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胸襟宏大,将心放宽
1.窃谓治身当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翻译
我认为保养身体,要以“不吃药”作为药,安治心神则应当以“心胸宽广”作为药。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七月初四日复李续宜》。李续宜,字克让,号希庵,清末湘军将领,后官至安徽巡抚。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对其推心置腹,提点其应心胸宽广。在他眼里,李续宜聪明,学识过人,没有哪一方面比不过古人,只是心胸略显狭隘,如能宽广一点,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古人常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晋代的潘岳在《西征赋》中提到:“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一个人只有心胸宽广,才能容纳别人,别人也才会对他宽容。君子的精神素质正是体现在这一点,不受一时冲动的情绪所摆布,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一切事物。
秦相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他所成就的事业就会很大;一个人的心胸过于狭隘,他获得的成就必然就会很小。就像楚霸王项羽,因为心胸过于狭隘,不能容人,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而他的死对头刘邦,则因为心胸宽广,最终成就宏图霸业。
曾国藩在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在最艰难的时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气量对成功的重要性。咸丰七年二月,他的父亲去世,悲痛万分的他不等朝廷批假,就立刻回藉奔丧。这下,一直对他怨怼有加的权贵们有了弹劾的理由,甚至湘军部分将帅也表现出了对他的不满。可以说,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个打击。他在家里待了一年多,沉静独处时,开始反省往昔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不足之处。
不久之后,传来了其弟曾国华在三河战死的消息,他一下变得极为消沉,认为自己“惰忿之心蓄于方寸,自咎气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事。”一年之后,他的坐冷板凳的境况仍未改变,他心忧苦闷:“思身世之际甚多,抑郁不适于怀者,一由偏浅,一由所处之极不得位也。”经过了漫长的反思与思考之后,再次获重任的他,将所有的心中郁结都放下,他认为应该一切拿得起,放得开,才能摆脱困境。如果深陷郁结怨恨里不能自拔,就难以自立,更何谈建功立业。
曾国藩一生都特别注重修身养性,特别是对于前人关于心胸宽广的认识,更是不可多得。他教导李续宜的这番话,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人生智慧。
2.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翻译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的志向与事业虽各有不同,但他们在豁达的气度,光明正大的胸襟方面却是大致相同的。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曾国藩极为钦佩胸襟坦荡之人,同时也注意到,古往今来的大多失败者,都败在没有气度,心胸狭隘上;而那些圣贤豪杰与文人才士们则都拥有豁达的心胸与气度。
心胸宽大的人能坦荡无私,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与人争高低,具有一种大气度。三国时的孙权便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当年,张昭曾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未答应,但也未将张昭当成投降派,没有找他秋后算账;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但孙权并未认为其有“通敌”嫌疑;在心胸宽广的孙权眼里是没有坏人、也没有奸臣的,因而许多聪慧过人的勇猛将士拼死为其效忠。
从古至今,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有大作为。要想让自己的心胸宽广,只有不断让自己的眼光远大起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操,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心胸宽广的人,往往拥有大局观念,能丢弃私利而顾大利,是一个注定会在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
3.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翻译
富贵功名皆为世间的虚荣,唯有胸怀宽大才能(使自己)真正受益。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致沅弟》。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心只想在与太平天国军队一战中居功首位,曾国藩便告诫他,就算真的攻下了南京,也应明白不居功的道理,所谓的富贵功名,皆为人世浮荣,只有胸襟宽大,才能使自己真正受益。
古代君子之道,多推崇轻名利、重仁义。在古人看来,富贵功名皆如尘土,因为这些东西而起贪念,或者与别人发生争执,都是非常不利于修德进业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都是纯善的,如果因为富贵功名而起贪念,就会离本性越来越远。这个人不仅会变成重名利、轻道义的“衣冠禽兽”,而且他的事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
曾国藩为官几十年,左右逢源,功成名就,“虽诟病不绝,却容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秘诀之一就是淡泊名利,坚持谦守退让之术,这个秘诀既让他获得了不少人的尊重,也让他避开了不少无形中的灾祸。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超人的气量,更能容天下难容之人,包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才能创下大业。
林肯入主白宫前,曾与道格拉斯辩论。他说谁入主白宫并不重要,而黑奴制度该不该废止,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入主白宫也能解放黑奴,那么,我愿意将我的位置拱手相让。从中,人们可以窥见一位有气魄有能力有宏大胸怀的领导者形象。
