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组织资源(1)
任何政党都要以组织作为其生存载体,没有组织就不存在政党。政党组织是由相应的机构来体现的。然而,组织资源则不仅指政党的机构设置,还包括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这些组织资源对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组织资源建设作一具体的阐述,以期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党的组织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一 具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俗话说,积沙成堆,聚水成河。政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是由单个的成员集聚而成的,加入党组织的每一个分子构成党的生命的活体,它的思想素养和精神面貌决定着党的实际状况。判识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战斗力,很大程度要看它的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战斗力。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将党员队伍建设视为“基础工程”(2),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强固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
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是党的战斗力不断强大的保障。当中国共产党以五十多个党员诞生于世时,生命的芽苗是微小脆弱的。从微小脆弱的芽苗生长成为坚实、挺拔的大树,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历程。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党组织的发展多次经历了挫折,但队伍的不断壮大则是客观事实。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截至2007年6月,党员人数达到7 336.6万。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的规模优势无疑是其战斗力的保障,也是党的生命力的体现。
政党的战斗力虽然与党员队伍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决定的因素,党员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列宁曾经强调,素质差的党员一个也不要,他认为,吸收新党员是为了进行严肃的工作,“宁可十个办实事的人不自称为党员(真正办实事的人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说空话的人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3),无产阶级必须建成“一个不让混入的分子有立足之地的政党”(4)。
在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全党进行做一个合格党员的教育,引导党员充分认识自身觉悟的先进性与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关系。1925年10月,党中央就在一个决议中指出:“党员自己的阶级觉悟应当不断增高,这是党的胜利唯一的保证。每一党员不但自己应当能为党的政策而奋斗,而且应当会引导别人去奋斗,发展党的势力到群众中去。”(5)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6)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篇集中阐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问题的杰作,他强调:“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锻炼和修养。”在执政以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更加得到加强。1951年3月底,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刘少奇明确提出,要结合新的形势,教育全体党员树立更高的党员标准,他指出:“对于所有党员,要认真地进行一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7)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在党执政的新情况下,党所肩负的使命要求全体党员具有更高的标准,“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奋斗,这是当前党的重要任务之一。”(8)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问题。1980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说,革命战争时期,只要一个连队有30%的党员,这个连队的战斗力一定很强,因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战斗力的保证。(9)1992年6月,江泽民专门提出并阐述了“新时期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问题”。同年10月,他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应该有新的要求”,并提出了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五种精神。1997年中共十五大时,江泽民在报告中又从体现时代要求出发,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年中共十六大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认真准备,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展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这场教育活动高度重视,不仅精心部署,加强领导,而且还从关系党的生命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强调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并要求全党认真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10)中共十七大又将党的先进性建设列为党的建设重点之一。历届党中央和领导人的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一个道理:党员的先进性是党执政的组织资源优质化的保证。
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意思就是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以身示范,而且还应该表现在平时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上。诚然,七千三百多万党员从数量上已经有了足够大的规模,但相对13亿的中国人口,中共党员仅占5.6%左右,比例还是有限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仍然是个少数影响绝大多数的问题。况且,党员分布的区域、行业、领域并不平衡,党员的影响力要能够普遍并长期地覆盖全社会,进入各行业,渗透各领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拓展党执政的组织资源考虑,既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收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更要注重现有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实践中发挥党的每一个个体细胞的活力。
二 高素质的干部力量
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受到党的高度重视。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他还说:“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力量。”(11)这句话最先是斯大林讲的,毛泽东加以引用表明他对这个道理的认同。
在党的执政实践中,重视干部的作用是一贯的传统。邓小平指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12)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人,要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13)。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江泽民指出:“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任务,摆到了全党面前。”(14)“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要选好人、用好人”,“必须抓紧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和各方面人才。这一条做好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15)中共十六大强调:“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16)胡锦涛提出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干部”(17)的思想,把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中共十七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了干部队伍建设上的制度创新问题,从干部队伍的现状出发,根据党的事业和使命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为加大力度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干部是政党的骨干,它不仅是党内的精英,而且又是政党输送社会精英的对象。通常“干部”这个概念是在广义上使用的。细分的话可以有多种类型,如从身份上分,有党员干部、非党员干部;从工作上分,有党务干部、行政干部;从层次上分,有中央领导干部、地方基层领导干部;等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执政资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首先,干部是政党活动的组织者。政党的生命力是靠其有效的组织活动来体现的,这样的组织活动包括开展党内民主生活、进行学习教育培训、物色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政党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证自身组织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在于通过政党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干部负有组织政党活动的职责,在政党执政实践中,干部的组织能力首先体现在能否有效地开展好政党活动,从而提高执政效率。
