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之一,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政党制度起着协调各种政治力量和各种政治组织相互关系的作用,它既是规范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杠杆,又是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
一 政党制度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生活,现代社会中政党的作用日益明显。著名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指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2)这个观点强调了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现实表明,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政党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诸多事例告诉我们,社会稳定有赖于政党关系的稳定,政党关系的动荡是社会不稳定的预兆。首先,政党关系的动荡必然反映国内政策的分歧,大至总体治国方略,小到具体操作措施,不同政见引发政党的争执和对抗,政党争执和对抗在影响政局稳定的同时必然造成社会的分裂。其次,政党关系的动荡又是利益冲突的体现。政党总是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这样的利益冲突必然造成不同政党之间的矛盾加深,张力加剧,从而波及社会关系的紧张,破坏社会和谐。第三,政党关系的动荡也是社会群体隔阂暴露的表征。不同的政党联系并代表着一定的社会群体,政党关系的动荡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社会群体的分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党关系可以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晴雨表。凡是社会稳定的时候,往往就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时候;凡是社会动荡的时候,往往就是政党关系不和、失衡以至不可调解的时候。
政党关系靠政党制度来调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采用的政党制度也各不相同。任何政党制度都是用以规范政党的有序运作,由此形成各种不同的政党关系。从目前世界比较普遍的政党制度来看,一般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三种类型下的政党关系表现从特点上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竞争型政党关系,一种是协商型政党关系。两种类型的政党关系规范政党运作的机制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有特点。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政治设计形成了以对峙为主要特点的政党关系,其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围绕权力争斗而进行的互相监督。虽然其中蕴涵的权力制约因素规范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秩序,对社会稳定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政党对峙、执政党和反对党的互相攻击隐藏着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由此造成的政党执政轮替,每每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常常引发社会剧烈动荡,即使是平稳有序的执政轮替,也会因政党竞争中的摩擦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采取的是以政治协商为特点的政党关系模式。这种协商型政党关系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第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发展。协商型政党关系的一个特征就是政党地位确定,各自职责分明,运作秩序清晰,既有助于强化共产党领导的权威,也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参政作用的发挥,从而为政治稳定创造条件。
第二,有利于政党形成合力,可以大大节约政治运作成本,减少因政党摩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精力消耗,更可以避免因政党纷争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危机。
第三,有利于创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政党和谐下的政治协商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追求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寻求一致性。
第四,有利于社会利益整合的实现。政治协商的政党关系,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搭建了宽阔的平台,政党和谐可以为社会利益的公平和合理整合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和谐的政党制度提供保障。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政党和谐关系是建立在和谐的政党制度基础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设遵循政党和谐关系的原则。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政党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3)。这一制度的形成具有历史的渊源,适合中国的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国体特征,符合社会主义特点的政体要求,成为显示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www.daowen.co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反封建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共同发展而确立起来的。保持合作是这一制度形成的基本历史特征,寻求和谐是这一制度形成的核心政治原则。这样的政党关系既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成果,又创造了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现实奇迹。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政党和谐关系是中国社会不断谋求进步和发展的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这一政党制度模式对政党和谐关系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向度加以考察:第一,确定了国家政治轴心的坚固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使政党关系的有序运作有了保障。第二,规定了政党各自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责任,使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第三,突出了政党之间的合作原则,从而规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利益和目标的一致性。这三个向度显示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也是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模式,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看到其容易产生的问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模式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更不是两党制。但又兼有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某些特点。一党制的特点是执政党是固定的,多党制的特点是形式上存在两个以上的政党,并相互竞争而谋取执政权力。这两个特点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一党执政并非一定导致专制,但容易发生专制主义的倾向;多党合作排斥了权力角逐的恶性竞争,但并非否认政党之间相互监督的原则。就我国的政党制度而言,发展政党和谐关系的关键不在由什么党执政,也不在有多少政党的存在,而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氛围下的相互提携、相互监督、同谋发展、共同并进。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是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有效开展,民主党派的参政如何对社会的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为政党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党和谐关系的发展又将促进和谐政党制度的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重在建设,只有在不断推进政党制度的建设中,才能使政党的和谐发展得到提升。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维护和发展政党和谐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政党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和谐发展。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维护和发展政党和谐关系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第一,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法制建设,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在法律法规方面更加明确。1989年和2005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两个关于完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文件,其中作出的一系列规定,保证了政党和谐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方向,今后的努力应该突出在政党制度的法制建设实践上,使政党和谐关系的发展与社会法治文明的建设同步。
第二,提高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要将它提高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要求,民主监督是各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就是民主意识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中,提倡民主的意识,是促进政党和谐发展的保证,发扬民主,有利于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三,注重政党功能的发挥。政党制度有效运作的前提,是政党的功能可以在制度框架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共识和合力,保证了执政党和参政党齐心协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政党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其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学意义上,政党的功能是由多样任务和多重作用组成的,就政党角色而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都取决于如何科学地使政党功能得到符合各自角色的发挥。政党功能发挥得好,有利于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政党功能。
第四,创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从参政党的角度看,民主党派尤其需要在如何树立参政党意识,提高参政能力方面多作努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构架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绝不是一种权力等级的位序规定。就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党派参政不是辅政,参政也不是简单的督政,而是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执好政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民主党派参政是方方面面和谐的体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创新中促和谐。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7、388页。
(3)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 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