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事圆融,注重人脉
1.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翻译
我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应把了解他人、通晓事理这两点作为自己的本职事务。
点评
曾国藩在信里说道:“我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应把了解他人以及通晓事理这两点作为自己的本职事务。诚然,了解别人是不易做到,但通晓事理则可以凭借阅历勉强达到。通晓事理,无论对于同自己意见相同还是不同的,全都可以慢慢开导,使其领悟……如果不通晓事理,那么挟私忿办事固然错误,秉公办事也同样会犯错误,作为小人自然出错,就是君子也会出错……再加上不了解人,那么必然始终背道而驰,绝对没有彼此和睦协调一致的道理……”
曾国藩之所以能居高位,正是因为他具备知人晓事的才能。如果一个人身居高位,却无法判定似是之非,也无法分辨伪善之人,那么,位置越高,也就越危险,甚至随时会有掉下来的危险。官场错综复杂,上位者不懂圆融,不注重人脉,将会把自己推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仕途向来变幻,曾国藩置身于漩涡之中,但最后能混得如鱼得水,最后全身而退,除了他自身聪敏、善于应变外,还因为他善于灵活地处理各种关系,圆融处事,才使自己在宦海的风浪中稳步前行,最终迈向辉煌。
2.阁下居高处事,如能于天真烂漫中略加虑以下人之意,则忠信笃敬,上下共亮,必不至多所龃龉。
翻译
阁下居高位处理政务时,如果能在天真烂漫中考虑加上一点谦以待人的态度,那么忠诚、信任、务实及尊敬的品行一定能得到上司、下属的理解,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太多不和的事。
点评(www.daowen.com)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复李士棻》。曾国藩在这封信里谈到了如何处事圆融,其中,“如能于天真烂漫中略加虑以下人之意”是其真诚建议。
曾国藩认为宦海无常,仕途艰难险恶,想要在其中生存绝非易事,因此多懂一点处事圆融之道,对李士棻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李士棻是曾国藩门下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但生性狂傲,读书人的气息重,给其仕途造成了很多麻烦。曾国藩劝其谦以待人,注意协调人际关系,重视人际交往。尽管曾国藩总是对外说自己“拙愚”,但他其实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在官场上与人交际上从不与谁过密交往,不卷入高层政治斗争,不做无谓的牺牲品。他在说话方面极有分寸,尺度拿捏得极好,在与人相处时,更是以友好谦和的态度赢得对方的尊重。
官场的险恶丝毫不亚于战场,人际关系有时能对一个人升迁或被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注意与人交往时的态度与言辞,就极可能为自己惹来不小的祸端。曾国藩也许就深知这种利害关系,因此在这方面下足了工夫,并最终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名声。
3.如能和光同尘,处事缜密,出言必谨,则获上信友,必当重履亨衢。
翻译
如能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处理问题细致严密,说话谨慎,就能获得上级的信任与同事的交好,必能重新登上平坦大道。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十年五月初五日复李士棻》。曾国藩在这封信里表现了对李士棻的关心,他写道:“……仕途险恶,官场上的风波,诚然都不是你个人的意愿、计谋所能预料的,其中都有命运的成分。只是你太天真烂漫,在做官期间处理一切事务,往往径直把事情办完,没能磨掉棱角,因此留下了许多矛盾。”接着,他谈到“如能和光同尘,处事缜密,出言必谨,则获上信友,必当重履亨衢”,提到了要不露锋芒的重要性。
李士棻在京城做官时,就已颇有狂名。以他这种略带狂傲的个性,在与上级和下级打交道时就会吃大亏。李士棻因为这个毛病在官场上四处碰壁,难以施展一身才学。曾国藩虽劝过他,但他始终难改这个毛病,后来遭到弹劾被罢官,离开了官场。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致便是如此。
与李士棻不同的是,曾国藩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懂得磨去自己的棱角,使自己适应诡谲多变的官场。他曾在给曾国荃的信里提到:“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通过本句可得知,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四十岁以前与四十以后有较大的分别,开始懂得“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正因为他做到了,所以成为了晚清最著名的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