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坚持接受群众监督

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坚持接受群众监督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接受群众监督群众路线形成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斗争的革命实践,坚持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实践,是贯穿党的建设全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在大会的报告中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依据,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战略意义。二群众监督是党执政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含义将群众监督纳入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中,是在党的八大会议上。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接受群众监督(1)

群众路线形成于党领导新民主主义斗争的革命实践,坚持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实践,是贯穿党的建设全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有着不同的要求,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和丰富。从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看,群众监督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群众监督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中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一 革命战争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

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是党一开始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识到的问题。因此,在党的作风中,群众路线的作风是最早被概括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确定了走向群众的目标。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2)。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就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了党内和红军中“有根本不相信群众力量的危险”,要求加以纠正,树立群众观点,加强群众工作(3)。12月,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批评了红军建设中各种错误倾向,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打仗的,“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便有走到脱离群众”的危险,揭示单纯军事观点的来源“就是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4)。从这些思想看,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初步形成。

在残酷的国内战争和艰难的民族战争中,党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将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说“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必须充分依靠群众,“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5)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强调:“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6)党在实践中加深凝结起来的这个经验性认知,为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上升为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毛泽东在大会的报告中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依据,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战略意义。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7)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是一篇确立党的群众路线的纲领性文献,它以非常明确的语言、详细的观点和重点的强调,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容。第一,指出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是贯彻党的宗旨的要求和体现,“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第二,指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帜”,“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这种观点,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是和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不相同的”。第三,指出必须坚决与各种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作斗争,“先锋队是完全可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而先锋队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独不能实现它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将来革命愈扩展,工作愈繁重,我们内部的这些倾向也愈有可能生长。因此,我们应经常和这些倾向作斗争,才能经常保持和巩固我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指出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8)刘少奇的这些概括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精辟归纳,也是对党历史实践经验的深刻提炼。

中共七大前后党对于与群众关系的认识来看,分别有三种表述:一是方法论的表述,强调“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9)。二是作风角度的表述,即将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三是路线角度的表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0)。这三种表述都准确地反映了党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内涵。无论是方法、作风还是路线的表述,都坚持了党的先进性本质,对于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必须指出,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它建构于共同奋斗的使命基础上,侧重党对群众的依赖和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这样一种关联性,更多注重的是党的自身机制建构而不太强调群众的外在机制构建。最明显的表现是缺乏党群双向互动联系的思考。因此,群众监督的思想没有被包含在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涵义之中。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党的监督基本上都是通过党内的机制来运作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当或发生失误,一般也是由党的内部监督完成。虽然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中,存在接受群众意见的一些事实,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体现了监督的外部性,但从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认识看,并未将群众路线与党的外部监督相联系。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这个特点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有其客观原因,虽然不能说是缺憾,但随着党从一个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转变,必须将群众监督的思想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加以认识和强调。

