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庆阳县群众剪纸活动引发社会热潮

庆阳县群众剪纸活动引发社会热潮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25万人参加了剪纸创作,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共剪纸93万余件。至1959年2月,《庆阳画报》已出版了8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甘肃省文化局决定在庆阳县召开全省群众美术工作现场会。这次组稿编书工作,为王光普此后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和美术品收藏奠定了基础。王光普和他主办的《庆阳画报》在大会上受到了表彰。

庆阳县群众剪纸活动引发社会热潮

第三节 收藏之路

参加工作之后,王光普对于绘画的追求依然执著。一有空闲,便跑书店,有时候为了买书,他宁肯把饭钱省下来。就这样,他购买了许多美术方面的书,仔细阅读,琢磨其中的道理,遇到不解之处,就记录下来,抽空去庆阳师范请教宋文炳老师。他曾买到一本叶浅予先生著的《怎样画速写》,从头到尾不知读了多少遍,也由此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小画夹总是随身携带,一有机会便画。他的绘画技巧不知不觉变得熟练了,又陆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画作,这使他在当地名气大震。县上、公社里搞各种活动或展览,就请他去帮忙。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为了配合生产和“文化跃进”,庆阳县掀起了群众性美术创作的高潮。在这一年的上半年,王光普被抽调到公社去搞文化宣传工作,他每天和工农兵艺术家们一起写标语,画壁画,剪剪纸和雕塑……在与民间美术的更多接触中,促进了他绘画技艺的进一步提高。

1987年王光普在庆阳县马岭中学给学生讲解

1969年王光普“文革”平反后,推着自行车,孩子手拿《毛主席语录》的合影

在当时,庆阳县各地的群众性文艺工作成绩斐然,“全县26万劳动人民卷入波澜壮阔的文艺浪潮中”(5)。其中25万人参加了剪纸创作,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共剪纸93万余件。在《美术》(1958年第12期发表白纪才《庆阳县的群众雕塑创作》)、《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第9页发表《庆阳县开展群众性的雕塑创作情况》,中共甘肃庆阳县委宣传部)等杂志上一经介绍,庆阳县顿时声靡全国。

王光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于1958年10月调到县《庆阳报》当美术编辑。同年县上拨专款,让王光普负责创办了《庆阳画报》,4开纸,8个页面,为当时全国独创。限于照相器材和制版设备,采用石板水印的方法来印制美术作品。许多色彩丰富的绘画作品无法印制,只有版画、剪纸、单色农民画等作品才能被翻制出来。为了办好画报,王光普开始大量征集民间剪纸、石刻、版画、农民画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至1959年2月,《庆阳画报》已出版了8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王光普在工作中不仅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也深深感受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1959年,全国群众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甘肃省文化局决定在庆阳县召开全省群众美术工作现场会。为了配合大会的召开,甘肃省文化局派陈兴华、王堃、朱湘、晓岗、米映、朱冰等一批画家和王光普一起工作,他们从成千上万件工农兵作品中挑选出一批精品,编辑成《庆阳民间剪纸》《庆阳雕塑》《工农兵画册》三本书。这次组稿编书工作,为王光普此后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和美术品收藏奠定了基础。

1959年2月22日,全省群众美术工作现场会在庆阳县西峰镇召开。这次会议一共进行了6天,“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省各县、市、自治区文化工作干部、工农业余美术作者和专业美术作者共180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邵克萍、美协西安分会的周克难代表也参加了会议”。(6)在大会上,“代表们对于平凉专区特别是庆阳县,在开展群众美术活动方面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我省开展群众性美术工作的一面旗帜”。(7)王光普和他主办的《庆阳画报》在大会上受到了表彰。更让他高兴的是,会议期间举行了“即兴诗画观摩会”,他因此亲眼目睹了许多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大开了眼界。

王光普绘制的毛主席像(后排左一)

1962年,庆阳地区要搞现代皮影戏汇演,庆阳县文化馆急需设计制作一批现代皮影。由于制作皮影的老艺人们都不会设计现代皮影,文化馆的领导便找到了王光普,请他和老艺人史瑞林一起设计制作几套表现“阶级斗争” 和“忆苦思甜”等内容的现代皮影。经过几个月的奋斗,他们终于成功地创作出了《三世仇》《卖女》《小保管上任》等几套现代皮影。在皮影会演中,他们创作的皮影获得了“庆阳地区皮影雕刻优秀奖”。通过这次活动,王光普对皮影制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王光普曾先后在《庆阳报》和《平凉农民报》当美编。两家报停办后,王光普于1962年重回学校,教美术和历史课。由于工作需要,他曾先后去王家岭小学、阜城小学、蔡家庙小学、马岭中学、庆阳县职业中专任教。辗转往来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他所喜爱的民间艺术。他发现,许多中国古代出土文物上的纹样与陇东民间美术品中的纹样造型非常吻合或相似,而甘肃陇东的民间美术品与山西闻喜老家的民间美品在类型和内涵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敏感地意识到,普普通通的民间美术品中一定隐藏着某种深层的意义和价值,他要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此以后,王光普真正开始了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和研究。上课之余和节假日时间,骑一辆自行车,走乡串户,到处寻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艺术品。偏僻的庆阳地区,地广人少,塬上一望无际,塬边又沟壑陡险。由于地貌的缘故,或掘于地坑或挖于沟边的窑洞便成为那里的人们自古以来最为普遍的居所。村庄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要采访到一位民间艺人极为不易,只能靠徒步或骑车,爬崇山峻岭,穿无垠之塬,还要应对不时闪扑而来的凶猛的看门狗。深山沟里的人们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寻去家中便多不见人,直等晚上才能访见。倘遇那艺人走亲访友不归,一天的工夫便算白费。王光普在走访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也和许多民间艺人交上了朋友,时时听他们讲述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古老民俗,了解每件民间美术品的制作要领和它们在民俗礼仪中的应用。深入百姓生活的探究体验,使王光普获得了很多专家学者难以获得的关于民间美术的知识。他深深感知到,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关于社会历史、民族民俗、自然人文和文化考古等方面的信息,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掘,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民间艺术这门艺术,不被现代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重视,但它却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渊源和基础……民间艺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老的民间艺术品就是中华古文物的活化石! (8)

