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王光普的藏品
王光普的民间美术藏品种类多样,数量巨大,大概统计如下表:
一、线谱和拓片
线谱是皮影的制作图纸,它是民间艺人根据皮影制作的需要而设计完成的,可代代传用。有一些雕刻皮影的线匠(皮影制作匠人),把有韧性的白麻纸蒙在旧皮影上,用黑锅墨加清油做成的涂料,把它们一件件拓印下来,成为皮影拓片。线谱和拓片决定着皮影作品的形式和特色,一般被线匠珍藏,秘不外传。
王光普收藏有明清以来的皮影线谱千余幅,这些线谱大部分来自于甘肃陇东,也有少部分作品是从陕西、河北、湖南等地收藏来的。这些线谱均以墨线勾画,描绘工整细致,形似中国画中的白描,不同之处在于,线谱中的线是断续的,它标示出皮影制作中哪些地方该断开,哪些地方该连接,线的形状完全按照雕刻刀法的效果绘制。
王光普收藏的线谱种类极其多样,包括人物(现实人物)、神怪、动物、骑靠、场景等等;仅头梢(人物头部造型)线谱就有980多种。这些皮影线谱,涵盖了甘肃传统皮影造型的15个类别,荟萃了其中的大部分造型精品。
从全国的收藏情况来看,目前王光普收集的皮影线谱和拓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是最多的。它们是研究我国皮影,特别是西北皮影的珍贵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王光普藏品明代皮影线图
传世皮影线图
皮影线图
皮影线图
皮影雨师线图
二、皮影
王光普收藏有明清以来的各类皮影作品万余件,这些皮影作品种类繁多,内容涉及人神鬼怪、车马仪仗、亭台楼阁、花木鸟兽、家具摆设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在这些藏品中,既有20厘米见方的小皮影,也有长达2米以上的大皮影。这些皮影来自于甘肃的陇东、陇南、兰州地区以及陕西等地,其中以甘肃陇东皮影为最多。
王光普收藏皮影
王光普收藏皮影
王光普收藏的清代皮影(人物短小,服饰与清代服饰纹样相同)
王光普收藏皮影虎神(清代33cm×100cm)
在王光普收藏的皮影当中,有一批明清时期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光普收藏的一些传世的神怪皮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神柱子”,这些皮影涉及民间流传的远古神话、图腾崇拜、信仰崇拜等内容,其中包含了多种古文化信息,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在王光普收藏的皮影当中,有一件三条腿的金蟾,那是他最珍爱的藏品之一。1984年夏天,王光普听说环县曲子乡西沟村孙河庄孙孝龙家保存有一副旧皮影箱子,于是就去登门拜访。因为那些旧皮影实在太过破烂,无法演出,孙师傅就将它们连同影箱一起随便放在旧窑洞里。当那个影箱被取出来时,上面积着一指厚的灰尘。据孙师傅讲,这些皮影是他们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到今天已经无法知道它们的年代了。王光普用放大镜仔细地审视着这些“传家宝”,它们已经被磨的乌黑发亮,看不见一点颜色了,但那些皮子厚薄一致,至今仍显得平整光滑。当王光普将其中一件皮影举起,对着光细看时,一只罕见的金红色三条腿大蟾出现在他的眼前,那色彩依然是那么鲜艳动人。这是一件用灰皮子雕刻的作品,其造型手法和皮影形象完全符合明代皮影的特征。这是他从事收藏以来所见到的最好的金蟾,它那古朴的造型和娴熟的刻工深深打动了王光普,他决心要收藏这只金蟾。孙师傅将那数十件旧皮影连同金蟾一起给了王光普,作价120元。这个价钱应该说不贵,但当时王光普一个月工资总共才42元。他东挪西借,凑够钱数,买下了皮影。后来,王光普就那只金蟾请教过多位国内同行,大家一致同意王光普的看法,认定它是明代皮影。一些雕刻皮影的老艺人,也赞叹不已,如今的雕刻工匠很难有这样的水平。
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王光普对皮影收藏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正是濒临灭绝的现实使皮影成为了收藏品。皮影的收藏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0)
(一)艺术造型绝伦无比
为了适合独特的演出方式,皮影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以皮影人物造型为例,其形象一般都采用侧身,脸部多为“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手法上抽象与写实相结合,人物形态简练、夸张,表情幽默、诙谐、浪漫。
皮影人物一般由十余片连缀组成,经人操纵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此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色。(11)
(二)精湛的雕镞技法
皮影雕镞是一门精致的手工艺,所需用到的工具就有一二十种之多,要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多重精雕细刻才能完成。皮影主要是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其制作过程包含了刻、镂、雕、凿等多种技法,产生线条有实线、虚线、虚实线、暗线、绘刻线等,各种线条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共同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从工艺特点来看,皮影中包含有剪纸、雕塑、壁画等多种工艺的形式美感。因此,在欣赏皮影时,除了造型之美外,皮影的雕镞艺术也会让人回味不尽。
