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隐忍适度,退让有道
1.大丈夫可屈可伸,何必过于焦虑。
翻译
大丈夫乃可屈可伸之人,何必过于焦躁气愤呢?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复彭毓橘》。曾国藩被人称为“文韧公”,凡事以忍为上。同治三年,曾国藩的事业到达了人生的顶点,通过十年奋战,终于成功镇压太平军。可也正因为此,惹来了不少忌恨,朝廷也因他“功高震主”而忌惮他。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的处境之尴尬可想而知。朝廷因为种种顾虑,并未向他“进攻”,而是将矛头指出了其弟曾国荃。许多官员在慈禧的暗示下,揭发曾国荃在率军攻天京时,把太平天国藏匿的财物全都抢掠,且因一时疏忽让李秀成与幼天王逃了出去。曾国荃气急之下,大病一场。
这时的曾国藩冷静思虑对策,决意以退为进。他劝其弟隐忍为上,决不可因气愤而伤了身体。他在给表弟彭毓橘的这封信里说:“沅弟平生从未遭遇过什么失败,这一次不过是成功略迟了点,本来就并非耻辱。大丈夫可屈要伸,何必过于焦躁气愤呢?”
随后,曾国藩裁撤掉了数万湘军,还让曾国荃开缺回籍。另外,曾国荃还在曾国藩的授意下辞谢了清廷的一切简任,这才了结了此事。1886年,捻军围攻湖北,朝廷重新起用曾国荃,命他担任湖北巡抚一职。
《易·系辞下》中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说,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伸长,而龙蛇蛰伏,则是为了继续生存。动物尚且懂得为了日后的发展,应该暂时委屈一下自己,以便更好地积蓄力量,何况人呢?曾国藩此为也正是为了让曾国荃更好地积蓄力量。
每个人都会遇到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得意时,当伸则伸,要尽情大展拳脚,大干一番;而当失意时,或者周围的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时,就应当以隐忍为上上策。
曾国藩的“屈伸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只能伸而不能屈,将会招致嫉恨与打击,导致事业失败。人需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的胸怀,才能在险恶的森林里从容行事。曾国藩从大局着眼,退后一步,表面上看是妥协,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之举。
2.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翻译
好汉被打脱了牙,也要和血吞下去。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致沅弟》。当时,曾国藩的弟弟由于战败,内心困苦,思虑阻塞,曾国藩就写信勉励他,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劝慰弟弟要“打脱牙,和血吞”,懂得隐忍。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湖南地区的一句俚语,是指在遭遇灾难或者遇到不公的待遇时,要不服输、不抱怨,咬紧牙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东山再起。
古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自己实力不够,还不肯隐忍,动辄就拔刀相向,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虽然看起来豪气冲天,实际上是在逞匹夫之勇。如果遭遇磨难,便觉得自己命运不济,不能忍耐,一味怨天尤人,必会心思困顿,使自身的英雄气概被消磨掉。
真正的好汉,就算心里怄气,也不会说出来或者表现出来,而是坚强忍耐,慢慢变强。曾国藩就是不断以“好汉打掉牙和血吞”的思想自勉,才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取得骄人的成就。
3.有忍有容,退藏于密。
翻译
(需磨去性格中棱角)忍耐包容,退藏于密。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七年八月初二日复李鸿章》。道光二十六年,李鸿章投到了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对他悉心培养,希望把他培养成为栋梁之材,因而对他十分严厉。
李鸿章初投曾国藩门下时,因为才华横溢,又有见识,常常自视甚高。曾国藩心中虽对他满意,但面上仍然百般刁难,为的就是磨去他身上的书卷气。在曾国藩的悉心教导与不时写信提点之后,李鸿章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一个满身书生气的文人成为了一个“有忍有容,退藏于密”的官场老手。
