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国藩智慧箴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曾国藩智慧箴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译维持是非标准的公正,我们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这场战役不大,仅只是将捻军击退,未将其歼灭,李鸿章的拟折保举引起了宿将刘铭传的不满。于是曾国藩向李鸿章写了这封信,奉劝他在保举下属时不可偏私,只有处事公正,下属才会服气。曾国藩在处事最注重公正,因他深知,一旦不公,就会致使人心失衡,而一旦人心失衡,在做事方面的效率就会下降很多。

曾国藩智慧箴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一、处事公正,不可偏袒

1.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

翻译

维持是非标准的公正,我们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致沈葆桢》。

沈葆桢是清代著名臣子林则徐的女婿,他生于1820年,卒于1879年,享年59岁。1867~1875年,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等,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他还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学堂,为海防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

这封信写于1858年,在此之前,沈葆桢遇到了仕途上的障碍。1857年,沈葆桢因政绩出色而被提升为广饶九南道,负责主管广信府的防务。那时,他多次指挥客居当地的清军击退一些流散的太平军,而被朝廷嘉奖。但孰料,他因性情过直而惹怒了督抚大吏,不久便辞去了官职。

沈葆桢是曾国藩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国藩不忍人才流失,多次写信给他,希望他能重回官场,负起为国为民的责任。曾国藩在信中写道:“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凡天下大乱的世道,必然先改变、扰乱是非标准,之后颠倒黑白,天灾人祸紧随而来,屈原之所沉溺汩罗江而不悔的原因,就是因为把是非混淆视为最大的痛苦……以后的世道如汉代、晋代、唐代、宋代的末叶,也是由于朝廷上的是非标准先后紊乱而引发的……”

接着,曾国藩说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不能因一些不好的事而回避了自己的责任,做官不能光从自身去考虑,心里需要装着大义,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www.daowen.com)

1860年,沈葆桢终于决定再次出仕,担任吉赣南道一职,开始了大展身手。1874年,沈葆桢奉命入台,以钦差大臣之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以实力挫败日本的侵略野心。此外,他还在台湾的开发建设、整顿吏治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被后人称为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

2.军中不可无保举,而保小胜、伪胜者,则大胜、真胜者必不服。

翻译

军队之中不可没有保荐,但若举荐那些取得小胜、表面胜利的人,那么那些取得大胜、真正胜利的人必然不服。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六年二月十八日致李鸿章》。1866年,曾国藩的得意弟子李鸿章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取得了曹南之战、白龙王庙之战的小胜,同年4月,捻军牛红部抵达亳州,周盛波在李鸿章的派遣下率军截军,一举击退了捻军。李鸿章以此拟折保举。只是这场战役不大,仅只是将捻军击退,未将其歼灭,李鸿章的拟折保举引起了宿将刘铭传的不满。

刘铭传乃是淮军第一名将,战功属最多的,但自剿捻以来一直未得保举,心中便有些不痛快。于是曾国藩向李鸿章写了这封信,奉劝他在保举下属时不可偏私,只有处事公正,下属才会服气。曾国藩在信中写道:“三月末的曹南的战役,省三(刘铭传)有不平的议论。四月中旬的白龙庙战役,我经过亳州,听到了很多人的不赞同……”由此,他提出了“军中不可无保举,而保小胜、伪胜者,则大胜、真胜者必不服”的观点。

曾国藩在处事最注重公正,因他深知,一旦不公,就会致使人心失衡,而一旦人心失衡,在做事方面的效率就会下降很多。作为领导,如果有失公正,那么只能说明其驭下之术还有待大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