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严教子女,家运可盛
1.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
翻译
家里的兄弟子侄,都应该以勤勉有为、谦虚容人为准则。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他在信中写到,一个家庭如果勤勉有为、谦虚容人,就算身处乱世,也能兴盛起来;对于个人而言,只要能做到“勤敬”,就算天生愚钝,也会让人觉得有贤者风度。所以,他提醒兄弟们,要以“勤敬”二字来教导家中子弟。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概括起来,也就是“勤于政事,胸怀广大,谦虚谨慎”。特别是勤、谦这两点,更是要贯彻到底,任何时候也不能背离。勤能够去除懒惰的习气,让人勤奋上进;谦则会让人时刻警惕不要骄傲,能够做到这两点,胸怀自然也就宽广了。
曾国藩认为,他们兄弟的功劳、官位和名望都已经非常高了,很容易招来他人的嫉妒和仇视。所谓“楼高易倒,树高易折”,他们一家正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家中子弟不能够讲求宽和、谦逊,不能勤奋上进,那么整个家族的名誉就容易蒙受污点,家道甚至会因此而败落。所以,作为长辈,应该时刻以“勤敬”二字训导家中子弟,督促他们修德进业,提高自身德行,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左右逢源,同时也为家族争光。
2.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翻译
把养成勤劳刻苦的习性作为第一条准则。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他在信中提到,身处乱世,家里有太多钱会招来祸端,而且会让家中子弟有所依仗,养成安逸懒惰的习性,所以,为了避免家中子弟变得安逸懒惰,应该把养成勤劳刻苦的习性作为教育他们的第一条要义。(www.daowen.com)
古人向来看重勤劳刻苦的品德,认为这是世上最值得称赞的一种美德,值得人们尊重。从古到今,曾有不少勤奋刻苦的人,比如凿壁借光的匡衡,燃荻读书的刘绮,吹火读书的苏廷,带经耕锄的常林,牛角读书的李密,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这些人都是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来修德进业,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人们的尊敬。
古人常说:“奋与愤盛衰之本,勤与惰成败之源。”又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可以说,勤奋是成功的秘诀,而懒惰则是失败的催化剂。不管天赋如何,只要肯努力就能够取得胜利;反之,就算天赋极高,后天不勤奋,也终会无所成。就像方仲永,五岁能诗,乡邻惊为天人,但他后天并不勤奋努力,最后“泯然众人矣”。
3.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
翻译
后辈子侄,都应该教会他们礼法。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致澄弟季弟》。他在信中劝慰弟弟们要教后辈子侄礼法,不能助长他们骄横偷懒的性子,现在一再纵容他们的话,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人也特别重视礼法教育,并以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为社会规范,来评断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所以,《周礼》、《礼仪》、《礼记》这三部专门阐释礼仪的著作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
古人认为,礼法不仅蕴含着人类对于天地的敬畏之心,也代表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德行修养,甚至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也就是说,礼法就是秩序,是对社会、家庭的各种秩序和尊卑关系的一种规范,也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
《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又说:“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又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见,“礼”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更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修德进业,一个国家安稳平定的基础。
曾国藩的这句话讲得虽然是家庭琐事,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修身治家的思想,却十分值得人们反复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