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谨言慎行,得志不骄
1.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
翻译
希望众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上俭朴,不可依仗权势把自己娇惯了。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夜致澄温沅季诸弟》。曾国藩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小辈更是数不过来。曾家也是大户人家出身,曾国藩又在朝中担任要职,正因如此,他才担心家人之中有一些借助曾家权势名望,做一些有损曾家名誉的事情,或者养成骄奢自负的坏毛病。
因此,曾国藩在这封写给家弟的信中,说道:“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虽有高曾祖父累世积德所致,而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曾国藩很有自知之明,虽然他正当春风得意之时,但他比一般人都清醒,不但要求自己不涉骄奢,也进一步要求诸弟子侄要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
曾国藩在这方面的智慧令人叹服,立了严厉的家规,让子孙后代都能从中受益。做清官之难,难在抵御官场潜规则,但曾国藩却做得极好。“生日在即,万不可宴客称庆。此间谋送礼者,余已力辞之矣,弟在营亦宜婉辞而严却之。至嘱至嘱。家门大盛,常存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之念,或可自保。否则颠蹶之速,有非意计所能及者。”曾国藩不但自己不打算宴客,还叮嘱弟弟不可如此做,在当时混乱不堪的官场上实属异类。
曾国藩“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之做法,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后代子孙,使之走上人生的正轨,还赢得了后世人的钦佩与崇敬。
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翻译
因糟糕的德行而导致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傲慢,二是多言。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致沅弟》。曾国藩一直教导众位兄弟要谨言慎行,切不可因为“长傲”和“多言”招致祸端。曾国藩一直认为:“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戒。”曾国藩是一个时刻懂得自省的人,他认为自己平日里受到惩罚,皆是因为自己有些傲慢和不知谨言。因此,他建议弟弟不要表现出傲气凌人的架势,每次说话行事都应该三思而行。
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那年,一个中国名画展在伦敦举行,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不停地卖弄自己的学识,口若悬河,说个没完。伯希和不断地对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等等,说得口沫横飞。
林语堂一边听伯希和在那里说,一边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客气地回应着:“是的,是的。”过了一会儿,伯希和大概明白了什么,也许是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猜出自己说或许错了什么,便停止了滔滔不绝。在这件事里,蔡元培清楚伯希和的某些判断不对,却并不明说,而是通过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便是中国人的涵养。
人的胸襟、气度、涵养,在短暂接触中,一览无遗。俗语说得好:“整瓶油,摇不响,半瓶醋,响叮当!”只有谦虚的人才能积极提出问题,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了解更多的自己以前不够了解的东西。
著名的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里有这样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能接近伟大。”“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拒之门外,那么真理也被关在门外。”只有杜绝“长傲”与“多言”,才能避免犯下“眼高于顶”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技艺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3.军事有骄气、惰气,皆败气也。
翻译
处理军事时的骄气、惰气,全都是导致失败的风气。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申刻致李榕》。在这封信里,曾国藩提醒李榕要做到谦虚请教。
他在信里说提及:“朱品隆辖所部加入你统帅的‘前帮’十营,希望你能谦虚恭敬自持,用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别人……处理军事时的骄气、惰气,全都是导致失败的风气。孔子所说的遇到事情而有戒惧之心,就是杜绝骄气的根源……”
在古人看来,谦虚戒骄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远离祸端、明哲保身的手段。一个人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够走得长远。否则,过于骄傲自满,就相当于发展到了极致,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这就好比一个容器,一旦装满,就无法再向其中注入东西,只有始终保持不满的状态,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向里注入。
《三国演义》中,马谡就是因为自己熟读兵书而骄傲自满,根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最后终被敌人击败,狼狈逃走,不仅丢了街亭,还因此丢了自己的性命,被诸葛亮按军纪处斩。这正如张廷玉所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过于骄傲自满,终会给自己带来害处。