王光普在乡镇集市上

王光普在田野考察

王光普在野外考察(www.daowen.com)

正当王光普在民间美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时,“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1969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社论中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到8月18日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之后,首都红卫兵率先上街“破四旧”。思想文化上的破旧立新,被简单地理解后付诸一种破坏行动——对于所有体现着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物化形态。开始给“老字号”改名;修剪“小裤腿”、“飞机头”、“火箭鞋”;揪斗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等暴力行动席卷全国。王光普也难逃一劫,一夜之间竟成了“牛鬼蛇神”、“现行反革命”,结果被批斗和专政了两年之久,他流汗水耗心血收集而来的上千件民间美术品大部分被“造反派”当做“四旧”销毁了。1972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王光普再次受到冲击,被学校送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一年。

王光普的妻子张青文是一个贤淑的女人,她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自从1961年10月大儿子王辅民出生之后,她便操持起全部家务,以便让王光普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他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当王光普被政治运动压得抬不起头时,她却显得无比的坚强。面对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她极力劝解王光普:“做人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别管人家怎么说!”妻子给了王光普巨大的安慰。

“文革”结束后,王光普盘点幸存下来的藏品,发现它们也大都受到了破坏。面对那些残破的“宝贝”,王光普流下了眼泪。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 的口号慢慢消除着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种种禁锢。王光普开始重操旧业,又投身于民间美术品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去。他知道,“文革”中有许许多多传世民间美术作品都被当做“四旧”成堆烧毁,这场浩劫也是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次“大扫荡”,因此,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抢救工作更是刻不容缓!王光普又推上他的自行车,日夜奔波于塬峁山壑人家,查访民间艺人和幸存的民间美术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古元题词

1962年王光普在史瑞林老艺人的指导下绘制的皮影线图(三世仇人物身段与头梢)

在“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的困难更大了。政治性灾难使那些曾经相识的艺人们心有余悸,不曾相识的艺人更是顾虑重重,不肯对外人宣示自己的手艺。王光普一次次登门拜访,屈膝而谈,直至他们消解悸虑,敞开心扉。

1984年夏天,王光普慕名前往环县合道川拜访老皮影艺人敬廷玺。环县地处陇东北端,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他骑着自行车一大早从庆阳出发,下午五时到达合道川的一个小村子。找人一打听,去敬廷玺老人的家还要翻过前面的大山后再走二十里。崎岖的山路无法骑车,他只好将自行车存放在村子里而徒步翻山。夜色弥漫时,他终于找到了敬廷玺老人。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敬廷玺非常热情,他拿出一只大碗,盛了半碗水,请王光普洗脸上炕。吃过饭,王光普拿出笔记本,请老人回忆他当年怎样唱《天官赐福》《刘海撒钱》等神戏,并说说唱词,没想到老人竟声泪俱下。原来老人在“文革”中也遭迫害,过去唱的神戏影子被“造反派”搜去烧了。在王光普极力劝慰下,老人终于讲述起唱皮影戏的段段难忘经历。王光普认真记录,如获至宝,并经老人口述提示,绘出了环县皮影艺人分布图和理清了环县道情皮影创始人解长春的传承谱系。两人痴迷相谈,直至五更才困乏入睡。

夏兴业石雕:寿星(左)、黄帝(中)、伏龙(右)等

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宁县瓦斜乡老石刻艺人夏兴业的雕刻具有浓厚的传统意味,特别是他做的传统石雕“拴娃石”,风格古朴,形态多样,极为稀罕。可是,曾经苦难的老艺人已关门洗手,再也不敢做那些“四旧”的物件了。王光普恳求再三,老人便将他带到后院,在杂草丛生的角落里看到了二十余件被胡乱堆放的石刻。每月只四十二块钱工资的王光普,竟拿出了三百多块钱,一定要买下这些没人敢要的旧东西。王光普的诚心打动了夏兴业老人,他找来一辆架子车,帮着将石刻装上车,让他全部拉走。于是,在盛夏的热气里,王光普拉着沉重的车子,沿着来时的崎岖山道,一步步艰难地向前,体力不支时,就在路边歇息,吃几块饼干。他从早上六点一直走到了下午七点,才到了八十里外的庆阳地区艺术馆。他的腰疼了好几个月,很多人因他的执著而感动。

王光普就这样一点一滴地重新做着对民间美术的调研和收藏。他收藏的每一件作品中都藏着故事和凝着心血。正如著名画家张仃、古元等人后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所说:

“大家一提到独具魅力的甘肃民间美术,就不能不联系到在陇东工作的王光普。他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地进行民间美术的挖掘、拯救、研究工作,他为民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说他是甘肃民间美术的代言人,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没有他,在座的要想目睹这么多精彩绝伦的甘肃民间艺术珍品,可能很难。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执著追求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神!”

王光普收藏的剪纸(1958年)

王光普收藏的剪纸(195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