人生最大的财富并非富贵功名,而是智慧,是对待世间万物的心态和胸怀。心态平和,胸怀宽广,天地万物便会收藏其中。曾国藩本句的深层含义,就算放到今天,也很值得人们深思。
4.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翻译
能做卑下之人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人,能容忍他人的人才能超越他人。(www.daowen.com)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十月初九日复陈湜》。陈湜一向是曾国藩的得力部下,因此曾国藩对他的提点也是很多。
曾国藩在此信中谈及:“你(陈湜)正值英年气盛,一定要立志且有所作为。纵观古往今来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不一定全都是才能出众的人。总的来说,能做卑下之人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人,能容忍他人的人才能超越他人。”
曾国藩进军江苏境内时,曾有一个人前来投军。这个人颇有点小心计,知道曾国藩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后,便在言谈上极注意分寸。曾国藩后将他留了下来。但没想到,这个人是十足的骗子,到军中没多久后就卷走了一笔钱,然后跑路了。曾国藩的下属们十分愤怒,请求派兵捉拿,但被曾国藩阻止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能骗得了他,说明这个人是有一定才学的,钱财丢了是小,万一追捕他追得太厉害,他转而投向敌军,那他们这边的麻烦岂不是更大了吗?众下属听后,无不表示叹服。
胸怀的高度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地位高度,所谓站得高,才能看远,看得远,胸怀才能宽广。当人们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时,只能使自己陷入了思维的死角,并直接使自己的地位“降级”。
5.不居大位不享大名,或免于大祸大谤。
翻译
不居大位不享大名,或许能避开大灾与大的诽谤。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谕纪泽》。虽然曾国藩大半生都沉浸于官场、战场中,但他对名利始终坚持淡泊二字,他说:“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而趋炎附势,蝇头微利,则心智日益蹉跎也。”
曾国藩一生周旋于官场中,被政务、军务缠身,要说完全不在乎功名利禄是不可能的,但他很懂得把握其中分寸,懂得什么时候该争取,什么时候又该淡然处之。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名逐利时,就走向了极端,反而得不偿失。
《菜根谭》里有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历史上争名者不一定能得名,夺利者未见得能获利,只有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将名利地位看淡一些,才不会沦为名利的“奴隶”,随时能保持心情愉快。
曾国藩常将古人开阔胸怀,淡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视为榜样,以此来排解内心的焦灼与烦躁,他曾对李续宜说:“向每谓沉闷非养生所宜,乃以润帅之轩昂豁达,亦复不登中寿,则知命之修短,事之成败,名之显晦,皆有冥冥者主持。吾辈但求大德不甚逾闲,此外正当委心任运,淡泊相遇。阁下劝我宽怀,仆亦愿阁下旷然自适也。”
6.阁下宜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之域,身体不就孱弱,志气不至摧颓,而后从容以求出险之方。
翻译
阁下应以“宽”字来自我调养,如果把心放在宽松安然的境地,身体便不会孱弱,志气不会颓丧,然后便能从容地寻找摆脱险境的方法了。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九日致陈湜》。陈湜,字舫仙,湖南湘乡人,为人聪敏,应变力强。1856年,陈湜参加湘军;1861年,以功擢道员;1862年,从曾国荃围攻南京;1864年,攻陷南京后,以按察使记名;1865年,授陕西按察使,调山西;1882年,经曾国荃奏调,统水陆诸军,兼治海防,同时驻军吴淞;1886年,统南洋水师,总湘、淮诸军营务,授江苏按察使。
陈湜才智出众,却官路波折崎岖,未得太大的高升,与他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他身上的书生气太浓,心胸不够宽大,且遇挫折后容易心灰意冷。实际上,曾国藩在官场上所遭遇的艰险与暗礁比陈湜大得多,但曾国藩却以自己极高的修养与高明的手段渡过难关,化险为夷。
陈湜是曾国藩颇为看重的人。1867年,陈湜驻防汾州,后遭免职。原因是,那年冬天捻军趁着黄河冰冻,越过冰面,进入山西,后于次年春天进入北京附近。陈湜负有疏于防范之责,因而被免。曾国藩便写了这封信来劝慰陈湜,劝他“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之域”。
一个心胸宽广、看淡得失的人往往才是能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隘之人永远都攀登不上事业的最高峰。
7.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翻译
将心放得宽松,养得灵活,拥有活泼的胸襟,坦荡的境界,那么就算身上遭受外部伤害,也一定不会造成内伤。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复陈湜》。前面提到陈湜被免职,曾国藩写信劝慰,在三月份写了一封信后,又于六月再寄一封,以表对其关心。
曾国藩在这封信里谈到,古人遭受磨难的时候,正是增长德行的时候;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而佛所以能成佛,其成败关键都在于经受大的困难磨炼的时候,能“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他担忧其不能开阔心胸,无法摆脱俗见,这样既是不惜自己身体的方式,也非英雄豪杰的达观态度。
曾国藩一向认为“养身先养心”,“治心之道,先去其毒”,戒掉“贪、嗔、痴”三毒,这样心胸才能宽大,情绪才能平和。
此外,要想胸怀广大,还要从“看淡”这两个字上下工夫。凡是为人处事,都要有平常之心,对于功名也要看淡一些,心胸才能开阔。
《论语》里也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知足常乐,所以坦荡荡,而小人欲念过多,患得患失,怨天尤人,因而心怀戚戚。曾国藩将小人视为那种见识小、度量小的人,这样的人因为见识与度量的狭小,才致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产生猜忌。曾国藩更推崇君子之德,胸怀宽广,才能有益于国,有益于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