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轼易学研究:一乃变化之始

苏轼易学研究:一乃变化之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宇宙的生成,宋易学者分别有不同的解释。周敦颐关于宇宙的发展图式:“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宇宙的最初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而产生万物。”他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穷,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这就是“是万为一”。

苏轼易学研究:一乃变化之始

关于宇宙的生成,宋易学者分别有不同的解释。周敦颐关于宇宙的发展图式:“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宇宙的最初实体为太极元气;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变化交合形成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而产生万物。”《通书》中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大小有定。”他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穷,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这就是“是万为一”。[1]张载把“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他说:“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2]他认为, 世界是由物质形态的“气”构成的,一种是凝聚状态的气,一种是消散状态的气。张载把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即太虚——气——万物。从“哲学上看,张载的自然哲学无疑的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他把宇宙的统一性毫不犹豫地归结为物质性的实在的‘气’。后来的程、朱等批评他对事物生死聚散的解释是受了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这是不正确的。生死聚散的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固有观念,萌生于先秦,发展于两汉,而且与佛教的轮回思想不同,始终坚持宇宙的生成过程是物质运动的永恒循环。万物由气产生,万物又不断复归于气,气作为实体,无所不在,永远同一,它仅在自己的规定中变化,张载的“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气论思想的一个相当完备的本体论形态。”[3]

苏轼宇宙观和张载相似,它继承了先秦的气化学说,但是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而世界变化“未尝不出于一”,他认为 :(www.daowen.com)

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者也,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者也。人见其上下,直以为两矣。岂知其未尝不一邪。由是观之,世之所谓变化者,未尝不出于一,而两于所在也。自两以往,有不可胜计者矣。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之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