曾国藩清楚地明白,一旦骄傲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极易以轻慢的态度对待别人,就会招人怨恨,即使你本身再有才干,也难干出一番大的成就来。
4.声名太盛,宜常存一不自满之心,庶几以谨厚载福。
翻译(www.daowen.com)
声名过于显赫,就应常保有一颗不自满的心,或许能凭着谨慎厚载福分。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四日复鲍超》。曾国藩常提醒弟子们要避免骄傲,其中对鲍超的教导较多。
曾国藩以月满盈亏等作比喻,在信里谈及为人处世:“凡做人,应像花未全开,月未圆满的时候那样。花盛开后就容易凋零,月满后自然就会缺损,水盈满了则易倾流,人自满的话就会招来灾祸。你统领军队的时间很久,声名太过显赫,应保有一颗不自满的心才是……”
曾国藩谦和内敛,以退为进,韬晦有术,既不张扬,也不狂傲,才能在充满了猜忌、排挤的官场中求生存,在多重势力的夹缝中求发展。
曾国藩曾在一封给其子纪泽的信中写道:“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他的亲戚家属在乡间居住,他要求:“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同治三年,曾国藩受封侯爵,可谓青云直上,举家欢乐,但他却写信特别告诫正在长沙考试的纪鸿:“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正是因为曾国藩时时刻刻牢记着要低调谦卑,绝不张扬狂傲,同时教导其子女绝不可以奢傲在外,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宦海里求得自保,同时使得家族平安。
5.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翻译
但凡因为畏惧旁人而不敢妄加议论别人的,属于谨慎的人;但凡喜欢讽刺批评别人短处的,属于骄傲的人。
点评
本句摘自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致四弟》。曾国潢即是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藩在信中说“余观弟近日心中即甚骄傲”。
曾国藩在以前就写信告诫过诸弟“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他提醒家中子弟要常常自省,不要太过骄傲和志得意满,更不要“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
人们常说:“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尘世中总是有很多人依仗着自家的权势富贵,不是傲气凌人,就是得意骄傲,甚至随意评论他人的短处和不足,这样的人最后一定会因为“骄”与“傲”而吃大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市井,当过和尚,讨过饭,做了天下帝王之后,以往那些共患难的朋友自然找上门来。有一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不远万里从老家赶到南京,费尽周折进了皇宫,见到了大明皇帝。这人还以为是少年时代无话不谈的玩伴,说起话来仍然毫不忌讳。他一见到朱元璋就大声嚷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威风八面的皇帝,可还记得儿时的好友?当年,你做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可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偷了别人豆子,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结果你贪吃,没煮熟就抢了起来,最后瓦罐摔烂了,豆子撒了,你还被豆子卡住了,最后还是我替你弄出来的。这些你可都还记得?”
一个堂堂的皇帝,竟然被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少年糗事,自然气恼万分。这位原想来谋求一官半职的皇帝老友,也因此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话行事一定要万分谨慎,绝对不可无所顾忌地揭露对方的隐私和短处。随便议论他人短处与是非的人,不但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也可能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曾国藩正是看清楚了非议讥笑他人带来的恶果,所以让家弟“常常猛省,并戒子弟也”。
6.吾辈心中有一分矜气,勇夫口中便有十分嚣气。
翻译
我们的心中有一分骄傲之气,勇士们的口中便会出现十分嚣张。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六月初六日复李鸿章》。在信中,曾国藩引用了前人的言论:“……古人说,‘战胜以丧礼处之。’又说,‘登科者须有一段谦光。’希望你谦心克制地对待洋人,并嘱咐全军勇士,切记不要自夸军力精壮,不稀罕洋人的帮助等等。我们的心中有一分骄傲,军里的勇士们的口中便会出现十分嚣张……”
曾国藩的这封信的主旨很明确,就是劝诫李鸿章不可傲气,凡事谨慎而行,切不可过于自夸。为保身家计,曾国藩始终抱着忧患意识在做官,因而能在功名富贵前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这样一个贵而不显,遇宠不骄,谦虚有礼的人,自然能长保荣华。
李鸿章接到曾国藩的信后,决意按照老师提点的去做。他抵达沪后,小心谨慎,收敛锋芒,绝不自傲,在沪蛰伏了两年。他不急于求战,而是让英法联军先战,消耗其力量,使淮军在旁观战。李鸿章的此举引起了上级的不满,上面的人认为花了人力物力将军队接到上海,是要他们去打仗的,而非在一旁观战。他们的原定计划是,淮军得先进攻上海的太平军大战,之后再打到苏州、常州等地去。
面对非议,李鸿章顶住了压力,还对朝廷耍了反求救兵之计。他感叹自己孤立无援,想请江北的多隆阿南下来“会剿”。经过多次试探后,他发现洋人并不打算“会剿”,而是在寻找替死鬼。于是,他仍按兵不动,保存兵力,未入陷阱。
可以说,正是曾国藩的多次提点给了李鸿章启发,使他不争“意气之争”,而是经过多番思考后,做出对己方最有利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