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宋太祖所采取的集中军权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这使得北宋在与各个民族政权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地位。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辽国盘踞北方,对北宋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时有一批爱国将士,为保卫北方边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世代忠良的传说。
公元960年的一天,辽国驸马率军进犯北宋边境,杨继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官城,自己率五千兵马绕到辽军背后发动进攻,刀斩辽国驸马并生擒一名大将,使辽军闻之丧胆,人称“杨无敌”。他的儿子杨延昭也是一位在抗辽斗争中很有名气的将领,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在公元999年辽军南下时曾以少胜多,并成功杀死复北大军的主帅。然而这些爱国将领在面对软弱无能的统治者时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努力一并付诸东流。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派兵大举南侵,直取澶州(今河南濮阳县)。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亲临前线督战。宋军士气大振,主动出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不可思议的是宋真宗并未乘胜追击,而是派使者到辽营议和,北宋答应每年供给辽大量“岁币”作为辽退兵的条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具有一定的屈辱性。更严重的是,对辽输币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官府不断向人民收缴赋税以负担巨额岁币,进而激化阶级矛盾,加深社会危机。“澶渊之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给北宋换来了幽燕地区的暂时和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患的威胁,使北宋政权可以把主要的精力和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战事上。“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www.daowen.com)
可惜的是北宋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统治者并未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改变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局面,一些官员仍沉迷于享受以致弃政务于不顾。不久西夏崛起并与北宋交战,朝廷任命范仲淹和他的朋友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来到西北前线。范仲淹在边塞整顿兵甲,严明号令,使西夏人不敢贸然来犯。可朝廷推行的苟安政策却使这位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同“澶渊之盟”一样,北宋用大量岁币换取了双方的和平。
宋徽宗很有文才,但在治国方略上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是个荒淫腐朽的昏君。他即位时重用蔡京做宰相,政治非常腐败。这时,活动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灭掉了辽国,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仅以四万人南下,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连破北宋27州,兵锋直指宋都开封。北宋朝廷本想借黄河天险以御金兵,但戍守河岸诸部兵力稀缺,军队战斗力低下,金兵很快强渡黄河,宋兵不战而溃,四散奔逃,次日金军兵不血刃占据开封。开封下级军民不忍心看着国家就这样沦陷,坚决要求抵抗金军。在金军尚未攻破都城的情况下,宋钦宗无视人民的要求,亲自到金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进攻,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军民。终于,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开封被抢掠一空,北宋就此灭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后,金兵穷追不舍,一直把赵构追到了临安(今杭州),之后赵构又被迫乘船逃到海上。金兵出海追击,因为遇到大风浪,北人不习水战而罢。于是双方议和,赵构逃回临安建都。此后,由于南宋爱国将领的呼声,赵构同意北伐。南宋打过几次漂亮的胜仗,比如黄天荡战役等。但是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后来就相继罢免处死一批爱国将领(岳飞就是其中之一)。1141年冬,双方再次议和,约定以大散关、淮水中流为界,南宋称臣纳贡。蒙古兴起之后,南宋和蒙古联手灭掉金国,而后蒙古灭掉南宋。这个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推行的苟安政策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