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宋政治历史背景与教训-苏轼易学研究

北宋政治历史背景与教训-苏轼易学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统治者能从五代十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武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为了避免出现战乱的局面,北宋自太祖、太宗时就制定恩养士大夫的国策,抑制武将,重用文臣。宋仁宗时期,辽、西夏时常侵犯北宋北部边境。北宋政权每遇到和辽、西夏的战斗,多数以失败告终。北宋内部农民起义、兵变事件一年多于一年。

北宋政治历史背景与教训-苏轼易学研究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五代十国征战不断,各地农民起义频繁,唐政权摇摇欲坠。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公元961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掌握兵权的大将像自己一样兵变,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剥夺了他们的兵权。在969年,又召集藩镇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将这些将军转化为广占良田美宅的地主,避免了一场争夺政权的流血斗争,进一步稳固了北宋赵宋王朝的统治。但是北宋中央集权建立之后,赵匡胤没有统一全部中国的念头,北宋的版图没有恢复汉、唐时期完整统一的雄风,北方和西边有辽、夏、吐蕃等政权,以后东北又兴起了金政权。北宋和北方少数民族同分天下,纷争不断。

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原地区暂时停息了战火纷扰的局面。北宋统治者能从五代十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武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为了避免出现战乱的局面,北宋自太祖、太宗时就制定恩养士大夫的国策,抑制武将,重用文臣。其办法: 一是重用文人,派遣大量的文官到各地做地方官,直接管理地方的财政,使地方节度使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二是实行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让禁军分别驻扎京师和外部郡县,兵将内外定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朝廷临时任命将官统兵,将和兵没有长期的合作共事关系,这样兵不知将,将不识兵,防止将领专权作乱,有利于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但是这样却造成了将领和兵士之间缺少感情的磨合,军队凝聚力差,从而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仁宗时期,辽、西夏时常侵犯北宋北部边境。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侵扰,中央派出使者到各地挑选精兵,扩充军队,加强了禁军的实力,又建立了庞大的地方武装——湘军。但是遇到战事,临阵打仗,将帅受到朝廷制约,只能按图作战,不能机动灵活地针对敌情出击,兵将数目虽多,但是缺乏战斗力,遇到战事北宋军队不堪一击。而北方少数民族,骁勇善战,战斗力强。北宋政权每遇到和辽、西夏的战斗,多数以失败告终。失败后,为了获得暂时的稳定和和平,就对辽、西夏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以求苟安。

宋仁宗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佑元年(1049年)全国军队总数增至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高峰。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员数目也超过太祖时约一倍。康定、庆历年间,西夏几次大举进犯,宋军大败而归,为了苟安与西夏订立和议,每年供给西夏大量银、绢、茶;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这才平息了边境的战争。北宋内部农民起义、兵变事件一年多于一年。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一些整顿,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与富弼提出的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族官僚层和贵族官僚的利益,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宋仁宗害怕范仲淹功高震主,再加上吕夷简、欧阳修的朋党之议,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五月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www.daowen.com)

宋辽澶渊之盟后,国内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北宋政权本着“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1]守内虚外政策,镇压农民起义,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