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刚柔并济,立身之道
1.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翻译
最近悟出了天地间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则会折断。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致九弟季弟》。在曾国藩看来,人想要立得住,主要还是靠把握刚柔的尺度。
诸葛亮曾说过:“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意思是要根据实际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刚柔适度,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所说与诸葛亮的意思是一样的。刚柔并济是做官必备的策略与手段,如果做不到,将会被碰得头破血流。曾国藩在官场做事时,需常忍受朝廷的不信任和地方官员的倾轧,如一味地抵制、强硬,绝对不会有他今后的成就。
圆融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它告诉人们需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度。从古到今,有不少名臣名将由于“刚”而遭受到不幸,比如商朝比干直言进谏,后惨遭杀害,明朝海瑞生性耿直导致一生不受重用。
实际上,刚是目的,柔则是手段。人不可无刚,无刚不能自立,不能自立的话自然也谈不上自强,不能自强的话就更谈不上将来建功立业了。但人也不可无柔,否则就会不亲和,陷入孤立、四面楚歌的状况。柔实际上是一种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
翻译
就算胸怀勾践寄身会稽,田单困守即墨的志向,外表也要十分和让。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元年六月十二日复李鸿章》。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无论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外表也要表现得十分谦让才行。他还以历史上的勾践栖会稽,田单守即墨为例,阐明了这个道理。
勾践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勾践在吴国为俘虏时,表面对吴王恭敬谦卑,内心却野心勃勃,以“以柔克刚”之谋算最后打败了吴国。接下来主谈田单守即墨。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兵攻打临淄,一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莒城和即墨。田单率族人逃到即墨,担负起了守城的重责。当时敌强我弱,但平民身份的田单却用“以柔克刚”之计赢了最后战役。
田单一方面派老弱妇女来守城,造成即墨已无强兵的假象,另一方面则让即墨的有钱人给燕军交保护费,让他们在攻城时千万保住自己的家产。这样一来,燕军洋洋自得,以为这场仗志在必得了。谁知最后田单在城内收集了1000多头牛,在它们的尾巴上点上火,牛尾热,牛群怒而奔向燕军,毫无准备的燕军顿时惊慌失措,再加上即墨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惊天动地,燕军大骇败走。田单一战成名。(www.daowen.com)
曾国藩运用这两个典故说明了内在需胸怀大志,“外却十分和让”的道理。他认为“封疆将帅者”应外在忍辱负重,谦和退让,内在需图自强,忍辱负重。
曾国藩是一个擅长从古时先哲理论中吸取智慧精华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把理论与实践并用的人。他懂得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又该退,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一点。
3.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
翻译
唯有柔弱才能将刚狠的气焰克制住,唯有诚意才能化解固执的老百姓们。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致澄弟》。在信中,曾国藩向弟弟阐述了自己从老子《道德经》里所领悟到的以柔克刚的道理。同时,他还认为只有刚柔并用才是最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的这句箴言是极有深意的,越是硬的东西越容易断,软的东西反而怎么也折不断。只是在刚与柔之间,还需恰到好处,既不可“刚”过盛,也不可“柔”过度。《淮南子·泛论训》里曾深刻地阐明过这个道理:“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此外,“柔弱胜刚强”还是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一个著名理论,他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在超越那些强硬的同时也超越了自身。看来,曾国藩对圣人之言还是领悟得较为深刻的。
在与人交际时也是这样,过“刚”则会令身边朋友对自己敬而远之,过“柔”则会让人认为谁都可以欺负你,只有保持一个度,才能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4.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翻译
(气质)过于高洁就容易柔弱,只有坚持高远志向,才能转变柔弱为刚强。
点评
本句摘自曾国藩的书信《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谕纪泽》。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中兴名臣。他出生于道光十九年,自小就受过严格的教育,工诗文,精算术,通经史,还曾学过英语,研究过西方的科学文化,曾有人将他誉为“学贯中西”。
曾国藩写这封信的时候,儿子纪鸿正患上了天花,病情还未好转。曾国藩十分着急,一连写了两封信给纪泽,询问其弟纪鸿的病况。写第二封信时,纪鸿的病已有好转,曾国藩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不禁开始评价纪泽写的诗。他认为纪泽的诗过于清柔,担心纪泽也学习诗人那种孤芳自赏、淡泊世间荣华的脾性。
柔与刚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曾国藩在此处更倾向于“刚”,因此更希望儿子要有高远志向,将柔弱转化为刚强。只有这样,可能才能更适宜在这世上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