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党的建设(1)
从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到2001年7月1日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详细阐述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崭新的建党纲领。在新世纪里,党将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将以实际行动先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性检阅。迈步雄关漫道的征程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用什么来衡量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呢?又用什么来判断她的言行、信誉和能力呢?“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一个价值尺度。
一 根本精神:“三个代表”与永葆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于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治党的战略要求,其旨意在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它是新世纪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思想保障。
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命题,又是一个现实命题,与时俱进是这个命题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活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上。她的八十年历程留下的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为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足迹。她的八十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历史,也是一部体现党的与时俱进的历史。
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在西方出现,更大程度上是议会政治的产物。(2)争夺执政权力成为西方政党运作的主要动力和生存的基本环境。中国出现政党是在20世纪初年,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华民国初年,随着一些人鼓噪“政党政治”,国内一度出现政党蜂拥而立的混杂现象,有人统计当时一下子冒出大大小小政党团体几百个。(3)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与议会政治毫无关系。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落后和反动势力的势不两立,根本就不存在通过合法的议会道路谋求发展的历史环境。黑暗的统治和残酷的环境铸造了她鲜明的、革命的和战斗的特质。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赢得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阶段的领导核心地位。
在革命阶段,党的先进性要求突出地表现为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前列,以浴血奋战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表率。“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4)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建立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国家建设的道路,这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迈出的新的一步。党的先进性要求突出地表现在领导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经济建设。虽然在该阶段后半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指导,经济建设走了弯路,党的建设遭遇了曲折,但党郑重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党的领导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动摇。在改革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这是一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史无先例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先进性突出地表现在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的束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愿望的党的基本路线,探索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建设模式。
历史实践表明,党的先进性要求是随着党的事业的推进、形势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根据时代的演进,适时地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干部和党员要实现党的先进性,必须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形势发展的节拍。“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党的先进性与时俱进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江泽民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同时,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他又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始终不渝的宗旨,这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只有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能无往而不胜”。他概括说:“‘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5)这就赋予党的先进性以崭新的内涵,从而奠定了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的遵循规则。
二 建设目标:“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6),并从“三个代表”思想阐述了当好两个先锋队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三个代表”思想与两个先锋队要求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意思。他们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后来列宁明确地使用了先锋队的提法,他说:“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成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7),“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8)。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也早就有相近和相同的提法。如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同年7月,中共二大一份决议中又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则明确提到了“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0)这些阐述从理论上确认了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中的历史地位。
什么叫先锋队?毛泽东说:“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11)从这层意思上去理解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就是说党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纲领和行动准则,以及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政治立场、思想特征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组织来体现。但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者,也是整个国家、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因为工人阶级的远大使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这就决定了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共产党起中坚力量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先进性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来,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党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样,也只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使命和目标。两个先锋队的辩证关系建立在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实现了两个先锋队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结论从形式上或者从字义上理解,好像只是一个对象涵盖范围大小的问题。但这个结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价值体现的两个不同方面。“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指的是党的阶级性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指的是党的社会角色。就属性而言,这两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来建设好党,使党不离工人阶级的本色,侧重点是党的内功修炼;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要当好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事业的领路人,使党具有对全民族的感召力,侧重点是党的作用外显。两种价值体现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即党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潮流的前列。“三个代表”思想从经济发展的物质层面、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和人民利益的社会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两个先锋队的要求。切实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保证。
三 时代任务:“三个代表”与“两个基础”
江泽民指出:新世纪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12)。一个是阶级基础,一个是群众基础,两个概念就是党的价值的两重体现。阶级基础关系到党的性质规定,群众基础关系到党的作用范围。两个基础与两个先锋队是相对应的,也可以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需要不断增强阶级基础;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需要不断扩大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为基础,这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但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强调的是党的阶级性质的规定性,而不是组织成分的规定性。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这就是说,衡量党的阶级基础,第一是看党的思想对应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是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形成自己的理论和纲领来体现的。第二是看党的立场制约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就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始终不渝地推动社会前进。第三是看党的利益代表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这三方面来理解,党的历史上,阶级基础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党员质量不断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日趋成熟和正确。
一个政党要证明自己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她代表的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而且还要体现在她的影响力是否具有广泛性。列宁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是“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群众”(14)。这就是说,共产党阶级实质的先进性是通过群众的广泛性来实现的。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应当通过正确的路线、政策、方针去感化、教育、引导和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前进。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没有浩浩荡荡的大军呼应参与,光有一部分人冲锋陷阵是不能成功的。群众由多个社会阶层组成,不同历史阶段群众队伍的范围也会有不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形成能够代表党发挥作用的代表,因而应当将他们中最先进的分子吸收到党内;二是要使党的理想导引、价值取向、利益标尺和行动准则与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相符合,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一致的。党的阶级基础受到削弱,哪里还谈得上扩大群众基础,反过来说,党的群众基础狭窄,党的阶级基础不可能增强。同时,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只有使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且,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的体现,没有日益扩大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就成为空话。
