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党建问题思考:政党治理与执政能力研究

高校党建问题思考:政党治理与执政能力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社会程度的提高,意味着高校党建工作任务的加重。把高校党建工作视为一项整体性工程,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认识其复合性的结构特点。二多向度的复合整体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协调配合党的建设从“工程”定位,必须深刻认识其内部个组成部分的关联。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区分的高校特殊性,党建工作更需要将两大群体作为复合整体的考量向度。客观说,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高校党委对待党建工作思想重视,态度认真,成绩明显。

高校党建问题思考:政党治理与执政能力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复合性的多向度问题思考(1)

新时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合力作用的发挥,需要从多向度研究其复合性的特点。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整体,正确处理内部各个部分的复合关系,是它有效运转的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合力作用的发挥,建立在整体推进和多向度复合的协调配合基础之上。

一 高校党建工作整体的复合性特征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毛泽东在1939年提出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丰富和延伸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高校党建工作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加以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高校党的建设规律。

通常将工程视为一个整体,就意味着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整体结构,是由多种关系互联的内部系统。因此,复合性是工程的基本特征。如果我们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也视为一个工程,那么,注重它的复合性特点非常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的职能包括很多方面,集中起来说就是培养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人才,二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这两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影响。一所大学生优秀人才大量涌现的大学,一定是以教师优秀人才云集为前提。高校党建是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中心的,党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必须落脚在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动以及社会出现的重大变化,使党的建设环境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高校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外部关注更强烈。许多事实提醒我们,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固然有知识教育的评判,但更有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政治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精神面貌的考量。高校大学生甚至教师中一些负面新闻和极端事件的曝光,使曾经被视为“象牙塔”的大学净土不再清纯。高校社会程度的提高,意味着高校党建工作任务的加重。如何既为高校人才的知识成长开辟道路,又为高校人才的思想养成创造平台,是高校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结合高校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五位一体”的部署是党中央在宏观层面上提出的要求,当然要落实到高校的党建工作中。然而,宏观要求必须与微观要求相结合,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党建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就高校党建工作而言,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有微观层面的抓手才有宏观层面的实现。把高校党建工作视为一项整体性工程,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认识其复合性的结构特点。

党中央始终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也在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理念、机制、举措的创新。这是客观事实。但是,问题依然不少,推进党的建设难度很大。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显示度不高。这个问题的存在与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复合性特点认识不够有关系。高校党建工作除了一般单位共有的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政治与业务关系以外,最大的特殊性在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层关系恰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党建工作的重点也必须落实在这两个方面。所谓复合性,就是一种多种关系重叠交叉,互为条件,互为影响的事物特性。正确对待这种复合性,是事物沿着客观规律发展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中,教师党建与学生党建光是有序开展是不够的,两者内在关联的复合性特点要求它们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就会影响高校党建工作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 多向度的复合整体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协调配合

党的建设从“工程”定位,必须深刻认识其内部个组成部分的关联。如果将高校党建看做一个复合性整体的话,那么,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就需要有多个向度的思考。

高校党建工作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党员发展、党员思想教育、党的组织生活,等等,都构成高校党建工作整体的考量向度。但这些向度还不能够具体地反映高校的特点。基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区分的高校特殊性,党建工作更需要将两大群体作为复合整体的考量向度。(www.daowen.com)

高校教师是办好大学的依赖力量,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大学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师既是人类知识的哺育师,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以知识能力担当着文化传承的职责,而且还以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就要为人表,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占有很重要的分量。高校教师中党员占多少比重?笔者尚未查到相关数据,从感觉判断,该比重近年来呈减弱的趋势。高校教师结构中,辅导员录用的基本上都是党员,而专业教师录用的非党员数量不少,许多高校尤其是“211”、“985”高校大力向国外引进人才,对教师队伍的党员比重必然带来影响。这并不是说高校教师一定要是党员,但注意这个问题对高校党建工作还是必要的。

