至大失所望而后悔,悔之又不肯饮恨自悼,辄谍谍然形诸简牍。此常人所不肯为,而谓易安之明达为之乎?”

二是她同赵明诚的感情。他说:“观其洊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护头目,如见故人。其绻绻德夫不忘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背负之理?”

三是家世和出身。他说:“易安父李文叔,即撰《洛阳名园记》者。文叔之妻,王拱辰孙女,亦善文。其家世若此,尤不应尔。”

有的现代学者则认为李清照改嫁是无可否认的事实。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中指出:

其一,记载李清照改嫁的材料,就时间而论,胡仔、王灼、晁公武、洪迈都是李清照同时代人;就书的性质而论,又都是史书、目录、金石、诗论等严肃著作;就地域而论,胡仔、洪迈之书一成于湖州,一成于越州,与李清照生活之地近在咫尺,不可能有太大的讹误。

其二,胡仔、王灼成书时李清照仍然健在,要说在清照生前他们就敢明目张胆地造谣、伪造那封信,是很说不通的。何况李清照本身就是名人,南渡后明诚的哥哥存诚、思诚都曾做过不小的官,赵家那时并不是没有权势。

其三,读李氏《谢启》,知易安改嫁甚为勉强,是受了张汝舟的哄骗和勒逼。其中“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之语,大约仍牵涉“颁金通敌”一案,有可能沦为官婢强卖于人。张汝舟持伪造文书,欺骗易安姊弟,因而可以强与同归。待后知并无此事时,其悔恨之情可想而知,离异是她必然的选择。

其四,“颁金通敌”案发生在建炎三年(1129年),而那封信作于绍兴三年(1133年)之后,相隔好几年,可见此《谢启》与“颁金”案无关,而与告发后夫所引起的牢狱之灾有关。

其五,谢伋之所以仍称李清照为“赵令人李”,是看到李清照改嫁后仍眷眷于赵明诚,为完成前夫遗志不辞辛苦的事实之后,存心避开了有关旧事。

其六,中国古代妇女守节风气到明清才趋严格,宋代妇女改嫁极为平常,官宦之妇以及皇室宗女改嫁史书都有记载,故宋人并不会大惊小怪地将此事作为耻事论及。

结论是,宋明以后的卫道士们,不能接受一代才女没有从一而终的这段历史“污点”,拼命掩饰、否认她改嫁的事实。且列其改嫁者多为宋人实录,人、事、时、地均有确指,宋人对李清照无仇无妒,论其词则极为推崇,提及再嫁则深为惋惜。所以,李清照改嫁之事的可信度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