1867年,李鸿章率军镇压捻军,在吃了几次败仗后受到了众人的非议,但他置之不理,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用心完成了此事,最后成功镇压了捻军。(www.daowen.com)
曾国藩特地在这封《同治七年八月初二日复李鸿章》信中夸他:“从此益宏伟度,浑涵圭角,有忍有容,退藏于密。”此外,他还认为李鸿章是一个相当有才学的人,且在受到怀疑、诽谤时不动摇,面对艰难险阻时也毫不退让,直至成功为止,所表现出的道德涵养令人钦佩。
4.古人处大忧患必有一种动忍之动、宽裕之度,不特藉以进德,亦且藉以保身。
翻译
古人处在大的忧患中必会有一种动心忍性的功夫,宽松从容的气度,不仅能凭借这种气度来增加德行,还能借此来保养身体。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七年十月初四日复陈湜》。曾国藩在信里阐发了对忍耐的看法,认为忍耐不但可以增加人的德行,还能保养身体。曾国藩在信里劝陈湜多多保养身体,私下里制订学习进程。此前,陈湜带病筹划防务,十分辛苦,功劳显著。曾国藩还提醒陈湜,一定要养成一种动心忍性的功夫,不能自我堕失志气,退缩勇气。
曾国藩认为,处世、养德、保身乃是人生中需要注意的几大问题,而胸怀宽广,平和旷达,则是其中的基础。
前面曾提及,1865年6月,曾氏兄弟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但由于功劳过大,朝廷上有许多对他们不利的流言传出。但曾国藩面对流言,心情平和,镇定自若,最后流言不攻自破。曾国藩曾在书信中提到,如果建立非常的功勋,那么伴之而来的还会有流言与污蔑,遇到这种情况,要一笑置之,毕竟功业已成,心中已经很安慰了。
可见,一个勇于面对流言、竭力忍耐的人,一定是一个拥有一双睿智双眼的福厚之人。
5.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且当以忍耐处之。
翻译
不如意的事占了十分之八九,还应当以忍耐来应对。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复吴坤修》。
吴坤修,字竹庄,出生于江西永修县吴城镇,后考上监生,捐纳一个从九品的官,分发湖南。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攻打长沙,吴坤修奉命守长沙。随后,太平天国军事统帅肖朝贵被长沙守军炮轰而死。吴坤修以守城的功劳被提为了知县。1853年,他在衡阳遇上了曾国藩,与之开始了长达20年的知交关系。
在《曾国藩书信》、《曾文正公书札》中,有许多是吴坤修与曾国藩往来的书信,从中可见他们是相当地投缘。
在《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复吴坤修》这封信里,曾国藩谈到吴坤修自任上以来,遇事小心,能顾全大局,但由于事事不能如意,以至积虑成疾,他因而劝说道,古往今来的圣贤也常说不如意的事占了十分之八九,成大事的人,往往是机缘顺利、志得意满的占一半,阴暗不明挽救回护、迁就成功的也占了一半,还应当以忍耐来应对,不要过于焦急,只听任时机自然转变即可。
曾国藩一向信奉“坚忍”二字,推崇持之以恒、能屈能伸,而不计所受的屈辱。只是到了晚年,曾国藩为求稳妥,只有“忍”,而无“坚”,消极成分居多,缺少“硬”、“刚”,因而晚年的他受到了一部分历史学家的负面评价。
6.如能守一“耐”字诀,久之处履亨衢。
翻译
如果能恪守一个“耐”字诀,日子一久,自然会回到亨通大道上来。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十年八月十一日复黎庶昌》。黎庶昌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此外,黎庶昌还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国际眼光,提出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科学建议,并创办“新学”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际,算得上是一位教育改革家。
黎庶昌的才学使他赢得了曾国藩的信任。面对这位出类拔萃的门生,曾国藩曾先后几次向朝廷上书推荐。1870年,34岁的黎庶昌在曾国藩的竭力推荐下担任了吴江知县一职,步入了仕途。随后,他的事业之途颇佳,又在郭嵩焘、丁宝桢的推荐下先后出任英、法、日三国的参赞,成为我国早期的外交家。
他与曾国藩虽然长年分开,但书信却一直未断,他常就学业与工作中的一些事向曾国藩请教,获得过不少点拨。在这封信里,曾国藩提及黎庶昌的烦恼,并对他劝慰了一番。黎从吴江官署卸任时公私亏空累计达七千多缗,正急切地想另谋生计作目前蓄养的资本。曾国藩安慰黎庶昌,让他少安勿躁,静待时机的转变,劝其要坚守一个“忍”字,方能回到亨通大道上来。
在治军、官场、生活等方面,曾国藩常强调忍耐的作用,这既是他的官场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走过半辈子后对人生的体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