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存敬恕,为他人着想
1.不可不一存恕道,设身而处也。
翻译
为人处世,不能不存有宽恕的心思,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复李元度》。曾国藩曾培养过自己的“恕道”,将一项外在的美德变为自己内在的本性。他认为人的本性确是争强好胜,在这种“争”的心态下,往往不易宽恕体谅别人,但是只有懂得宽恕与体谅,才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顺风顺水。
李元度的心胸较为狭窄,曾国藩经常为他担心,怕他脱不了身上的那股读书人的书呆子气,在人际交往与作战过程中要吃亏,便经常写信指导他。他在这封信里指出了应注意的事宜:“足下素畏风波,须知人人皆畏风波,足下与彭山屺不过尤甚耳。不可不一存恕道,设身而处也……”
曾国藩在书信中还谈过:“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工夫,随在皆投身以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然而,培养“恕”并非易事,为此,曾国藩曾提出过方法:“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诸而详。”开始时可强迫自己做到“恕”,久而久之,“恕”便成了自己内在品性的一部分。只要肯努力,做到恕以待人,乃指日可待之事。
2.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翻译
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们曾说过千言万语,大概全都不外乎敬、恕二字。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谕纪泽》。曾国藩在信里告诫了爱子纪泽做人的道理不外乎就是敬、恕二字。
孔子曾说过:“君子不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强大弱小,都不敢轻慢,这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骄傲;君子衣冠端整,恭谨庄重,别人见了,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严而不凶暴。”孔子之语,生动地阐释了“敬”字。所谓恕,指的是懂得宽恕,能为别人着想,如果能把仁道、宽恕全放于心中,就不会担心从天突降的祸患。
敬、恕,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人处世的必修之道。孔子曾向弟子仲弓说过心存敬恕的道理,无论做何事,都应慎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不会遭人怨恨。自己正直,别人就会生出敬畏之心;如能做到恕,就能看淡目前遭受的不平与漠视,超越自身,用更长远的目光看问题。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在平定叛乱宴请群臣时,一个官员趁蜡烛熄灭时握住了他的宠妃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但楚庄王知道后,并没有把那位官员问罪,而是令所有人都去掉帽缨,变相地宽赦了他。几年后,那个官员为报楚庄王宽赦之恩,在战场上拼死杀敌,大败敌军。
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见,“敬”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恕”则是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官场、商场中,学会谨慎自持、宽恕他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却也是能帮你赢得他人尊敬的事情。
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也曾反复提到“敬”和“恕”,反复告诫儿孙只有先学会这两点,才能立身做事。这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是同样适用的。(www.daowen.com)
另外,还需一提的是,敬、恕二字,并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逃避问题的捷径,而是积极地修正自己,改善自己,改善境遇的一种处世方略,能让自己更完善地发展,更好地提高。
3.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翻译
“敬”则指要小心翼翼,事无巨细全都不能忽视;“恕”则指与人相处时,凡事都要给人留有余地,不独揽功劳,也不推诿过失。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九月二十日加鲍超片》。曾国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一生都在推崇儒学之道。《论语》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深以为然,将以敬、恕待人作为自己的处事方略。曾国藩认为,如果希望别人对自己有敬、恕之心,那么自己就必须先具备敬、恕之品德。
曾国藩曾对弟弟曾国荃等人谈道:“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所谓推己及人,才能取得别人的赞赏与信任。敬、恕是曾国藩一生处世哲学的精髓之一,他说:“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贫、曰贱、曰成、曰荣、曰誉、曰败、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恶之。”他还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武则天统治时期,狄仁杰担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时,用一年的时间就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且之后无一人再上诉申冤,名震一时。他那时屡破要案,屡建奇功,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但却并未因此自视甚高,飞扬跋扈,相反,他低调谨慎,对声名怀有“敬畏”之心,从严律己。
他每次立功后,从不独揽功劳,还把功记在他人头上,并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位精明能干的官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中兴名臣。狄仁杰虽声名显赫,名震一时,但其谨小慎微,为人低调,最后在晚年时能得以全身而退。
4.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翻译
你在省里要以“谦”、“敬”二字为主,每一件事都要向意臣、芝生两位姻叔请教,一定不可递送条子,以致引起众人的议论。
点评
本句摘自《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谕纪鸿》。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年代,对人情世故通晓的曾国藩为自家越为显赫的门第越深感忧虑,他明白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政敌拿住把柄,借机宣扬一番。因此,他给在省城参加科考的纪鸿的信中谆谆叮嘱“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关于“谦”字,他曾有云:“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斗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关于“敬”字,他认为:“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不敢怠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敬”字与“谦”字在为人处事似乎有共同之处。曾国藩强调对朋友要保持恭敬的态度,不可因交情渐深而懈怠。晚年的曾国藩在“谦”、“敬”二字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但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尊敬,对自己手中的大权也常常辞让。他曾多次上疏奏请减少自己的职权,并请求朝廷派官员来协助他。他对人说,随着年岁渐大,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所谓居官不能视事,实在有玷此官,因此恳请朝廷削减他的实权、官职等,求得晚节得保。
“谦”、“敬”不但是美德,还是一种生存哲学,而曾家子孙在吸取了前辈们的精华思想后,更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