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睦则福生,家道可长久
1.家和则福自生。
翻译
家庭和睦,那么福分就自然而然会到来。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与父母书》。他在信中请求父母同意让弟弟们拜师、外出求学,并告诉父母,在一个家庭里,兄长说话弟弟都听,弟弟有要求哥哥都同意,全家和和气气的,家道才能兴盛,否则家道必会衰败。
古人向来倡导“家和”,也就是所有家庭成员团结和睦,能够和谐相处。古人认为,人和则气盛,“气”旺盛了,家道自然会兴旺,福分自然也会如约而至。“家和万事兴”与本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家庭里,成员之间团结和睦,彼此的心情才会舒畅愉悦,全家人才能够团结一心,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把家庭中的事务处理好,家业才会兴盛,家道才能兴旺。
当然,和睦并非只做表面功夫,必须是出自肺腑的,否则,表面看上去很和睦,实际上各怀鬼胎,人心分裂,那么力量就无法凝聚起来,家道自然也无法延续下去,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2.兄弟和,则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翻译
兄弟和睦,就算是穷苦的小户人家也会兴旺;兄弟不和,哪怕是那些高门大户的世族之家也一定会败落。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禀父母》。他在信中向父母说明了与弟弟国潢意见不合之事。弟弟国潢当时希望能外出寻馆教书,还要带着小弟弟国葆一起出门求学。曾国藩得知后,认为此事“荒功误事”,极不赞同,但由于国潢坚持要去,他为了兄弟和睦,只得答应,最后还主动资助了弟弟外出所需的费用。
古时中国人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的兄弟往往一同居住,共用一个厨房。这些兄弟未必是指一母同生的兄弟,那些嫡母、继母或小妾所生之子可能全都住在一起,同时还有同高祖、同曾祖、同祖的兄弟等等。这么多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关系就会十分复杂,一旦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与心结,偌大的家族根基可能就会摇摇欲坠,所以曾国藩站在为家族着想的高度上,不得不同意其弟的做法。
注重兄弟和睦与友爱,是维系无数庞大家族的一种极大智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经典古籍传颂了兄弟和睦的重要性。《易经》中有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家经》中也有“兄则友、弟则恭”之句,《幼学琼林》中还提及“世间最难得者兄弟”等句,全都说明了兄弟关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曾国藩此举,既是身为兄长的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之举。
3.和气致祥,乖气致戾。(www.daowen.com)
翻译
和气会带来祥和、福气,不和则会导致祸端。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致澄弟沅弟季弟》。他在信中反思自己去年与弟弟曾国华因为小事而生出嫌隙,闹得不愉快,而今年曾国华不幸去世,他认为是兄弟间的不和才招来祸端,因此劝慰兄弟们要和睦。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应以和气恬然为最好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事时,常带和气,就能营造祥和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祥和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反之,如果处处与人针锋相对,无时无刻不想着放冷箭、暗箭,就会招来祸端。这种行为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乖戾之气,是一种不祥之气,会让人变得心胸狭隘,处事乖张,树敌无数,这样必然会增添很多麻烦。
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彼此都不懂得检视自己的言行,不是今天你挑我的刺儿,就是明天我找你的麻烦,到处怨气冲天,怨恨难平,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没有人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家庭里自然就会整天鸡飞狗跳,大事不断,小事连连。
虽然曾国藩在这封信中提及的事情有些过于迷信,但“和气致祥,乖气致戾”的思想却是有道理的,值得后人深思。
4.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翻译
孝顺让家庭一片祥和,勤劳让家庭一片祥和,宽容让家庭一片祥和。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四日致澄弟沅弟季弟》。他在信中写道,身处官场,时刻处于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遭逢意外,所以一定要勤谨和平,以免招来祸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说是一切道德和美德的基础。《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够幸福祥和。正因为此,曾国藩认为:“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勤,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备受古人推崇。《左传》中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抱朴子》中也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也说:“治家以勤俭为本。”可见,勤不仅关系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还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衰,难怪曾国藩及其祖父辈都视勤为“人生第一要义”。
同前两者一样,“和”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思想和美德。孔子说:“和为贵。”《中庸》中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可见,古人对于“和”的重视程度到底有多高了。“和”就是指心态平和、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特别是家庭和睦,最为曾国藩重视,他认为“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也就是所谓的“家和万事兴”。
曾国藩这一思想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倡导美德,更是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感,具有极其深远、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