(三)作为服装史的实物见证
服装是塑造皮影人物的重要手段,因此皮影艺人很注重影人服装的设计与雕刻。影人服装因其所表现的年代、地域、民族、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也因皮影的种类不同而各具特色。影人服装有戏剧舞台服装的程式化风格,又有种类多样、图案繁密、装饰精美的自身特点。影人的服装反映出许多历史性的特征与变化,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服装史的实物见证。
王光普所提到的皮影收藏价值可总结为欣赏价值、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其实,皮影的收藏价值还不仅限于这三个方面,经济价值也是皮影收藏的价值之一。
对于皮影的收藏方式,王光普列举了几种类型:可以按皮影所属不同地域来进行收藏,如陕西皮影、冀东皮影、陇东皮影、山东皮影、豫西皮影等,可求其全,亦可专于某一地区的皮影,像甘肃的王光普、马德昌,就是以收集甘肃陇东皮影为主,而河北师范大学的魏力群,西安的杨飞、李淑文夫妇,则广泛收集全国各种类型的皮影。皮影收藏也可以专注于皮影中的某一个类型,如人物皮影、神怪皮影等;还可以按不同故事内容进行专题收藏,如《三国演义》皮影、《红楼梦》皮影、《水浒传》皮影等等。
据王光普的经验,增值较快的一般是那些具有故事情节的古旧大幅皮影。名家皮影与同时期非名家皮影的价格差额不超过一倍,否则日后肯定会被套牢。(www.daowen.com)
此外,王光普还提到,不同类别的线谱,具有原始资料价值,是研究皮影雕镞艺术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脸谱
王光普收藏有明、清以来的各类脸谱画像两万余张。这些脸谱来自甘肃、陕西等地,其中以甘肃省东部庆阳、兰州、平凉地区的脸谱居多。这些脸谱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戏剧脸谱,纹饰简练概括,色彩鲜艳和谐,艺术感较强,显得生动美观;一类是社火脸谱,纹饰繁丽工细,色彩花哨浓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有一类是面具脸谱,造型夸张怪异,风格古朴原始,充满神秘和威严感。
为寻找和搜集民间脸谱,王光普处处留心。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和戏剧演员混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民间脸谱的勾画和涂色技艺,为此他和许多戏剧演员交上了朋友,从他们那里,王光普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脸谱形象,同时也掌握了京剧、秦腔、川剧、豫剧等不同剧种的脸谱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除此之外,从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中筛选民间脸谱纹样是王光普开辟的另一条收藏民间脸谱的渠道。他注意收集民间画匠、泥塑艺人画的庙宇神像和壁画底样,还非常留心木偶戏、猴戏、皮影戏、傩戏中的人物头面以及剪纸人物彩绘脸谱和瓦当中的脸谱形象,并从古旧书籍、水陆画中寻找人物造像。总之,凡是和脸谱相关联的图样他都要采集,并加以整理和研究。
王光普收藏的明代皮影(雕工精细,服饰纹样与明代服饰纹样相同)
王光普复制的脸谱
1987年的夏天,王光普在宁县春荣乡一个旧书摊上见到一套清代嘉庆元年(1796)的线装书《增订古文集解》,他拿起书本一翻,意外地发现在书的背面以墨线绘有许多《水浒》《三国》人物脸谱。他当即高价购买了这套旧书,并将书中的数百幅人物脸谱一一临摹复制成彩色脸谱。后来,王光普还根据书上的署名几次去到当地考察书的主人“赵书平”,终于得知他原来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位不出名的秀才,因屡试不中,后来放弃功名,拜当地民间画匠为师。这些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脸谱,就是他闲暇之际画下的。这些画稿距今已有200多年,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
王光普说,民间脸谱多是民间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们是雕塑神像、绘制壁画、制作水陆画的第一设计稿,这些东西过去是不卖的。如今这些传统脸谱大的每幅大概售价200元,小的每幅售价100元或几十元。只要是出自老艺人、高手的作品,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这样的价格还是适当的,可以收藏。
四、面具
王光普收藏的民间面具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歌舞面具,包括陇东傩社火面具、白马藏族面具、拉卜楞寺法舞面具等;二是镇宅面具,包括各种吞口、马勺和葫芦瓢面具;三是佩戴祈福吉祥小型玉面具;四是戏剧面具等。从材质上看,这些面具包括陶质面具、木质面具、纸筋面具、金属面具、毛毡面具、布面具、牛皮面具、桦树皮面具等。
王光普收藏的面具