高校大学生是大学发展的生力军,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声誉很大程度上靠大学生来展现。高校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建的工作任务最重。首先,大学生在高校单位的人数中占绝大多数。我国高校教师平均指导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2010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2 385.63万人,教职工为215.66万人,平均每名教职工指导的学生超过11人。其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次不一,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思想和生活的阅历不同。第三,大学生具有变化的动态状况,学习期限是固定的,一届届大学生进校入学,一届届大学生毕业离校,是高校党建工作要考虑的特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性提高,近年来每年300万左右新党员发展中,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学生可以说是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的主体。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日也不可忽视。

教师党建与学生党建是思考高校党建工作的两个重要向度。笔者提出高校党建工作复合性整体的多向度问题,意在强调增强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协调配合的观点。客观说,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高校党委对待党建工作思想重视,态度认真,成绩明显。许多高校党委结合新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党建工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这都是事实。然而,高校里教师和学生党建工作的格局分离情况比较明显。教师与学生身份角色不同,定位要求不同、工作生活方式不同,教师党建和大学生党建确实有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但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关系以及高校职能的要求,则需要将党建工作中的这两大群体作整体性的考量,注重相互关联,在协调配合中显示整体效果。

2012年1月4日,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问题。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从教师影响学生的单向度上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说,高校大学生对教师也会产生影响,当然它不同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如教学相长就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意思。因此,高校党建工作中,教师党建与学生党建构成一种复合结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两个重要的向度。高校党建工作只有在促进多向度的协调配合中才能显示整体的合力作用。

三 以协调发展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中央领导指出:不抓党建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这句话再延伸开来说,不善于抓党建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仅要求高校党委要敢于抓,而且要善于抓。敢于抓是态度问题,善于抓是能力问题。光有态度缺乏能力,党建工作难以达到科学化的要求。促进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是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改进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要从加强协调发展着眼。

第一,树立高校党委领导党建工作的整体意识,以辩证思维促进党建工作创新。辩证思维要求从各种关系的联系来认识事物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需要党委领导进行辩证思维的能力。从目前高校党委领导党建工作的机制看,有明确的分工,但缺乏整合。高校里与党建工作相关的机构设置,包括组织部、宣传部、党校是一个层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等是又一个层面。这些机构都有各自工作的具体对象和目标群体,任务明确,分工清楚。这是需要的,也有合理性。但是,分工具体也容易造成各自孤立而影响整体性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高校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是否有力,而在开展党建工作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各自工作的配合有待加强。建议高校应设立党建工作委员会,由党委分管书记任主任,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学工部、团委负责人为委员,形成制度化运作,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协调各工作部门的任务,并将整体性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纳入党委的议程。

第二,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归属感的强度。目前高校里存在的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大学生(包括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于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热衷参与社团活动应该肯定,它也是能力训练的平台。但是,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活动却缺乏兴趣和热情,即使有正常的活动安排,也往往是“被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效果不佳。存在这样的现象原因很复杂,它的本质问题是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归属感不强。对于大学生来说,党员是一种政治身份,对党的组织担有一份责任。政治归属感要求大学生党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党组织的所有活动。而在大学生党员的意识里,普遍认为参加党组织活动只是接受思想教育,自己是个“被教育者”。这样的观念急需改变。大学生加入党组织,通过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理所当然的。但党组织活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作为先进政党的政治组织,它的功能更要体现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建议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归属感的问题,通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以及活动方式的创新,如定期举办主题活动、探索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同学结对的思想导航机制、大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先进性测评等方式,调动大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变“被教育者”为主人翁。

第三,创新师生开展党的生活的互动机制和方式,将教书育人向党的建设工作拓展。教书育人是高校里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词,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也尽心尽力以此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与育人无疑是相联系的,大学生的成才离不开教师的教书。然而,这里所说的“教书”,不只是指课堂里、讲台上知识传授的简单涵义;这里所说的“育人”,也不只是指人才成长技术本领的简单涵义。如果将教书育人的理解局限在知识传授和技术本领上,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会打折扣。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还包括政治思想和品德方面的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教育,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的开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里的教书育人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如何使它延伸到党建工作的领域,值得探讨。建议高校党委可以尝试建立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互动机制,采取教师党员到学生党支部兼职、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定期开展联合活动、教师支部书记与学生支部书记形成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以师生党员的共同参与和工作互动彰显高校党建工作复合性的优势。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3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共产党》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