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执政能力:深入探讨共产党的资源运用

执政能力:深入探讨共产党的资源运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江泽民最近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获得及其执政资源的特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式确立。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获取政权。历史最后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具有必然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硬的资源优势。

执政能力:深入探讨共产党的资源运用

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1)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江泽民最近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党的执政资源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尝试性探讨。从世界各国政党运作的制度来看,执政党如何妥善地运用拥有的资源,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是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同样如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想法,以期对进一步的探讨有所裨益。

一 什么是执政资源

资源的涵义本是指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财富。借用此义,资源一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譬如,除物质资源外,精神资源成为文化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又如,人力资源是当今政治学范围的一个重要范畴。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是随着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形成而发生的。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政党不仅有其运作的载体,而且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和社会影响范围。因此,政党需要具备必须的资源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政党运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相匹配。雄厚的资源拥有是政党执政不可或缺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执政资源?它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供利用的支撑元素。这些支撑元素包括:权力资源、组织资源、思想文化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政党运作也需要经济的支撑。西方国家竞选过程中,经济因素往往对政党生存尤其是参与竞选的成败起重要作用。但政党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经济资源并不构成执政资源的组成部分。取得执政权力的政党,支配经济的权力不是直接的。

权力资源是执政资源中最重要的支撑元素。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运作表明,权力获取往往是政党价值的最主要体现。一旦成为执政党,那么如何使用权力就是巩固自己地位的最关键问题。对执政党而言,权力资源集中表现在决定路线、政策的有效性和引导国家发展的影响力两方面。虽然受三权分立制度的制约,西方国家执政党权力的支配范围有限,但仍然力图尽最大的努力影响国家和社会。

组织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载体依托。政党需要具体的载体来运作,相应的党员队伍、组织机构、组织方式和渠道等,就是政党执政可资利用的组织资源。按照一般规律,政党的组织规模大小、党员素质高低、作风纪律严懈、联系群众宽窄,都会直接影响其执政地位的强弱。

思想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精神软件。任何政党执政无不试图以自己的意志改造社会。而执政党的意志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来表达。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导引信仰追求,示范道德典范,倡导观念潮流,聚合价值认同,就成为执政党尽心倾力去做的事情。

执政资源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构。执政资源又受具体国情的影响,相同的社会制度也会有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构。执政党的资源来源渠道、拥有状况和支配方式事实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获得及其执政资源的特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式确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的武装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这种执政权力获得的方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明显不同,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首先,从社会规律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压迫,外无自由,内无民主,缺乏走和平斗争和议会道路的条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获取政权。

其次,从历史层面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曾顺从世情民心,准备与国民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政府,但因蒋介石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而流产。历史最后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具有必然性。

再次,从政党实践看,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及实绩,使人民能够接受其获取执政权力的革命方式。这些特殊原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以下几方面特征。(www.daowen.com)

一是顺应历史而获得的广泛民心。古今中外,世界各国不管实行什么样的制度,都有一个执政选择的共同问题。封建中世纪社会的执政选择,一般是借助神权,以父子传袭的“钦定”方式解决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执政选择,一般是通过竞选的方式解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选择,一般都是通过革命战争砸碎旧国家机器的方式解决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改变了中国百年受辱的状况,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选择共产党执政是众意所向,民心所归。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

二是实践积累而奠定的历史基础。西方国家的竞选制度下,政党赢得执政地位往往是通过许诺来获取支持,缺乏执政前的价值评判。原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主要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法西斯的东风和前苏联的帮助,缺乏执政前的斗争磨练。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则不同,执政前经历了长期的准备,无论是队伍和组织的架构、领导和决策的经验、纪律和作风的规定,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实践,都有比较成熟的一套制度和丰富的积累。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硬的资源优势。

三是执政目的与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相符。共产党执政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一是停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第一种逆历史潮流,第二种实现不了,第三种则代表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目的就是将中国引导到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的执政目的正是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选择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同时,事实上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两者的一致性奠定了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四是执政治国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利益相一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其一贯的建党纲领。从执政资源的角度看,这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不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运作情况完全不同。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治党与治国密切相连,建党纲领直接体现和落实到治国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衡量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衡量执政党建设方向正确与否的标准。它们之间的统一,形成了共产党动员、组织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执政优势。

