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审时度势,以不变应万变
1.惟“明”字甚不易学,必凡事精细考究,多看、多做、多问、多想,然后渐做成个“明”字。
翻译
唯独“明”不容易学到,所有事情必须精心考察、追究,多问,多思考,然后才能逐渐做到“明”。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年正月十七日复喻吉三》。曾国藩对喻吉三说,他的官职一天比一天高,同样的,责任也一天比一天重,要用勤奋去处理庶务,用宽恕对待别人,用清廉赢得别人的尊敬,用精明来处理公务。其中,勤奋、宽恕和清廉这三个方面,他相信喻吉三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明”字则非常不容易做到。只有对事进行精心细致地考察、追究、观察、实践与多询问等,才能逐渐做到“明”。
其实,简单说来就是,要学会多观察,学着在各种实践中多总结,并从各种失败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变得精明起来。曾国藩较之于普通人精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不断完善自身。也正是因为这种略强于人的地方才使得他后来平步青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其能力与人品皆为世人所称道。
2.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
翻译
在处理事情、待人接物时,须从人情事理中最粗最浅的地方去思考,而非从深处、细处的角度去看。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复李榕》。曾国藩在这封信里对自己的部下李榕谆谆教导,告诉他制订一项措施并不困难,付诸实施才是困难的,以后应实实在在地贯彻实行才行。此外,在待人接物与处理事务上,必须从人情事理中最粗最浅的地方去考虑,从点滴小事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才能真真正正做对实事,做好实事。
曾国藩在他漫长的官场生涯中,一直小心谨慎,做事从大局考虑,在具体实施时小心翼翼,极有章法。他深谙谨慎认真与按步骤而行事的重要性。从小处着手,才能使事情按预定的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比如在军事方面,他不但向士卒们传授军事技能与灌输道德思想,还亲自选拔将帅,并不时与他们通信,提点他们,这些都为日后打胜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曾国藩在为人与做事方面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由日复一日的自我积累与提高而成,他的智者之言,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处理大事时的审时度势,都值得后人们反复思索与效仿。
3.主守则专守,主战则专战,主城则专修城,主垒则专修垒,切不可脚踏两边桥,临时张皇也。
翻译
主张防守就专门防守,主张进攻就专门进攻,主张守城则专门修城池,主张守堡垒则专门修堡垒,千万不可以脚踏两边桥,事到临头时仓皇失措。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咸丰十年九月初三日复张运兰》。张运兰即前面提到的凯章,湖南湘乡人,清朝将领,是曾国藩器重的部下之一。
曾国藩在此信中教导其应如何运筹帷幄,他说道,守城是极为不易的,城内虽然有把守的士兵,但城外也得派一些士兵去保护运粮之道、供水之道,但他的手下只有三千士卒,唯恐不够分布。接着,曾国藩又谈到,如果已经开始修葺城池,心中也有把握,那么就由他来制订计划,总而言之,“主守则专守,主战则专战,主城则专修城,主垒则专修垒,切不可脚踏两边桥,临时张皇也”。(www.daowen.com)
曾国藩以李元度的失利为例指出,一开始是在坚持守城,等到战败之后才退到城中分守要塞,孰料布置还未完成,敌军就扑了上来,在这种士兵已经丢了士气,军械也丢失的情况下,防守还能坚持下去吗?应事先制定好守城的计划,早早分兵布置,颁布约束将士的通知。随后,待敌军来袭,我军在城上默默地观察,将形势观察清楚之后再出城作战。如果预估我方不能取胜的话,那么就不要出城接战。
曾国藩曾就自己率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总结出经验,指出:“就全局而言,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根本。”只有精细观察,审清形势,才能先谋后动,化被动为主动,改变不利的局面。
4.英雄举事,变化无方。
翻译
英雄举事,没有固定的方式,而应根据变化而更改方式。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书信《同治五年四月初五日复刘铭传》。
曾国藩在这封给刘铭传的信里谈及,口外的马很难购买,喇嘛庙、张家口两地青草长出之时,也只能采购到一两千匹,这样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这封信里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方法,而是以多隆阿作比方举例说明。他在信中说,多隆阿所率领的骑兵是最强的,但在陕西平定回民叛乱时,全部改为了步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方战马敌不过敌人的战马,所以依据形势来转变策略,这也便是“英雄举事,变化无方”的道理。
曾国藩还高度评价了具有远见卓识、有自我完善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的人,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晚清社会混乱,唯有适应变化,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有利条件,才能取得成功。不拘泥于书本,不照搬别人的方法,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善用各种因素去应对,便是“英雄举事,变化无方”的精髓。
曾国藩是一个懂得不断改变自我,并根据形势变化而更改处事方式的人。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改变,才奠定了他非凡事业的基础。而且,曾国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经常这样指点别人,也正因为如此,他身边的人才才会越来越优秀。
5.譬若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不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
翻译
比如行船时遭遇到了大风暴,只要掌舵的人心思明确,毅力坚定,那么就算不知成败如何,还是要胜过别的慌乱船只数倍。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六年六月初二日复李鸿章》。“明”字对曾国藩来说,更多指的是精明和高明。做事如果能够精明,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许多人之所以失败,有时并非因为实力不如人,而是缺乏一个“明”字,曾国藩对这一点看得很透彻。
李鸿章虽然聪明,但缺乏“心明力定”。同治六年,李鸿章镇压捻军,开始时连吃几次败仗,心中有些慌乱了。同年六年,曾国藩写信给他,提点道:“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唯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日军律不可骚扰;二日奏报不可讳饰;三日调度不可散乱。譬若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不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
据说,收到信后的李鸿章的慌乱心绪稳定了不少,开始冷静沉着地应对战局。但曾国藩仍不放心,之后又给他写信:“今阁下当此艰危之局,望将躁急郁迫之怀扫除净尽。”意在提醒李鸿章要静待时机,不可焦虑,只有稳定心绪,才能耳清目明,看清眼前形势,精明地作出决断。
曾国藩也并非是天生精明人,是在无数次磨难与挫折之后渐渐变得睿智与高明,练就出一种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更为难得的是,他能将自己的经验与为官心得倾心相授给自己的亲朋与忠诚的下属门生。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精明的人,更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的不平凡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