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是理论外转化的功能显示。思想整合的互动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符合社会共识的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显著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显示出其内成型的发展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

理论整合与思想整合: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发展、成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整个实践,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标志着以体系建构的理论成熟和成型。作为思想的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诠释。本文以两种涵义的整合为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作分辨性的思考,以期对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种涵义的整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标志着中国进入创新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决定了创新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它既是传统社会主义思想束缚的摆脱,又是马克思主义真谛把握的回归。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两种涵义上的整合。

第一种涵义是理论本身要求的整合,本文称之为“内成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理论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党的十七大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概括,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表明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一个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各自构成理论体系的特点,在形成背景、具体内容和聚焦问题等方面因阶段性目标、任务、环境而有所不同。“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2)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为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奠定了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化整合,体现了改革开放迄今为止整个进程中阶段性与将要持续一个漫长过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性的统一。

第二种涵义是理论功能要求的整合,本文称之为“外转化”,它体现的是一种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效果。理论之所以可以作为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是因为理论具有抽象映照实际的价值属性。与“内成型”表现的理论整合不同,“外转化”体现着思想整合的意义。如果说“内成型”是理论自身发展、成熟的完型过程的话,那么,“外转化”则是思想渗入社会和形成共识的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是理论外转化的功能显示。

img6

图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种涵义整合示意图

从图2可见,两种整合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它们分别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提出两种涵义的整合,立论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原理。实践产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与外转化构成有机统一。两种涵义的整合表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内成型的理论整合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含的思想持续地延伸,内容不断地丰富,认识逐渐地深刻,观点创新地发展。理论整合的动态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在循序渐进的理论发展规律基础上。第二,表现为互动的关系。理论之所以被不断突破,“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3),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着任何理论的阶段局限性,永不静止的实践总是以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而创造出新的社会需要。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促使中国发展的阶段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社会的思想共识不能凝固在既定理论上。外转化的思想整合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突破自身局限的超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实践基础上达成新的社会共识。思想整合的互动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符合社会共识的实践需要。

内成型与外转化虽然是辩证的统一,但两种涵义的整合则有着各自的指向。如果说理论整合的指向是思想逻辑的演绎,那么,思想整合的指向则是社会共识的打造。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一方面,两种整合具有同一性,理论整合的过程伴随着思想整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两种整合又具有先后性,理论只有在成熟后才能正确指导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同阶段,它们各自的内成型和外转化都兼有同一性和先后性的特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其内成型的理论整合演绎着继承、发展、创新的思想逻辑,其外转化的思想整合则打造着现实要求的社会共识。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发展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然而,理论丰富性和深刻性对于理论体系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决定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体系性,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内含思想的完整性,二是观点关联的逻辑性。完整性要求理论包含的思想面覆盖到各个方面,逻辑性要求理论提出的各种观点形成内在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显著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显示出其内成型的发展轨迹。

基于理论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包括过程的演进、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铺展、特征的显示以及实质的规定。我们将其发展轨迹具体勾勒为图3:

img7

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发展轨迹

过程表现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维度。理论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着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诞生的。时间维度将理论体系的内成型分割成若干时段,每个时段形成的理论作为当时实际问题聚焦的思考,都带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着整个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成果,期间先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其内成型过程中时段性的理论成果。作为时段性理论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内容,形成各自的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的整体,它们又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密不可分。习近平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这样的阐述: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并以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理论目标等“五个一脉相承”,指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4)这个阐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阶段的时间维度。从时间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段性的考量可以从横的层面表现这个理论体系的特定内容,整体性的考量则可以从纵的层面表现这个理论体系涵盖的共同问题。

主题规定理论体系所聚焦的核心问题。它是理论体系的中轴,是全部理论围绕的中心。缺少理论中轴,理论再丰富也呈零碎和离散的特点,难以表现相互关联的思想逻辑,也就不成其为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被概括为三个根本问题。这“三个什么”和“三个怎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聚焦的核心问题,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中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时段性理论成果,虽然各自聚焦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阐述的理论也各有侧重,但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什么”和“三个怎样”的根本问题而展开的,因此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内容展现理论体系的空间维度。理论体系的成熟性表现为其内容的全面性。空间维度的涵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覆盖政党、国家、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层面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原则,又有微观层面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同时,党的建设方面也不断形成新的认识。围绕这些方面提出的思想理论,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空间维度,为其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宽阔硕大的容量。

