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辽夏金元乱史:人治到法治,帝国刀锋

宋辽夏金元乱史:人治到法治,帝国刀锋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唐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权膨胀、中央政权无力,而造成这一弊病的历史根源就是节度使的位高权重。同时,收归地方军权使边防日益空虚,给敌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起用文人治国同样降低了军事战斗力,这些都是北宋在民族战争中处于不利局面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由汉代人治,经唐代人治与法治兼治,在宋朝时进入法治时期。这是封建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时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北宋王朝也不例外唐朝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改进,有效地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可是北宋初年地方势力依然强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原有制度已远远不能满足革除五代藩镇之弊的需要,于是在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

中唐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权膨胀、中央政权无力,而造成这一弊病的历史根源就是节度使的位高权重。当时的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却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这样往往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这就决定了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从皇帝直接控制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

第一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都收归中央,使兵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同时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把调兵权和统兵权相互分离,还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在行政上则派文官做地方长官的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形成文人治国的局面。宋太祖在各地设置了转运使,把地方的绝大部分赋税运往中央掌控。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北宋王朝在继承前朝众设宰相、分化事权经验的同时,其增设的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这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使地方权力完全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完全集中于皇帝,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直接导致了地方无权,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工作效率,造成人浮于事的恶果,还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的不断扩充。当时,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到了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了两倍,有时三五个人竟担任同一官职。官僚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同时,收归地方军权使边防日益空虚,给敌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起用文人治国同样降低了军事战斗力,这些都是北宋在民族战争中处于不利局面的重要原因。战争的落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北宋政府不得不屈膝求和换来一时的苟安,每年供给辽、西夏大量“岁币”,再加上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农民赋税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中小农户家庭,并且宋太祖认为大地主可以“为国守财”,对兼并土地持放任态度,致使农民生活困苦,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www.daowen.com)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中对当时社会状况有这样的描述:“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赋敛沉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深刻反映了宋代统治面临着严重危机。

中国古代法律由汉代人治,经唐代人治与法治兼治,在宋朝时进入法治时期。宋代的法治时期,实际上又始于宋神宗时,这正是得力于王安石的大力倡行。王安石早在变法之前,就坚持依法办事,依律审案。在变法中,他改革科举,废除了专门考经学的明经诸科,而设明法科,专考法律条文、《刑经》大义及判案。他还在最高学府——国子监中专门设立律法,并依法判案、行事,具有一定的法治思想。这是封建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时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走向法治道路,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发展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