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军队。八旗制始建于满洲的户口编制之上。后来发展成为包括军、政、财、经等各方面的根本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清朝开国者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以后,随着征服各部落战争的顺利进行,队伍日益扩大;但当时尚无一定的军事编制。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将部众每三百人编一牛录,并设牛录额真统其众。牛录正式成为满洲兵民组织的基本单位。五牛录组成一甲喇,五甲喇组成一固山,当时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识成立四固山,即四旗[11]。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统一了除叶赫部外的女真各部族,汉、蒙各族也多有降附,人口增多,原有四旗已难于统摄,于是在黄白蓝三色旗外边镶红边,红旗外边镶白边,增编了四个镶旗,与原有的四个整旗,合称为八旗。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时,因蒙人增多,于是另立蒙古八旗,旗色与满八旗相同。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时又另编汉军八旗。所以清朝在入关时已是二十四旗,但仍惯称八旗。
八旗兵是从旗民十六岁以上男丁中按兵种挑补,称为额兵,另外有充武官随从的“随甲”,未挑补的称“余丁”,未满十六岁的犯法“幼丁”,可挑补作预备兵,即“养育兵”。八旗兵分为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并从各兵种中选拔神机、健锐、枪炮、藤牌等营作特种兵[12]。八旗兵大部集中在北京,称为“京营”。也有在各省的称为“驻防”兵。它的兵额总数是225429人。八旗兵在统一女真各部,推翻明王朝,建立清朝政权的过程中,起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八旗兵自以“从龙入关”的优越感而日渐萎靡和腐败了。连顺治皇帝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当时八旗兵已是“军旅隳敝,不及曩时”[13]。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事件发生时,八旗兵已几乎不能打仗,而不得不仰仗于绿营兵了。
绿营,是清朝按照明代军制改编和新招募的汉人部队。入关后始建各省营制。它用绿旗,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它分布于北京和各省,按标、协、营、汛编组,有马、步、水师等兵种(据嘉庆十七年计算总兵额达66万余人)。它在平三藩中取代八旗兵的冲锋陷阵地位;但为时不久,绿营兵也腐败了。从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清王朝只好随事去招募“乡军”和“防军”,绿营兵已形同虚设,腐败情状,日甚一日。到鸦片战争时,已经是“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14]了。而至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前,则“将帅惟耽安逸,养尊处优,以营卒为厮役,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钱粮,专事肥己”,平时根本没有训练,腐败到了极点。太平天国是败于湘军、淮军而不是绿营,自同治七年起,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负责用湘军制度改造绿营,并推行到全国,所以绿营又称“练军”。“练军”是在整顿绿营和抵御外侮的要求下产生的。清政府也希望以这支练军来抗衡湘、淮的勇营,练军虽然装备上有所更新,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缺乏标准化,给训练、补给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影响了它的战斗力。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这些重整过的绿营练营仍然无用,遂促使清政府的编练新军。(www.daowen.com)
八旗、绿营是清朝正规的“制军”,它的不足恃和蜕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武装力量在当权后的优越条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种现象。它们既不能对外“御侮”,也无力对内镇压人民反抗,于是清朝政府新的军事力量——湘军和淮军便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