其次,干部是政党决策的担当者。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去实现党的宗旨、目标和各项任务,干部在政党这一功能的发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干部的职责是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担当着上下沟通、左右联系、远近兼顾和前后疏通的任务。这样的担当具有两重意思。一是干部具有执行上级党组织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能否将它正确地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是对干部能力的检验。二是干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形成具体的决策措施,干部的决策能力对执政党实践水平的提高举足轻重。
再次,干部是政党形象的代表者。一个政党的形象好似一块多棱镜,是由各个层面来展示的。路线方针政策影响党的形象,个体党员和基层组织影响党的形象,干部在党的形象塑造上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力。邓小平说:“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8)执政党的干部,身居要位,手里掌握着各种权力,又担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与群众构成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能力和品德操守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实际生活中,人民群众通过身边的党员,更通过干部,感知和评价共产党,干部是人民群众体认党的先进性的窗口。深受群众拥戴的干部为执政党的形象增添光彩,遭到群众反对的干部只能损害甚至败坏执政党的形象。
对于执政的政党来说,干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在执政条件下,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在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处置和支配权。因此,如何使用好干部这一组织资源,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如何合理和公正地处置和支配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的流向往往与干部手中的权力有关,干部使用权力的取向符合党的执政宗旨,社会资源就朝正确的方向流动,背离党的执政宗旨,社会资源就朝错误的方向流动。因此,为了充分体现权力的公共性,保证社会资源流向的公正公平,执政党必须对干部实行有效的约束。
三 遍布社会各层级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这是党对基层组织功能定位的核心观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保障。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60万个。党的基层组织遍布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是党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依托。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历来就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组织机构的设置为中央和地方委员会,下设支部或小组。党的基层活动主要是通过这些组织来开展的。1921年第一个党的纲领和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还没有基层组织的规定。对党的基层组织作出规定是1925 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中共四大认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这次大会通过的修正章程中明确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每支部公推书记一人或推三人组织干事会,隶属地方执行委员会。(19)1927年中共五大认为:“中央应该尽力使党的基础建立在产业支部上面”,通过广泛建立“以支部为基础的组织,积极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做政治工作”。(20)中共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对党的组织架构作出了新的规定,形成中央机关、省委员会、市或县委员会、区委员会、党支部的组织架构。1927年7月后,毛泽东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中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原则,此后党的支部建设就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28年周恩来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时起草的一份文件中指出:“政治的宣传鼓动,群众的组织,只有支部才能深入;日常的斗争,只有支部才能灵敏地领导”,必须使党的支部“成为群众的核心”。(21)1939年陈云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就支部建设问题写过文章,作过报告。他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支部在革命斗争中领导和教育党员,培养党的干部。所以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22)这些思想的形成,说明党早就将自己的基层组织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认识。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对党的基层组织更加予以高度的重视。党中央就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有过突出的强调,并制定相关条例,具体规定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关系到执政实践中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也逐渐明确。江泽民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战斗力的基础”,要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23)他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说法来警示全党,说“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如果细胞都发生了病变,党的整个肌体就不可能健康,最后甚至可能垮掉”。(24)胡锦涛也曾指出:“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25)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结合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制定了诸如《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这些条例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建设目标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南。各省市和相关部门或单位,按照党中央的精神,也形成了指导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文件,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组织作为党执政的组织资源,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一个政党的活力很大程度上靠其基层组织来显示。基层组织上下纵横,织成政党组织的网状结构,从而形成对社会的辐射力。党员因为有了基层组织而有了开展活动和发挥力量的平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为有了基层组织而有了贯彻执行的载体。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具体实践者,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具体领导来感觉党的先进性的。从党的执政基础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权威的认同,就是对党执政的认同。基层党组织通过有效的领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就是为党的执政获取合法性资源。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党的执政资源”是胡锦涛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理论学刊》2009年第7期。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www.daowen.com)
(3)《列宁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页。
(4)《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页。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80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0、615页。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页。
(1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418页。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91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1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9、384页。
(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2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22)《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
(2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04页。
(2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