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学虚心,成就经世之才
1.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翻译
我们研究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虚心。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致诸弟》。曾国藩在信中告诫弟弟们学习时要懂得谦虚,他认为,认真做学问的人,总是会向别人虚心请教,即便圣人孔子也是如此;而学问不多不深,半桶水的人,反倒不会谦虚,读过几本书就自以为了不起,这种人没有谦虚的美德,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十分短暂是有限的,而世间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如果因为自己学到点东西,就自以为是,毫不虚心,随意指点和批评别人,那真是愚蠢啊!
在曾国藩看来,能做到谦虚的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友善对待和关心,从而为事业上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曾国藩也正是由于虚心求学,才拥有了日后的高位。
曾国藩曾说“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惟仲尼乃可等百世之于”,以诫后人不能自满,不能妄加嘲笑和批评别人。在他看来,只有学问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他人。若还没看懂,就随便评价,只是一种坐井观天的表现。只有做到像孔子那样的学问,才可以评判是非曲直。
然而,像孔子这样虚心求学,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圣人,从来不会随便评判曲直,所言所行之前,必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这种谦逊严谨的态度使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曾国藩阅遍诸子百家,犹不敢著书立说,可见其之虚心。一代圣人们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大众更应当将谦逊二字深记心中。
2.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翻译
(世间)凡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做大官,而我不愿。我只愿他们能够读书明理,成为圣贤君子。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泽》。读书明理做君子,是曾国藩为学之道的核心。
曾国藩推崇虚心求学,“明理”中的“理”即天理和人的本性,即伦理道德,儒家所说的“礼”,明白了“理”便距离圣贤不远了,就相当于把人做好了,这时不求发财,财运会自然而来,不求做官,官运亦自然而来。为学与为人不可分割的,故说“为人与为学并进”。
曾国藩曾在一封书信中谈到为侄儿考试取得了第一名而高兴,家里出了秀才,就有了读书的种子,礼义就能在曾家世代相传。曾国藩不指望他日后能够高官厚禄,富贵无比,而是希望他能多懂一点圣贤的道理。如果天天读书,明晓圣贤之道,那么,即便是名落孙山又有什么要紧的呢。由此可见,读书明理,志在圣贤,成就经世之才是曾国藩为学的目的所在,而并非为了高官厚禄。
曾国藩从不以学历看人,而以学识看人。他认为成为圣贤并非遥不可及,告诫大家要做真正的读书人,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所谓的科举考试上,进一步说,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以教导圣贤的方法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此才能做到虚心求学,成就经世之才,逐渐趋于圣贤的境界。(www.daowen.com)
3.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翻译
君子超越一般人的地方,仅在于虚心而已。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沅弟》。曾国藩的胸襟广大,向来责己宽人,将谦和的态度用在了与人相处、选才用人、教子等方面。
年轻时的曾国藩曾在“自大”上吃过亏。咸丰初年,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由于缺乏管人经验,动辄指责别人,与别人的关系弄得很僵。他后来虽在官场的明争暗斗中挽回了一些颜面,但伤害了不少官僚,给自己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咸丰七年,曾国藩在家守制,经过反复思虑与反省,真正悟出了关于“谦”的一些道理:“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自此,曾国藩谨记谦虚二字,终于获得世人的敬重。
从古至今,先哲们对谦虚都是抱有肯定态度的。《易经》里曾谈道:“满招损,谦受益。”《老子》里也有云:“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由此可见,谦虚是多么的重要。
曾国藩在晚年时曾总结自己的为官之道,并将“傲慢”看做是致祸的原因。他认为做官的人如果傲慢,轻则会使自己的职位不保,重则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傲慢极易使人自视甚高,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曾国藩认为:“吾家方丰盈之际,应时时自惕、自概。”意思是越是富贵之时,越要谨慎与警惕,所以,人们应“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从曾国藩的一生也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谦虚也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谦虚,才在后世博得了如此之多的美名。
4.谋事贵于谦下,宜常存己不如人之心。
翻译
谋划事情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对下属要谦逊,应常保有自己不如他人的心态。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四月十九日复李昭庆》。曾国藩在这封信里写道:“大凡打仗最可贵的地方是在于有自立精神,不可存有依赖别人之心,这样易使将士们滋生懈怠之气;谋划事情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要用谦逊的态度对待下属,常保持不如别人的心态,使友军乐于亲近自己。这两点看起似乎相反,实则相辅相成,就是对本部将领,也应不耻下问……”
因为谦虚,才能为学新东西腾出足够大的地方,使自己不断进步。为了培养李昭庆,曾国藩可谓付出了不少,他经常写信对其多加指点,望其提高自身修养。
龙梦荪在《曾文正公孛案》里谈及:“曾国藩作为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品德修养和事业学问都取得巨大成就,可以称得上光耀宇宙,即使是妇人小孩也钦佩他。他是如何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呢?我曾读过他遗留下的集子,反复研读,才找到他的成功所在,全都是从他品性的强毅、谦谨而来……”正是因为曾国藩不敢恃才傲物,在为人处事方面小心翼翼,精益求精,才造就其后的丰功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