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包拯家事之谜:包拯的丧子与妻子的坚守传世家规

包拯家事之谜:包拯的丧子与妻子的坚守传世家规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的包拯已经55岁,老年丧子,心情极为悲痛。崔氏以死明志的行为,令包拯夫妇非常感动。此后,崔氏终生没有改嫁,守节尽孝,一直尽心尽责地侍奉着包拯夫妇。原来,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包拯的第三位妻子孙氏身上。可是,不久后,包拯竟然把孙氏遣送回娘家了。包绶成人后,崔氏为他娶妻成家。在包拯的严格管教下,包家的子孙后代都能恪守家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在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据史书记载,包拯于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父亲包令仪,进士及第,官至京都七品虞部员外郎。母亲姓张,贤良慈善

包拯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5岁开始识字,13岁读完四书五经。他对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最感兴趣,常常一卷在手,废寝忘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包拯28岁那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予大理评事,派到建昌(今江西永修)去当知县。然而,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请求朝廷让他在安徽老家做官。朝廷体恤他的孝心,派他去离家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税务官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但包拯赴任后,实在放心不下家中年迈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辞去官职,回家孝敬父母了。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三年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在乡亲父老的劝慰下,他接任了天长县知县的官职。这年,包拯已经39岁了。

墓志铭记载,包拯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张氏、董氏和孙氏。其中董氏为包拯生有一子,取名包。包长大后,娶了年方19岁的淮阳崔氏为妻。崔氏出身名门,外祖父是三任宰相的吕蒙正

然而,不幸的是,崔氏结婚后的第二年,包就病故了,留下一个儿子名为包文辅。此时的包拯已经55岁,老年丧子,心情极为悲痛。包拯夫妇见崔氏年少,不忍她一辈子守寡,便表示愿让她回到娘家另结良缘。此时,崔氏的母亲也从娘家过来,要把女儿领回去。崔氏蓬首垢面立在大雨中,向公婆哭诉:“包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二老的奉养。我已经向他保证过要对二老尽孝,以后我生为包妇,死为包鬼。”

崔氏以死明志的行为,令包拯夫妇非常感动。此后,崔氏终生没有改嫁,守节尽孝,一直尽心尽责地侍奉着包拯夫妇。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包死后没几年,他留下的儿子包文辅也夭折了,死的时候才5岁。

事情发展到这儿,眼看着包家就从此绝后了,但包家如今已传到三十几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包拯的第三位妻子孙氏身上。孙氏原是陪嫁丫鬟,后来被包拯纳为妾室。在包公59岁那年,孙氏怀孕了。可是,不久后,包拯竟然把孙氏遣送回娘家了。

包拯为什么这样做,至今无人知晓。按照过去的礼制,可能是孙氏犯了过错,包拯眼睛里不揉沙子,一气之下就把她送回了娘家。这一送也把自己未出生的儿子赶出了家门。

唯一保持清醒的人,是包拯的儿媳崔氏。据史书记载,孙氏离开包家后,崔氏对她极为照顾,一直背着公婆给她送钱送物。不久,孙氏生下一个男孩。崔氏便征得孙氏的同意,把男孩抱回了包家,悄悄地抚养起来。(www.daowen.com)

一年以后,正值包拯60大寿,很多官员前来祝贺,连宋仁宗也送来了礼物。等到宾客散去,包拯夫妻二人静坐下来,相对无语,一种老来无子的凄凉顿时浮上心头。

就在这时候,门被推开了,只见崔氏抱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进来了。崔氏向公婆说明了这个孩子的来历后,包拯马上把孩子认下来,并为他取名包衍。

几年以后,也就是1062年,包拯去世了,崔氏陪着婆婆,抱着小包衍,扶着公公的灵柩,从开封回到了合肥老家。包衍稍大些后,崔氏为他请来老师,并为他取学名为包绶。又过了几年,包夫人也去世了。此后,崔氏便一个人承担下抚养包绶的重任。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清贫度日,对包绶视如己出,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而包绶对长嫂崔氏也当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待。

包绶成人后,崔氏为他娶妻成家。之后,又派人到开封寻找孙氏的下落,并把她接到了合肥,让他们母子团聚。

后来,崔氏的事迹感动了天下,宋哲宗专门发诏书封她为“永嘉郡君”。不仅如此,朝廷还为包家封表门楣,在家乡为崔氏建了一个节妇台,并给她写了传记,名为《崔节妇传》,收在《宋史》中。

包拯治家极严,晚年曾立“家训”说:“我的后代子孙,凡是出来当官的,如果贪赃枉法,老了不准回老家;死后,不许葬在家族的墓地。如不听我的教导,就不是我的儿孙!”不仅如此,他还让石匠把这段“家训”刻在石碑上,永志不忘。

在包拯的严格管教下,包家的子孙后代都能恪守家规。其长子包,官至太常寺太祝,虽英年早逝,为官时间不长,却政绩显著,为官清廉正直,获得时人的好评。

次子包绶,历任太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今安徽凤阳)团练判官。他48岁时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包绶为官如其父,清苦守节。箱囊之内,除朝廷诰敕、书籍及著述外,别无他物,真是为官一场,两袖清风。

包拯的孙子包永年,为官与其先辈一样,保持了清廉之风。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及崇阳县县令。虽为官一生,死时却家无余物,身无分文,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被称誉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