三 改革开放前后党的执政资源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的历史实践,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下执政,后二十多年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下执政,情况不同,执政资源也有较明显的变化。

在权力资源方面,面临着从“全控式”的一元化传统架构向“主导式”的制约型现代架构转变。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机械搬用前苏联的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执政的共产党陷入了权力资源的操作误区。片面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造成长时期的党政不分,甚至以党代政,十年“文革”时期表现最为极端。这种大事小事什么都管的“全控式”架构,形式上似乎紧紧抓住了权力资源,但实际上则弊端丛生。一是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事无巨细的干政,结果只是削弱行政的正常运作和工作效率,影响群众利益的实现。二是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思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领导和组织陷入琐碎繁杂的事务堆里。三是不利于人民群众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发挥,网罩一切领域的权力泛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四是不利于党的肌体健康,职权不清与权和利的交织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五是不利于民主监督,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各种民主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党政分开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全控式”的一元化传统架构也发生变化。党政分开的宗旨就是理清执政党的职能,既牢固地坚持党的领导,又正确地区分政党和政府之间的职能差别,摆正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党中央曾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这是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正确定位。这一定位与传统架构相比,有几个特点。第一,突出了执政党的主导地位,显示了政党把握国家发展方向的价值功能。第二,廓清了执政党的管理范畴与一般行政权力运作的界限,明确了政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所在。第三,强调了执政党控制权力资源的努力方向和机制保障,坚持了政党领导的核心作用。这种“主导式”的制约型现代架构所引起的权力资源变化,符合政党运作的规律,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执政党权力资源的削弱,相反,它更有利于共产党围绕政党职能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引导,保证执政党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当然,这样的新架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

在组织资源方面,面临着党员队伍、干部力量、成分结构和基层组织状况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强大优势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党具备了成熟的中央领导群体,拥有一大批出生入死、千锤百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队伍,建立了遍布全国、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基层组织,在执政初期就发展成为拥有四百多万党员的第一大党。这些雄厚的组织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财富,继续利用好这些组织资源是持之以恒的任务。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演化和自然规律,更由于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第一,党员队伍增大,目前已达到6 451万党员,新中国成立以后入党的占绝大多数比例,年轻党员已经成为队伍主体。第二,素质水准朝高标准发展,党员文化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都有了很大提高,知识分子成为党内重要力量。第三,党的干部新老交替,大批资深的老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年轻干部担负重任,执掌各级权力。第四,在成分结构上,随着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党吸收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的新举措,使以往以工农、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为对象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第五,在组织管理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党员流动频繁,党的生活和有关的条文规定、程序约束面临新情况。第六,基层组织范围扩大,一些新经济组织建立起党组织。这些组织资源的变化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就意味着应对挑战的胜利,否则就是失败。

在思想文化资源方面,中国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悠久文明史,积淀了根基深、影响广的传统文化,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资源和宝藏。此外,伴随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和执政实践的展开,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社会和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纳,新中国建立以后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而指导着思想文化的发展。这就为共产党执政奠定了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但改革开放前后情况也有所不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一方面由于外部封锁形成的封闭状态,另一方面也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思想文化资源的利用也经常走进误区。比如,对文艺作品以所谓“封资修”标准评判的简单化倾向,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对国外文化的盲目拒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批判等,使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在特殊时段被扭曲和破坏。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新的局面。第一,国外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的传播媒体经历着空前的改造,人们接受到的思想文化信息范围广、速度快、内容杂,并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第二,改革的深入促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层结构的转型,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满足各种层次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时代的必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和社会效果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人们享受文化资源的权利开始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相联系,自主性更强。第四,社会生活样式和精神需求的多元化使思想文化的选择也多样化,除主流文化外,亚文化、世俗文化发展的市场大大拓宽。这些变化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重组思想文化资源的严峻问题,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又要丰富和大力发展多样式、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各种文化资源有益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综上所述,党的执政资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认真对待执政资源的这些变化。只有从现实的资源变化出发,从新情况出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在新世纪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党政论坛》2002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