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勇于揽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1.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翻译
以苟活为羞耻,以逃避责任为耻辱。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对曾国藩来说,苟活为羞耻,“避事”而不积极干事,任其职不尽其责,是人生中最大的耻辱。
曾国藩向来认为,坚忍支撑,可建非常之业,挺身入局,敢于担当,才有希望成事。
唐代有个名叫王及善的人,据传他“才行庸猥,风神钝浊”,是个很不怎么样的人,后来居然当上了右相,没提出什么高明的举措,更没做出什么有作为的事,唯独不让下属官吏们所骑的毛驴进衙门,整日为驱赶毛驴而忙碌,因而被人们戏称为“驱驴宰相”。这个故事展现出了人们对没有担当、不负责任的人一种厌恶与鄙视。
晚清的左宗棠的名声虽在曾国藩之下,可其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也值得后人学习。当年,他主动请缨西征,在寄给家人的信里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宁愿马革裹尸,纵然前方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一旦一个人具备了这种精神,且努力去做,还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呢?
无怪乎曾国藩频频在书信与日记中提到担当、揽责的重要性,正因为知道这种精神利己利民利国,他才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2.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翻译
说话没有条理,无法承担重责者,其下属必不服气。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致沅弟》。曾国藩向来注重对将领们的训练,将其能否承担重责作为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不但曾写信给弟弟,教导其要勇于承担责,还写信指点过其他人。
他在给姚浦的信里就曾说道:“将领之浮华者,足以淆乱是非。是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非仅弟一人然也。”对于一个将领,所谓“不善说话”,而是要求将领力诫“浮华”,一个说话“浮华”,淆乱是非者,很难让众下属佩服。
另外,“不担斤量者”同样会使别人不服。曾国藩在选将时注重德才兼备,但更注重血性。血性指的是忠义精神,以及其是否能主动揽责,承担重责等。因而曾国藩偏好选择淳朴型的人才,这类人以忠义廉洁为本,无“浮华”之气,也不会讲资格摆架子,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以实干为主。这类人才是真正让下属们与同僚们钦佩、欣赏的人。
3.鄙人亦不敢置身事外,但仅统兵万余,专办一路,如昔八、九等年规模,或可免于大戾。(www.daowen.com)
翻译
我也不敢不管军务,将自己置身事外,仅率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专负责一路军务,只像过去咸丰八年、九年的规模,大概可以免除大的罪过。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三年四月三日致李鸿章》。在这封信里,曾国藩表现了自己的“担当”精神。
他在信中写道:“……外面的人都怀疑我兵权过重,大多都说四个省抽取的厘金源源不断送我这里,而各地的将帅兵士,对我都一呼百应。他们对我的疑虑并非是没有原因,但士兵孱弱,且缺乏军饷也是实情……我打算立即将这种艰难的情形一一上奏,请求将钦差的印信和总督的印信依次交出,但我也不敢不管军务,将自己置身事外……”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被镇压,曾国藩便成了风头人物,各种矛头都向他指来,且朝廷对他也有所猜忌。他写给李鸿章的这封信,便清楚地体现了自己的这种艰难处境。按说,他此时效仿前人事成而后身退是最好的做法,可以消解掉各方对他的猜疑,也能全身而退。但他并未这样做,只是将“钦差的印信和总督的印信依次交出”,仍然勇于揽责,担当大事。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一个人只有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逐渐养成圣贤标准的道德的品行,才能有担当。曾国藩曾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有责任、有担当精神的体现。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教育很深,而儒家所强调的便是担当意识,在危难面前,不可以因为种种困难而逃避、回避责任。在曾国藩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绝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4.盖统将之道,必须身先士卒。
翻译
作为统领一支军队的将领,必须在作战时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六年三月十六日复李昭庆》。李昭庆,生于1833年,卒于1873年,李鸿章的弟弟,曾从曾国藩镇压捻军,官至记名盐运使,赠太常寺卿。
曾国藩在信里提到:“你(李昭庆)说想辞去营务、统军两个职务,打算随兄长一起处理事务。对于这点,我不能强行劝阻,你的两位兄长也很难勉强。作为统领一支军队的将领,必须是本人要先做到身先士卒……倘若你没有项羽破釜沉舟的气势,没有马援视死如归的意志,只是因他人勉强而担当,那么心中不免会有抱怨之情……”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家中的大多数人都从军,但李瀚章与李昭庆都不是直接统军之将,只是帮办军务之人。原任淮军统领的李鹤章中途辞职从商,这下,李家除了李鸿章外,竟无一人统一军。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培养自己的弟弟李昭庆,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名将领,这种想法获得了曾国藩的支持。
身负重望的李昭庆带着军队前往平捻前线,但几次仗都打得不顺心,因此萌生了辞职的想法。于是,曾国藩给他写了好几封信,对他加以劝慰与提点,希望他能勇于突破自己。
纵观自古以来的成功人士之道,无一人是没有“担当”的,不负责任的人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曾国藩来说,勇于揽责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条硬道理。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都没有离开“勇于揽责”这四个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