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两个基础。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创新之处是把两个基础问题放到21世纪新的时代条件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环境中,提出在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外,还应该把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环境中,对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出的新论断,从而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 艰巨使命:“三个代表”与“两大转变”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5)这里概括的两大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转变到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两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两大转变已经成为事实,但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坚定不移地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好国家,仍是党的一项不可松懈的任务。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巩固和强化两大转变的意识,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从时间和形式上看,两大转变不同步。第一个转变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就已实现,第二个转变发生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内容和要求上看,两大转变也是不同的。第一个转变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的状态变化。从1921年建党开始,就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作为革命的奋斗目标。谋求执政地位成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成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政党的转变,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从秘密的、“非法”的状态走向公开的、合法的状态。第二是从一个主要从事破坏旧世界的革命型政党变成一个领导建设新世界的建设型政党。第二个转变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环境变化。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党在帝国主义遏制、封锁的环境下领导国家建设,并因缺乏经验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陷于传统和保守。转变思路成为党继续前进的先决条件。第二个转变也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从拘泥教条、思想僵化转变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第二是从一成不变、封闭隔绝转变到勇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大转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深入发展逐渐形成的。党在领导民主革命过程中,对第一个转变认识非常充分。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述最为典型。第二个转变则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以后才形成的认识飞跃。
两大转变具有内在的联系。党的两大转变是循序渐进、相互连接的过程。首先,有了第一个转变,才会有第二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主要解决怎样破坏旧世界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并开始执政的身份变化,意味着打破旧世界的任务基本完成。第二个转变主要解决怎样建设新世界的问题。革命和建设的道理,孙中山讲过,毛泽东也讲过。孙中山将革命和建设比喻为造一幢房子,革命就好比清理地基,建设就好比在打好的地基上砌造房屋。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两个伟人对各自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有着相同的使命感。但辛亥革命只完成了前一半的任务,建设新世界的任务却落了空。中国共产党顺利地实现了革命和建设两个过程的连接,不仅清理了地基,而且造起了房子。其次,两大转变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掌握全国政权,实施了改革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党的执政地位的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第一个转变并没有因为第二个转变而大功告成,党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要真正巩固执政地位尚需“居安思危”,继续努力。再者,两大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使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得到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必须以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好国家建设为前提;同时,党要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领导好国家建设,必须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条件。不能出色地完成第二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基础不牢;不能保持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难以保证。(www.daowen.com)
以上分析说明,党的这两大转变还是一个远未结束的进行时态。从第一个转变到第二个转变,党以沉重的代价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革命与建设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把用于领导革命的思路、方式和办法搬用到领导建设上来;二是领导国家建设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路,不能照搬现成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经验和教训几乎就浓缩在这两个道理之中。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深刻的社会转型态势,而且更要面对国际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三个代表”思想紧贴时代脉搏,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置于改革开放的全新环境。江泽民说,代表先进生产力必须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猛烈推进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代表先进文化必须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必须使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从在外部封锁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转变的要求。
五 攻克难题:“三个代表”与“两大历史性课题”
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16)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能否应对新世纪面临各种挑战的关键,“三个代表”思想是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指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深入,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五十年的执政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发展党内民主问题,无论是在机制上还是在效果上,以前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今天仍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民主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精神。党内民主是社会民主的表率,党内都不能发展民主,社会又哪来民主?又如怎样健全监督制度问题,值得摸索的东西很多。长期以来高度集权的模式和机制,极大地模糊了权力的边缘界限,以党代政的结果不仅造成政府职能的弱化,而且也成为权力异化的诱因。公仆变主子,“权生钱”的不正常现象严重玷污了人民授权的原则,背离了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使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地运作,真正形成权力制约的砝码,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再如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包括领导体制、干部选拔机制、决策流程和程序、群众参与渠道以及各项制度化建设等,都需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努力,使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党的社会整合能力问题,要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些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大问题是党的形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是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因为党早就对这个问题引起过警觉。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访问时与毛泽东谈起历史上的“周期律”问题,所强调的就是执政党如何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问题。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实践来看,毛泽东和党中央对这个“周期律”问题是认真对待的。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单就思想认识而言,党主观上还是绷紧着“周期律”这根弦。但由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逐渐滋长,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思路偏离出正确的轨道,以致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问题变了味道。江泽民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从出发点来看,仍是“周期律”话题的延续,但却具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假若周期有一个预警时限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五十年执政的事实应该已是一个理想的结果。但是,“周期律”的阴影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预警时间概念,跳不跳得出“周期律”的怪圈不是一个年限长短问题。如果因蜕化变质而丧失政权,时间再长也还是要重蹈“周期律”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越长,“周期律”的考验就越严峻。因此,江泽民强调:“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当今处在权力中心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改革促使的社会转型在激活社会生机的同时,可能腐蚀党的肌体的各种毒素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糖衣炮弹”的发源点和炮击面更广更宽了;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局面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的同时,也使境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构成严峻的威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的滚滚浪潮,在给中国呈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从“周期律”的角度来看这些全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就不是无病呻吟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是连在一起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一个肌体健康的党才可能具备抵御风险的强力,而腐败变质则是脆弱自灭的同义语。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形象工程的建设指南。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要求从严治党。6 451万党员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形象代表,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对维护党的形象更具有重大责任。没有严肃的党纪,没有端正的党风,没有良好的党员素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摧自毁、一遇风险就倒是必然的。当好中国先进生产力、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塑造新世纪党的形象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的集中体现。如果不能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结果只能是执政能力的弱化和领导水平的降低,只能是自毁长城,自卸警备,使党在抗腐败、抗风险时缺乏坚毅的底气和获胜的可能。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获上海市第五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2)为突出政党的阶级性,有“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伴随阶级而产生的”等说法。但事实上,只是到近代资本主义时代才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因此,以上的笼统说法是不准确的。从政党运作的实际来看,说它是议会政治的产物更贴近事实,当然,这样说并不抹杀政党的阶级性。
(3)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统计,民国初年政党或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共有312个。参见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9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6—180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8、24页。
(6)同上书,第40页。
(7)《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8)《列宁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页。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4、74页。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页。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3)同上书,第30页。
(14)《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1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