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国藩智慧箴言:坚持实干,必有收获

曾国藩智慧箴言:坚持实干,必有收获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译学海无涯,是没有尽头的,脚踏实地去学,有恒心最为主要。所谓有恒,就是要脚踏实地,年年月月日日如此。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的年龄大还是小,要做的是简单的还是难的事,只要能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用心去付出,那么,每天都能有一点点的进步。

曾国藩智慧箴言:坚持实干,必有收获

四、脚踏实地,终有所得

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翻译

学海无涯,是没有尽头的,脚踏实地去学,有恒心最为主要。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致诸弟》。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认为但凡世上的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且以恒心最为主要。

曾国藩认为有志向的人不会甘心停滞不前;有见识的人不敢自满,从来不会做出像井蛙观天之类的举动;有恒心的人能成大器,恒心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基础。志向是前进的动力,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

“古人书籍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他认为“有识才的人不敢以一得而自足”,因此,“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认一得自喜。”他强调要“有识”先做到虚心,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所谓有恒,就是要脚踏实地,年年月月日日如此。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宦海戎马倥偬后,仍每日读史,以楷书写日记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获得了不少人的钦佩。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曾国藩一直在翰林院就职。翰林院是读书的好地方,在此期间,他从文学军事历史等各方面来提高和充实自己的学问。由此可见,有志气的人绝不甘心老处于下游,有见识的人则明白学无止境,不自满自足。对于现代人的工作和学习来说亦是如此,“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怕成不了才,不怕不能成功。

2.励志以广之,苦学以践之,才力无不日长者。才力之增,亦在乎渐而已矣。

翻译

积极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扩展,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才能,才能自己的学识随着岁月的增长得到不断地增加。一个人的才能和见识的增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www.daowen.com)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复吴延华》,除上述以外,曾国藩还在书信中说,一个人不要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而感到惭愧,虽然有些人的才智始于天赋,但也不值得沾沾自喜,只有自己磨砺出来的才能才靠得住。

曾国藩说:“水之渐也,盈科而进;木之渐也,积时而高。”河水慢慢地充盈低洼之地,才使河水向前流,草木庄稼因时间的积累而渐渐长高,才能变得成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终有所得。

晚清重臣之中,曾国藩没有强大的靠山和资本。家族中无一人为官,全靠自己苦读,考了三次才中了一个三甲进士。但他后来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上进、苦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终在学问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还做到了高官,原因正如他说的那样“励志以广之,苦学以践之,才力无不日长者。才力之增,亦在乎渐而已矣”。

荀子劝学篇》里有云:“学不可以已。”郭沫若也曾说过:“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在学习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只有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恒心,才能慢慢走向成功。曾国藩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内在动力,自重、自省、自励,不为小功而止步,不会被外界干扰而分心,更不为一时挫败而动摇,才使他成为了才德兼备的晚清重臣。

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

翻译

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近日来,我天天都在摹写,从没有间断过,就觉得每天都有新的感悟和进步。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他在书信中提到,读书不要有松懈之心,这是做学问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的年龄大还是小,要做的是简单的还是难的事,只要能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用心去付出,那么,每天都能有一点点的进步。

只有常常读书,做到不间断,才能有所成就和进步,正如他说人生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徒耗精力,一事无成。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时会遇到挫折,进展很慢等情况,对此,曾国藩认为“每日有常,自有佳境”,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前进不得后退,总有一天,目标就会在坚持中实现。

宋代朱熹说:书要反复读,要经常温习。毛泽东一生多次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读后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明清时期著名的学者顾炎武,他每年都能抽出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读过的书,用剩余的时间来读新书等。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说读书的人要立志追求真理和道义,而不为世俗的衣物、山珍海味而动摇其心。“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这句是指那些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中途停下不再继续努力的人,实际上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画地自限不愿意坚持的缘故。追求学问是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发奋图强,迎难而上才能有所成就。

苏洵在青少年时不认真学习,30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屡次进京考试不中,一怒之下烧掉了自己为应考而准备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继续苦读,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楚庄王每年都坚持读书,每天都坚持改变自己,“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终成一代霸主。人们读书时只有保持“常”的状态,使自己日益进步,才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