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历史必然与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历史必然与巨大优势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充分肯定这一制度的优势也不表示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历史必然与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和巨大优势(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体现,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着重大意义。在政党制度实践中,坚持从本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坚决排除各种思想干扰,决不照搬西方模式,不搞多党制、两党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保障。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

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它所确定的政治规范和政党关系,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了自身的制度优势。现实证明,这一政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我国政治制度构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以独特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在各政党利益诉求相一致的基础上,有利于思想共识、行动统一和目标认同的形成。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政党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福祉人民、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执政党目标在此,参政党志向也在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基础看,执政党与参政党利益诉求的一致性,消除了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下在朝和在野的政党利益之争,使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利益形成一体化的关系,使政党建设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紧密相连。同时,由于执政党与参政党有着思想共识、行动统一和目标认同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将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相统一,将实践步骤与战略目标相衔接的政治优势,从而避免因政党轮替而出现不顾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谋求期限业绩的短期行为等弊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制度架构,表现了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个特征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上,秩序规范,职责明确,任务清楚。它以政党团结合作为最显著的特点,构成和谐型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形成和巩固于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其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有着团结合作的坚实基础。各民主党派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由执政党和参政党构成的制度架构,以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指导下,形成政党合力,迸发团结能量,能够克服政党之间互相扯皮纷争的制度弊端,有效地实现各种政治资源的整合,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成大业的优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作为民主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政党制度都表现为民主的实践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样式丰富多样,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两种重要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所决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坚持协商民主实践的主要机制,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容构成,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表现的民主形式,与选举民主的形式相结合,使发扬民主覆盖到各个社会领域和各种政治力量,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创造了民主广泛性和有效性的民主实践载体。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搭建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有利于保障政治稳定、促进人民团结和实现社会和谐。政党制度不仅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且影响到政治体制、思想原则、价值取向以及活动方式等政治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能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制度化的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系;能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能使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能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能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的新任务

历史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现实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政党制度也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充分肯定这一制度的优势也不表示可以高枕无忧。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自我完善置于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新的任务担当必须直面社会现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全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发展,使一系列可以预料和不可预测的风险增大增多。环境污染的生态安全、金融危机的萧条蔓延、恐怖主义的生存威胁、病灾疫情公共卫生危害,以及信息爆炸的传媒革命,使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诱引公共危机频发。置身世界的中国谋求发展,不可能避开这些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不仅影响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而且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形势变化对政治发展构成的挑战,严峻程度要高于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事实告诉我们,国际社会挑剔非难中国的矛头所向主要不是经济、文化,而是包括民主运作、政党体制、意识形态等在内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始终处在风口浪尖,被西方敌对势力作为攻击的目标,企图以多党制取而代之。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不断适应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应对各种风险的政治优势,通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证明其根基的不可撼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情况的深刻变化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变化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在摆脱苏联模式之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利益选择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既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格局,又产生了思想引领、力量整合、和谐发展等政治建设的社会需要。政治建设如何适应国内情况的新变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崭新课题。当代中国新旧体制转换中发生的许多社会现象以及一些群体性事件表明,发展活力增强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离心力和碎片化的危险加重。而凝聚力缺失造成的危害,整合力弱化造成的破坏,对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后果难以弥补。政党制度关乎政治建设的走向,坚持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和怎样建设政党制度,始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对待的重大问题。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承担着凝聚民心、整合力量的责任,是否能够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好效果地团结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检验。(www.daowen.com)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时俱进,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世界民主思潮持续演进,国内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愿望日益迫切,公正公平的要求空前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处于这样一种现实条件下,一方面有着巨大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承受着沉重的建设压力。从总体上说,我国政党制度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但也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如何引导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如何增强政治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规范权力阳光运行,如何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和消弭隐患,如何构建政治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如何形成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监督的格局等。这些问题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都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以调适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的效果体现。凝心聚力作用发挥得是否充分,是检验这一制度资源用得好不好,制度优势显得强不强的标准。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凝心聚力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加强努力。

第一,将政党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改革的进程以及向前推进的要求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保障。作为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政党制度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国家发展中重大决策的形成、执政权力的行使、民生利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管理的加强,这些治国理政的目标,不仅涉及政治体制,而且也与政党制度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机制,也是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渠道。它的制度功能有效发挥,对民心民力的聚合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能不能集中民智民力,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稳妥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坚持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必由路径。

第二,立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推进民主建设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民主也是一种制度,与政党制度相交融。民主还是一种形式,政党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民主的实践。政党制度建设的水平反映着民主实践的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前提,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进的过程,维护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发扬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为主要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是凝心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只有在不断提高民主化程度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

第三,注重社情民意的汇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广泛和充分表达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利益表达是政党组织的功能之一,政党制度作为各种社会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具有舒解压力、减缓冲突、消除矛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虽然人民群众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和群体、不同部门和职业之间的具体利益差异,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诉求各不相同。建立在各政党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着力汇集社情民意,利用协商民主的资源优势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平台,吸纳、输送、疏通、反馈各个政党、界别、群体的意见,以达到求同存异,促进群众之间的理解和团结。

第四,增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代意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实现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现代法治意识的体现。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意在为制度执行提供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在民主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公正公平成为合民意、服人心、顺众望的重要原则。作为处置政党与政党、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党制度需要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现代意识提高自身建设的水平。我国政党制度实践中,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在实现公正公平中提升人民的制度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保证。

第五,健全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提高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尊重政党发展客观规律,是提高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因为它符合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以健全的机制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框架下,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需要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机制中寻求最大限度发挥功能的方法和路径。健全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机制,在注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内在要求。

当代中国发展最重大的问题是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共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一条心,合一股力,朝着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党实施凝心聚力工程的重要工作机制,我国之所以坚决不搞三权分立、多党制,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立场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可以达成思想认同的共识,保持行动步伐的一致,促进人民心往一事想,力向一处使,路朝一条走。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求是》2011年第2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