特征反映理论体系的形成规律。作为胎生于马克思主义母体的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遵循的是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规律,使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整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是因为它们具有延伸接续的理论贯通性,是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就时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而言,党每一个新的战略思想的形成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超越;就整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一个个战略思想则构成与时俱进的递升链环,显示着理论随着实践向前推进而不断深化的规律。

实质揭示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是在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这块土地上理论输出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其思想资材的本源。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输入的思想,在转化为中国实践的过程中,输入与输出两端的不一致制造出理论再生产的需要,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原产品与新产品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蕴含着代表人民利益和愿望、体现人类发展正确方向的理想信念,蕴含着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意志的精神力量”(5)。从19世纪中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中经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到20世纪末孕育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60多年里时空条件的变化扩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外延,但内涵没有变化。作为规定事物特性和本质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实践,坚持和保留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名这个理论体系,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代表地域特点的“中国特色”,一个是揭示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原产品与新产品的内涵一致与外延扩大相统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实现要素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思想告诉我们,理论被制造出来,不是摆样子给人看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毫无价值。理论的意义不是智慧的炫耀,而是实践的指南。社会需要理论,是因为它具有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价值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毛泽东也有同样的论述,1963年5月他修改一个文件时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7)马克思和毛泽东说得很明白,理论要从内在的力量转化为外显的力量。

改革开放实践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行动,理论的形成与转化是辩证的关系。就单独的转化过程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实现要素大致可以包括理论的效能、主要的原则、具体的要求和实质的规定等几个方面。我们将其实现要素具体勾勒如图4:

img8(www.daowen.com)

图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实现要素

破解难题、指导实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效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外转化的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理论体系是在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8)。没有书本知识可以参照,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破解层出不穷的现实难题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效能体现在实践的指导上。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主要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转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立足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具体要求。20世纪后期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程度和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迅速推进又使党的阶段性任务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的时代环境和国内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转化必须着眼形势的变化,立足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从而为中国社会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转化的实质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化就是社会化,社会化就是普遍化。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思说到底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中条条句句的理论,成为生活里普普通通的道理。理论如果只是文件里的说教或者精英圈子里的谈资,就只能被视为束之高阁的东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既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走向大众和社会,就是外转化的实质性问题。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整合到思想整合的任务

中共十七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大批成果的问世提高了认识的深度。党中央既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又要求大力普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内成型和外传化两种涵义的整合来看,这两方面的要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待继续完成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崭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崭新的概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还只具有奠基的意义。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完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始终处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指出:“这个理论体系,理论空间十分广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9)这就意味着这个理论体系没有到此为止,它将继续容纳发展中形成的新战略思想,将对未来实践和理论创新开放,从而为不断涌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成型只是初步的,理论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过程而继续延伸。

从理论整合到思想整合,是理论力量的显示。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要求是理论本身完整化、逻辑化和体系化建构的话,外转化的要求则是理论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实现。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不久,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首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个转化”,即转化为对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10)习近平在阐述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时也强调:“要着力做好‘转化’的文章”,并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体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理论转化的要求。(11)这些强调“转化”的思想突出的是实现理论功能的问题。马克思曾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2)因此,完成理论整合不是目的,实现从理论整合到思想整合的转化才是归宿。

理论外转化有待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成为思想共识,能不能在社会多元发展的情况下有效地整合社会思想,使它成为共同理想,使它成为凝心聚力的基础,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诉求上下工夫。从理论整合向思想整合转化,关键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示的价值诉求与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社会大众的需求不在于理论是不是完善,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有没有逻辑,而在于理论与群众利益的关联紧密还是疏远,因为社会大众对理论深度的感受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保障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这一理论体系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民富为先的建设路向、把握规律的科学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公平正义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价值诉求;表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注民生的群众观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先进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这些价值诉求,不仅是执政党先进性的体现,而且也是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围绕这些价值诉求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拉近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理论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在思想整合中,充分挖掘这些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思想资源,突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这些价值诉求,有助于克服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的分离现象,切实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可信度。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245页。

(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页。

(10)同上书,第114页。

(11)同上书,第59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