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选题原因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散文领域“唐宋八大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的苏轼(1036-1101年),妇孺皆知是宋诗的奠基者,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文、赋皆被后世人广泛称颂并争相效仿 ;他的书法被称为宋代三大家之一(苏、米、黄)。然而作为一名经学家,尤其是作为一名易学家却鲜为人知。苏轼继承父亲苏洵“治经传道”之志而认真研究经学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一》云:“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已了却《春秋》、《诗》。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1]次年他又在《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十一》中说:“某自谪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今又下手作《书传》。”[2]绍圣四年(1094)苏轼遭到第二次贬谪,在惠州和儋耳的6年间完成了《书传》,并修改了《易传》和《论语说》。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北归,《答李端叔书十首之三》云:“某六十五矣,体力毛发,正与年相称……。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说》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3]作《东坡易传》是苏轼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和心中理想。苏轼的易学思想涵盖了他毕生的政治、军事、哲学、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是苏轼丰富和厚重的人生阅历的智能积淀,他的易学思想开启了后人治《易》新的视角和思维力度,说明苏轼不光在中国文学史是耀眼的明珠,同时在思想史和易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www.daowen.com)
《易》学发展至宋代,说《易》之书甚多,大致可分为三派:图书之学、专阐儒理、以史证易三个学术流派。专阐儒理的治易家以胡瑗、程颐、朱熹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胡瑗的《周易口义》。苏轼在当时虽说不上是研究易学的名家,但其《东坡易传》问世在当时学术界也引起了轰动,引起了洛蜀党争。苏轼治《易》也应归入专阐儒理一派,但他多“更切人事”,研究易学是他对自己人生观和社会观的重新思考和评判,用《易》理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苏轼面对人生之路的坎坷磨难,始终怀着昂扬的斗志,得易于他从小所接受的《易》学思维和《易》理熏陶,“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赋予苏轼面对人生困境,始终不妥协的人格魅力。《东坡易传》是苏轼在哲学领域积极探索的成果,更是他为建构其哲学体系所作努力的结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智能,《东坡易传》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产物,更是苏轼哲学思想的智能结晶。《东坡易传》完善了苏轼的学说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互相弥补,相互完善,哲学思想弥补了文学思想理性的缺陷,文学思想促进了哲学思想向更高的境界发展。苏学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