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王光普的收藏动因
从事收藏的人总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动因和理由开展他们有目的的收藏工作。王光普从事民间美术品收藏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代偿性心理;第二,环境与时代因素;第三,责任心使然。
一、潜在的代偿心理
“代偿性”是收藏的功能之一。“是指用藏品来代替偿还自己意念中不可为的语言、行动,以排解内心的孤独、压抑或思念,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1) 在收藏界,此类情况并不少见,以收藏家钱化佛为例:
在日寇侵占上海时,收藏家钱化佛满腔的愤怒和苦闷无处发泄,于是,他利用自己收藏的火花,挑选、拼贴出一本象征性极强的画册,以发泄心中的压抑之情。从首页的日寇企图灭我中华不过是他们的“如意算盘”,到最后预示着中国人民必胜的“胜利牌”、“永安牌”、“博爱牌”。钱化佛的这部“抗战始末史”在亲朋好友中传阅,大大鼓舞了人们的精神,他也因而感到非常振奋。还有某些人从小便有各种志向或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便通过收藏行为来平衡自己的心态。(2)
王光普选择民间美术收藏,或多或少也正是出于这种潜在的代偿心理。王光普十分热爱艺术,他曾经有过一个明确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要当一位画家。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甚至在回忆录中说“不当画家死不瞑目”,可见他对绘画和画家职业的狂热衷情。然而,现实遭遇却不尽如人意:高考体检不合格使他失去了进大学接受专业绘画训练的机会和理想的实现。怀抱理想步入民间艺术殿堂却发现了崭新的另一天地。正如张道一所说:“民间艺术是带有原发性的艺术,是大众的自发创造……直抒胸怀,情感真切,绝无任何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历来的高雅艺术多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的。”(3) 王光普移情于民间美术品的收藏,他同样体验到了艺术的乐趣,认识并发现着民间艺术的价值,一种原有的理想诉求得到了补偿。
二、环境与时代因素的影响
王光普出生成长于农村。农耕生活的环境里,普通人民的原创性却得到了稳固的保持和充分的发挥,对民间艺术的创造和运用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王光普回忆说,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民间美术的殿堂”里度过的,他随时、随处都可见到民间美术品,这使王光普有了大量接触民间美术的机会。(www.daowen.com)
参加工作之后的王光普,正赶上全国范围内大搞“文化跃进”,提倡向劳动人民学习,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下,王光普得以与民间美术品和民间艺人广泛接触交流。加之创办《庆阳画报》的机会,他便同时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因此,特殊的环境与时代使王光普踏上民间美术收藏之路。
祁秀梅剪纸抓髻娃娃(男神)
祁秀梅剪纸抓髻娃娃(女神)
三、出于强烈的责任感
老百姓创造着无与伦比的美术品,但王光普却比他们更理解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遭遇“文革”时,大批民间美术品被当做“四旧”销毁,许多民间艺人遭受迫害,甚至丢了性命。这场浩劫“不仅对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也波及民间艺术研究,而且使众多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品衰落,消失,使研究及整理的线索纷纷中断”。(4)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因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王光普对此深感痛心。收集、保存和研究民间美术品便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不要让中华民族的绝品(民间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绝种”。抢救这些民间美术品,是人类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现在不去拼命抢救,是对人类文化艺术的“犯罪” !
由此可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王光普进行收藏和研究工作的巨大动力,并促使他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