二 群众监督是党执政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含义

将群众监督纳入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中,是在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在大会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其中突出地强调了加强群众监督的重要性,是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亮点。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党执政后自身建设的新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强调执政党建设的一篇纲领性文献。江泽民胡锦涛在一些讲话中都曾提到过中共八大重视执政党建设的贡献。就群众路线问题来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会议的报告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意思:群众路线并不是新问题,但因为我们党成为执政的党,因此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就告诉全党,必须把群众路线这个老问题与执政党建设的新情况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出发,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关于群众路线问题阐述了哪些以往所没有涉及的思想呢?第一,强调党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性。邓小平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11)第二,要求全党同志在执政条件下必须摆正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邓小平用“工具”论表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党决不能把人民当做自己的工具,恰恰相反,党才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第三,指出决不能“滥用党的威信”,党的执政离不开群众。邓小平指出:“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第四,论述必须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12)这些思想为党的群众路线增添了新内容,其中,将群众监督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党的八大后,邓小平曾几次强调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共产党员要谨小慎微,“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有群众监督比之没有群众监督要好一些,会谨慎一些。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很多好的意见”,“不搞群众监督就更危险了”。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13)邓小平如此强调执政党的监督问题极其重要,从执政掌权的角度认识党群关系,必须充分重视群众监督对于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实际,二是权力腐败。前者的集中表现是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后者的主要表现是以权谋私,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个人利益。两者都严重违背党的宗旨和伤害人民利益,是党脱离人民群众危险的导因。党向来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但是,党群关系的现实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转型使党群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型、分配机制的导向、利益差异的格局以及财富构成的变化,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形成新的挑战。2009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的讲话中列举了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宗旨意识不强、理论和实际脱节、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政绩观不正确、个人主义严重、纪律观念淡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都与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权力腐败有关。(14)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惕,抓紧加以解决。”(15)党中央将这些表现党群关系紧张的问题尖锐地揭示出来,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目前,就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言,大道理已经讲得很多,问题也很清楚地摆在面前,关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从机制上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本文认为,将群众监督的观念引入党的群众路线十分重要。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强调的思想应该大力宣传,并需要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在全党树立起来。在执政实践中,不是党要不要坚持群众路线,而是群众要求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这个意思上说,党是否坚持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得好不好,首先要接受群众的评判,群众监督不可或缺。如果说,革命战争环境下党的群众路线侧重于单向性的党内机制构建有其必然性的话,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则应加强构建群众的外部机制来形成党群双向性的良性沟通。由此而言,群众监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含义,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实践,需要在群众监督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 加强群众监督对发展党群亲人关系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6)鱼与水的关系很密切,作为鱼儿的党,离不开作为水的群众,这样的鱼水关系很恰当地表达了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情况下的党群关系。在残酷的环境下,党离开人民群众就寸步难行。历史实践记载的许多事迹告诉我们:一些危险的场合下,群众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救护被敌人抓捕的共产党员,鱼水关系熔铸了血肉的印记。因此,党以“血肉联系”揭示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准确。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党的地位历史性的转变,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如何认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需要构筑新的基础。因为社会角色的变化,党处在权力的中心,具有支配社会资源的优势,“鱼儿”对“水”的依赖性就容易被淡忘。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段话说得很深刻,他指出:“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或者有人说,我革命时间长,本领大。但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17)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告诫,对理解党执政后党群关系的新特点很有启发。它说明,一旦党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就会变味,人民群众就会选择抛弃党。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要求出发,对党群关系作出了崭新的解释。他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8)用“亲人关系”来描述党群关系,比用“鱼水关系”来比喻党群关系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对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亲人关系就是一种血肉关系,突出的是一种责任的担当。鱼与水可能分离,但血与肉总是粘连在一起的。在艰难环境下,党同人民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患难之中见真情;在执政掌权条件下,党同人民能否同舟共济,命运相连?群众路线随着党的两大历史性转变而面临着新的考验,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党的使命。深刻认识群众监督对保持和发展党群亲人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群众监督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本义,它与民主集中制相联系,成为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和路径。这与现时代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在精神上是完全相一致的。然而,如果只是仅仅从决策的方法和路径的意义上认识群众路线,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群众路线更是关系到民主建设的大问题,它不能只是听取群众意见,更要勇于接受批评。民主与监督密不可分,民主需要监督,有监督才有民主;监督必须民主,有民主才有监督。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意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确保好的决策出台,还要有确保不好的决策出不了台的意思。坚持群众路线,既要保证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避免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错误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因此,必须将坚持群众路线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相挂钩,突出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加强群众监督有利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切实用在服务于人民上。胡锦涛说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三句话,从执政角度看,重心就在一个“权”字上。情是否真正为民所系,利是否真正为民所谋,关键是落在党手里掌握着的权力怎么使用。如果让权力在“暗箱”中操作,如果让“潜规则”充斥权力运行之中,那么,情就无关乎民,利也不在于民。管好权力,既要靠党,又要靠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权力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运行。权力是否用于服务人民,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群众。执政条件下,权力运行状况往往是决定党群关系密切还是紧张的主要因素,腐败现象发生的根子都与权力不受监督地滥用歪用有关,权力运行失却群众监督,必然造成党群关系不良甚至恶化的危险结果。党内监督对规范和制约权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群众监督的作用更加显著。经验告诉我们,群众对权力运行正误的感受最为直接,对权力公正的诉求最为深切,对权力腐败的痛恨最为强烈。加强群众监督可以让阳光照耀权力运行的各个角落,是保持和发展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保障。

第三,加强群众监督有利于维护党执政的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在增强党执政公信力的过程中实现。人无诚信不可交,党无诚信就会失去群众。党中央一再强调“取信于民”的道理,就是告诫全党必须把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度相结合。胡锦涛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19),涵义很深。它告诉我们,党群关系上“优势”与“危险”同时存在。两者是相互抵消的,优势发挥,危险就减弱;危险加重,优势就衰竭。加强群众监督是避免优势丧失和危险滋生的一条有效路径。党执政的公信力需要自身系统的维护,同体监督是必须的。但异体监督可以弥补同体监督的不足,群众监督作为党外系统的异体监督,对维护党执政公信力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四,加强群众监督有利于实现执政党与群众的良好沟通,夯实党群亲人关系的信任基础。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监督就是被人管,受人制。因此,一些领导干部主观上总是不能认同自己的被监督角色,思想上更不愿意去主动接受监督。诚然,监督本身的涵义就是制约,但群众监督说到底就是人民诉求的一种表达,是对党执政寄予希望的一种信任。尖锐的批评是监督,积极的建议也是监督,执政党与群众的沟通不能满足于听颂扬的话,更要勇于听批评的话。有群众监督才是执政党与群众沟通的正常状态,人民以自身的诉求对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出批评意见,是基于对执政党的爱护和期待。执政党能不能自觉地通过群众监督找到改进自身从而加强党的建设的动力,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www.daowen.com)

努力探索群众监督的科学路径,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监督作为一项经常的工作,实现固态化、恒常化、制度化地运作,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经验告诉我们,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执政党建设的健康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将群众监督纳入必由路径。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群众路线的内在涵义上深刻认识群众监督的思想价值,在加强群众监督的实践中保证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理论探索》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共产党》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82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7页。

(5)同上书,第136、139、155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511页。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1095、1096页。

(8)《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343、344、347、348—352页。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页。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12)同上书,第218、219、21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303页。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855页。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1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1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