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兴衰,断不可忽
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翻译
大凡一个家庭中,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勤敬”,就没有不兴盛的;如果一点也没能做到,就没有不衰败的。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他在信中提到弟弟们都不爱收拾整洁、不勤劳,这是非常不好的,是家道将要衰落的征兆,劝勉弟弟们一定要细心收拾,给子孙们做好榜样,不要让子孙们跟大人学懒惰。
古人修身治家之道,往往都是围绕“勤”、“敬”、“谦”这几点,特别是“勤”,最受古人推崇。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有功,细无益”,只有辛勤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像车胤“茧入疏囊”,孙康“雪映窗纱”,苏秦“悬梁刺股”,祖狄“闻鸡起舞”……正是因为一个“勤”字,他们才得以成就一番事业,使家道随之兴盛起来。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家道兴盛,就得努力付出才行,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才在书信中多次叮嘱兄弟和子孙要遵守“勤敬”二字。
曾国藩这番话,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实践的。
2.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翻译
所有家道能够长久的人,不是凭借一段时间内的官爵亨通,而是依靠长远的家规,不是凭借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靠全部家庭成员来共同维持。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与四弟国潢书》。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和曾国荃同时封爵开封,曾国藩在信中告诫弟弟不要因此而荒废“作田”,并告诉他想要保证家道长久不败,就要坚守家规,让所有家庭成员都团结起来,共同维持家中业务。
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其实,并非富贵不能过三代,而是由于很多富贵家庭缺乏良好的家风家规,家庭成员得不到好的熏陶,或者整个家族只凭借一两个人的发迹来维持,那么,再显贵的家庭也无法长久。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用在家道维持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儿孙辈没有体验过祖辈父辈早年“打江山”的艰辛,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裕的物质条件中,脑海里根本没有“苦难”这样的字眼,怎么会有精神层面的认知?但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定下严格的家风家规,让儿孙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那么家道自然会长久流传。
曾国藩这番话,不仅对于保持家道长久很有实际意义,而且对于儿孙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
3.居官有四败,居家有四败。(www.daowen.com)
翻译
做官有四败,维持家道有四败。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日记《同治六年四月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居官”和“居家”各有四败。居官四败,即昏庸懒惰,任手下胡作非为;狂傲自大,看不起人;贪婪无止,挥霍无度;欺上瞒下,鱼肉百姓。居家四败,即妇女淫荡无度,弟子骄奢不禁,兄弟不和,慢客辱师。他认为如果一个有财力、有权势的家庭出现了这八种病端,那么就说明这个家已经出现衰败之象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不仅是一个大家族中的伦理关系,更关乎所有家庭成员的人生。家庭是一个沾染了人性味道的存在,而且从古到今,家庭都是一直存在的,没有任何其他秩序或者方式可以取代。
对于世上的所有人来说,家庭都是其生存的背景,如果家道兴盛,人也会跟着得势,如果家道衰败,人就会变得孤弱,连出路也会大大减少。反过来看,家庭成员的行为又会影响家道的发展,如果家庭成员颓败,家道就自然而然会衰败。
居官为宦,家风家规往往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兴衰,这点在《红楼梦》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贾府到了贾政、贾赦这一代,在官场上把曾国藩说的居官四败全沾了,而在家庭里,从上到下,居家四败也一条未落,贾府最终失势败落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可以说,曾国藩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哪怕是现在,仍然是家道长远发展的真理。
4.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翻译
把重视耕作农事和教导子孙读书作为根本,才是(家道)长久之计。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他在信中告诉弟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长久做官,只有把家里的规模扩大、确立,重视耕作农事、子孙读书,家道才能够长久延续。
曾国藩一生都十分重视祖辈父辈的教导,他把祖父的理家经验总结概括为八个字,即书、蔬、鱼、猪、扫、早、考、宝,并要求家中子孙时刻谨记。其实,总的来说,这就是“耕读”。所谓“耕”,就是家中男子要耕地施肥、种蔬菜、养鱼、喂猪,女子要洗衣、煮菜、做鞋等等;而“读”,就是家中子弟要多读书,这样才能成为明理之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其实,“耕读”的深层含义,就是要勤劳。《国语》中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明代的冯梦龙又说:“治家以勤俭为本。”清代的史襄哉也说:“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苗。”可见,勤劳才能避免养尊处优而带来的坏习气,从而使家道长久延续下去。
从曾家后来的延续来看,曾国藩这一治家思想的确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