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善用言辞,沟通有道
1.辞谢出以至诚,着语亦不必过于切实,恐不知者疑为矫也。
翻译
你的辞谢出于至诚,使用的词语也不必过于切实,免得不了解情况的人疑心为矫揉造作。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复李续宜》。曾国藩在信里谈及:“辞谢出以至诚,着语亦不必过于切实,恐不知者疑为矫也。”
所谓伴君如伴虎,奏折是直接呈给皇上的,万一一个不小心,可能项上人头就保不住了。因此,曾国藩极为重视奏折。一般来说,奏折是在几天后才能到达京城,待皇上打开之时,可能中间又会发生一些情况,也许就会产生一些误会。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虽然要说实话,但不能把话说得太死,要将可能发生的变数考虑进去。简单点来说,就是写奏折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奏折是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管道,尤其是对地方官员而言,面见皇帝很难,于是只能通过奏折来禀报要政大事。奏折也是臣子与皇帝联系感情的主要纽带,皇帝可通过奏折看出所委任官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对自己是否忠心等。奏折里也有文采十分出众的篇章,若干年前,曹丕的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流传后世,被无数文人所引用。
曾国藩在奏折方面下过不少工夫,他通过学文章来提高写奏牍的水平,并从一些最擅长写奏折的古人的相关篇目下手来学习研究。曾国藩的奏稿文风朴实、平淡,行文绵里藏针,细密老练,具有极高的水平,所以后人将其称为“天下奏牍第一把手”。
奏折里学问与智慧很深,写得好可以直接获得皇帝的赏识,写得不好,必会遭其厌弃。
2.阁下向来每遇得意之际,说话多不检点。
翻译
你向来每当遇到得意之时,说的话大多不检点。(www.daowen.com)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五月二十日复吴坤修》。曾国藩在信里对吴坤修叮嘱道:“……来信中所说的‘不让自己因私事而获罪’几句话,看得出你立下了坚定志向,实在令人佩服。你向来是每当得意之时,说话便不够检点,又因在幕府游历时间过长,便沾染了颇重的官气,你在湖南、江西的声望受到影响,大概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缘故……”
据说,曾国藩曾是多言之人,后来因开玩笑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专写了“谨言箴”用以告诫自己。之后,曾国藩说话越来越谨慎,人们通常能发现,曾国藩说话语迟,坐在一个位置上常一言不发,不露而威。
曾国藩还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说话也要略慢一点。很多人由于说话快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比较容易得罪人等。说话快的时候,很多话可能只是不假思索便说出来了,其中便会有许多不妥之处。曾国藩因而叮嘱他的儿子,说话时不要太快,与人答话时要略微思索一下再来接话。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在说话方面很谨慎的人,每句话都很中规中矩,不让政敌或别有用心的人拿住他话里的把柄。
曾国藩能做到这点,想必是深谙“祸从口出”的道理。
3.自出京后,在军十四年,所奏之折无一语不朴实,无一字不谨慎。
翻译
自从离开京城后,在军队十四年,所上奏的折子中没有一句话是不朴实,没有一个字是不谨慎的。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十一月复鲍超》。曾国藩认为:“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如何与上级说话,怎样说话,是为人臣子必须要关注的事。
在信里,曾国藩对部下鲍超叮嘱:“……你虽然可以单独向朝廷递呈奏章,但务必小心,不可以胡乱说话。如果随意地、没有根据地乱说话,也许会惹恼皇上,不准你再次上奏,反而就有失你的体面,又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道光末年,我在京城为官向朝廷启奏时,言词颇有锋芒。自从离开京城,在军队里待了十四年,所奏的奏折里没有一句话不朴实,没有一个字是不谨慎的……我所写的两篇奏折,也仍然极谨慎,特地抄寄给你……”
曾国藩对奏折极为重视,一方面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体现在了臣子对朝廷的尊重。曾国藩在写奏折时,通常都是自己亲自动手,且下笔之前会反复思虑,直到觉得考虑周全为止。如果是幕僚为他代笔的话,他一定会亲自修改,确认无误后才敢向上递呈。李鸿章曾为曾国藩写过奏稿,其高超的文笔与才学深受曾国藩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