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共产党执政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支撑,而且也需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研究党执政的文化资源,对于拓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结合党开展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讨它与党执政的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党执政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而使我们党能够永葆先进性,充满生机活力。在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党执政以后,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样是党执政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
什么是文化?学术界说法很多,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文化的界定得到广泛认同。但是,不管怎么说,凡是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思想形态肯定属于文化的范围,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近代文化同样是因诸多思想家的精湛理论而闻名于世的。一般来说,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思想理论属于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不管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还是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都具有文化的属性。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属性常常容易被忽视。强调阶级斗争、主张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中,形成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因此,一些人更多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很少从文化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这是片面和错误的。
作为精神产品,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形式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与圣西门、欧文、傅立叶、黑格尔、康德、卢梭、孟德斯鸠等人一样,都是以思想家的身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所创立的思想内容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而已。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来看待的。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由于这样的新文化,“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属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方法,它是人类思维方式上的思想财富。人类是个大千世界,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变化纷繁多样,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形成的判断可能千差万别,这就是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意味着确立了一种思维方式,其中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通常说的世界观,说到底就是方法论。不同的方法论背后总有特定的文化形态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价值。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学理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政治经济学说、社会形态和社会构造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发展观点等,构成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知识路径。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关于商品、资本的分析,指导人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论述,指导人们科学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论,指导人们发现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以学理为基础的知识,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再次,文化的功能体现着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它在满足整个社会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每个阶级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同样不赞同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的文化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无产阶级文化注入价值的理念,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展示形式。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引导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指导方针:“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3)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党领导人民清理旧的文化遗产,对宣扬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封建买办思想以及其他不健康思想的文艺作品进行审查剔除,引导文化工作者创作服务于工农兵需要、体现新中国特点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新作品,并在全国范围内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正气,提倡团结互助、一心为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1953年毛泽东指出:随着社会主义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将形成高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始终得到坚持,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也留下许多教训。其中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机械化、简单化,突出的表现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文化建设的破坏。这场“文革”不是任何积极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打着“反对封、资、修”的旗号,极端地强调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将文化扭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极大地混乱了人们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起步,并在发展中形成了新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资源,是由其思想指导地位决定的。邓小平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4)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5)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共执政的文化资源,关键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多元的格局,这既是社会生活多样化现实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文化生活的多元不等于放任文化自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辩证的统一,决不能只要多样化,不要主旋律。在文化建设上,“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那些散布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西,散布腐朽思想、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东西,危害我们的事业,损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群众十分不满,不能任其泛滥”(6)。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努力从文化形态将马克思主义建设好,是共产党执政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民族传统文化在党执政实践中的资源价值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数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人类历史来看,至少在15世纪、16世纪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始终领先世界,尽管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世界交往很少,但也曾经引起一些外国人的羡慕。西方进入近代社会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虽然已经丧失,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仍然受到关注,由此证明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具有耐久的生命力。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中创造的,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概念。今天所讲的民族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古代文化。它至少包括四个层次上的内容:一是两千多年封建阶级树立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古代文化;二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传播的以资产阶级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文化;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建设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四个层次内容的文化,都是党执政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时,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采取正确的方针。
中国古代文化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许多先进人士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一些激进者将其视为代表农业文明的文化而主张彻底抛弃。固然,中国古代文化的封建特质决定了它的落后性,其中很多糟粕需要坚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中衍生成熟起来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割不断的社会基础,而且它也包含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比如,它体现了“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7);比如,它提倡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事业精神,提倡尊老爱幼、扶贫济弱、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提倡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等等。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竭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试图用它作为新文化来改造中国。实践证明,以借取西方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文化并没有为中国找到一条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演进中的一个阶段,由此积淀的近代中国文化既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也包含着一些值得弘扬的精华。比如不畏强敌的奋斗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等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建设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与历史进程和党的中心任务相联系,体现时代特征,创新文化思想,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见,中国的民族文化思想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构成共产党执政文化资源的宝库。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8)他还指出:“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9)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10)江泽民也曾指出:“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11)由此可见,中央领导人一贯重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上坚持了科学的立场和态度。