在王光普收藏的面具中,以甘肃傩面具居多。甘肃傩面具属于祭祀神灵与歌舞面具,一般在隆重的社火表演与祭神活动时使用。 这些傩面以木制为主,形象多为传说中的神人、先祖和各种精怪,由于甘肃傩面大多是依照传统脸谱制作而成,所以与甘肃脸谱具有古文化的造型特征。
王光普收藏的各类面具近三万件,需要有大量的空间来存放和安置。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王光普家的所有墙壁都担当起了这样的安置职能:走廊下、卧室里、柴房中……只要是可能利用的墙壁,上面都挂满了一排排的面具。王光普的家也由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王光普的面具世界”。另外有25400余件,现在保存在黄河奇石馆藏品室内。
王光普的妻子张青文对丈夫的工作非常支持,她自觉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好让王光普全心全意地进行民间美术研究和收藏。王光普珍藏有一张照片,是他在修复面具时的情景,照片上,他的妻子在一旁为他举着颜料瓶子,双眼关注地望着他的动作。王光普曾经深情地说:“妻子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应该说,王光普的成就,有张青文的一半功劳在里头。
农家乐(原大27cm×19cm)
五、剪纸
在王光普的藏品中,剪纸作品数量最多,约有三万余幅,其中既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间剪纸,又有一部分新剪纸,这些剪纸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甘肃的剪纸居多。
这些剪纸中的传世纹样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与中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反映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涵,具有单纯质朴、自由浪漫、粗犷大胆的特征,体现出我国早期人类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这些剪纸作品是活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抗战时期,甘肃陇东地区的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边区的美术家们面向生活,深入群众,民间剪纸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古元、力群等人参与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和生产、生活内容的新剪纸,这些新剪纸借鉴了木刻和传统剪纸的艺术效果,造型准确,讲究构图,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剪纸对民间剪纸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反抗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主的“刘巧儿”的剪纸。她的本名叫封芝琴,曾是华池县悦乐乡张湾大队妇女主任,甘肃省劳模大会特邀代表。她不仅是反抗封建旧势力的英勇战士,而且是剪纸绣花的巧手。
织布(力群与民间艺人合作剪纸,流传于甘肃陇东一带)
古元、夏风等人抗战时期新剪纸
六、木雕
受“神权主宰一切”观念的影响,我国古代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人家,都有请神祖保佑平安吉祥的习俗,民间木雕神祖像艺术也因此一度兴盛。甘肃民间的木雕像因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远古图腾文化和民俗信息,被专家学者称作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根”与“源”,甘肃民间木雕像的收藏也因此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甘肃进行相关的参观、收藏、挖掘以及研究活动,使甘肃木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光彩。
王光普将鉴别民间木雕的经验总结为三点:
一是“看”。传世民间木雕神祖像都是被长年敬奉的,有些甚至经过了几个朝代。它们长期经受烟熏火燎,又被灰尘湮没覆盖,其表面自然呈现一种古旧深沉之状,其色相虽显沉重,却不失民间艺术品色彩的绚丽之感。
二是“闻”。崇拜者请回神祖像之后,通常都要举行开光仪式,开光后要在神祖像胸部或背面开个竖长方形深坑,装入宝器、药材、香料、五谷等物。经过长期存放,药材香料的气味渗入木雕之中,挥发出的“神灵气息”特别明显。
三是“判断”。收藏者要凭借长期研究学习的经验体会,对民间木雕像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把握,判断其朝代年限,是否赝品。
王光普还提醒大家,由于“文革”期间遭受破坏以及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使群众偶像崇拜的热情大大减退,现存的民间木雕像已经所剩无几。要收藏,就得进深山老林那些偏僻的村子里去寻觅。近年来,有些人受文物贩子的诱惑,复制了好多木雕神祖像,希望大家在收藏过程中多加注意。
根雕伏羲始祖像
木雕驱邪面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