从执政的视角看,民族文化的资源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维系社会的文化认同,树立共同的理念。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民族就会涣散甚至分裂,国家就会衰败甚至崩溃。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延绵两千多年的超稳定发展,虽然从社会进化角度看未必值得肯定,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的涣散和衰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文化认同的缺失不无关系。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执政的,但能否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依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不仅提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党建要求,而且又鲜明地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而无论是代表先进文化,还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民族文化对于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第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前进的不竭动力。文化是精神的凝结,精神表现文化。不同的文化展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精神塑造不同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民族精神可以化为超物质的力量,构成历史进步的支撑。近代中国在沉沦中屹立不倒,在民族耻辱中坚忍不拔,在衰败落后中奋发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顽强的民族精神。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靠的也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是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在新的执政环境下,民族精神需要赋予时代特征,但民族精神具有延续性,它既需要新的元素的补充,更必须以日积月累的民族精神积淀为前提。第三,有利于团结社会,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文化的重要功能,物质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和趋势表明,文化生活相对于物质生活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的匮乏还不至于危及生存,但是如果文化匮乏,则将难以立足。文化生活向社会提供的不只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减缓社会张力、凝聚民众人心的润滑作用,和谐社会不可缺少健康的文化生活。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蕴藏着丰厚的资源,它以独特的智慧创造了适合国情和民俗的文化样式,对于正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取之不尽的执政文化资源。
三 外国先进文化对党执政实践的借鉴意义
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此之前,一方面由于整个世界的地理阻隔和交往障碍,文化的对外沟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处于高水平和领先地位的传统中国文化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循环系统,影响着对外国文化的关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输入迫使中国人在文化上作出新的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本位文化,吸取还是排拒外来文化,构成激烈的思想冲突。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背景,加速了文化沟通和文化碰撞,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外国文化的科学态度,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2)党执政以后,在对待外国文化上这个基本思想得到坚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更加具有科学理性。但是,在认识上还是有待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克服一些认识上的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外部条件非常不利。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上的排压,使中国被迫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帝国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策略使党对西方思想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也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缺乏实际的条件,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局限于向苏联学习。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来看,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主要贯穿着三个精神:第一,外国文化指的是人类一切文化成果,既包括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包括资本主义的文化;既包括西方近代的文化,也包括古代西方的文化,因而是一个大概念。第二,强调学习外国文化特指的是先进的部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国文化。外国文化同样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混合体,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东西,也包括腐朽败落的内容。不加区分的“拿来主义”绝不是科学的态度。第三,必须批判地学习外国文化,必须“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学习外国文化的宗旨是服务于自己,变客为主地学习外国文化结果只能丧失自我。尤其是文化具有阶级性,学习外国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有较大的偏差。外国文化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又被笼统地等同于资产阶级文化,继而又把资产阶级文化不加区分地看作腐朽反动的文化加以批判,“恐资”和防范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以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看不到西方的电影、小说、社会科学著作以及其他文化作品,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完全处于朦胧、隔膜状态。历史造成的思想狭隘性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固然,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阶级性,但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又具有其共通性。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学习外国文化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有利的。这里,有两个因素特别值得重视。首先,从文化遗产看,中共执政所能继承的东西并不多,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既是丰厚的宝库,也是沉重的包袱。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虽然包含许多精华,但从历史进程看毕竟是陈旧的,其中不少封建思想严重毒害人民。另一方面,近代中国西方文化虽然得到一定的传播,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能够得到实现的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思想,那些带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如自由平等民主反而没有实现。其次,从文化基础看,中共执政所依存的社会文化水平很低。如同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缺憾一样,中国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13)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执政。跨过“卡夫丁峡谷”的历史飞跃使文化建设脱节的矛盾突出。这两个因素说明,对待外国文化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党中央历届领导人对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有很多阐述。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14)1956年8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学到手”,“中国的文化应该发展,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自己的东西”,“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15)1983年10月,邓小平在讲话中说:“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6)江泽民也曾指出:“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7)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必须“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18)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待外国文化的方针是始终一贯的,文化开放的态度是积极的。(www.daowen.com)
江泽民在阐述党的建设时提出要深刻认识两大历史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认识党已经从一个在封闭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在一个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封闭不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封闭只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因此,在认识党的执政资源上,要树立时代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怀。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外国文化的资源。文化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但文化也是无国界的。以往我们更突出的是文化具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固然不错,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文化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普适性一面。不要只是将外国文化当作可怕的吃人的“狼”,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外国文化的输入和产生影响是客观的现实,它对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挑战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如果坚持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外国文化也能够成为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资源。敢于和善于利用外国文化资源,就是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不仅必须依靠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且也需要吸收外国文化。如果说,在世界隔绝的条件下,以内循环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维系国家的安全,那么,在当代世界,孤芳自赏的封闭文化将只能导致国家的危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外国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资源,积极地加以利用,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有益而无害的。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838、860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2页。
(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1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14)同上书,第264页。
(1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8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373页。
(1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4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