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论文选:2000-2005年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论文选:2000-2005年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美娟摘要 《携李文系》是嘉兴一郡清以前文章之总汇。文章详述其成书过程。关键词 嘉兴 《携李文系》嘉兴一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来,这里人才辈出,著作荟萃,不虚“人文之邦”之美称。在这众多的乡邦文献中,笔者认为《携李文系》这部凝聚几代人心血而成的地方文献值得书上浓重一笔。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论文选:2000-2005年

吴美娟(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 《携李文系》是嘉兴一郡清以前文章之总汇。文章详述其成书过程。

关键词 嘉兴 《携李文系》

嘉兴一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来,这里人才辈出,著作荟萃,不虚“人文之邦”之美称。清光绪年间《嘉兴府志经籍志》就收录历代邑人及寓贤著述2201家,著作4486种。民国26年(1937年)王遽常《补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初稿》补录著作287种,作者92家。民国初年《海宁州志稿艺文志》载历代作者1190家,著作4144种。今天,我们为这丰富的地方文献所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豪,我们也对千百年来为地方历史文献的保存与积淀而倾注大量心血的前辈乡贤怀着深深的敬意!

嘉兴地区历来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保管、利用都极为重视,可谓代有贤人,形成传统。明天启年间,海盐知县范维城主持编刻的《盐邑志林》即创我国汇刻邑人著述之先河,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郡邑类丛书。明、清两代汇编地方文献极为盛行,嘉兴府有《携李诗系》、《携李诗系续编》(共82卷)、《携李遗书》(共26种);平湖有《当湖文系初编》;海宁、海盐有《海昌丛载》、《海昌六先生集》、《武原先哲遗书》,可以说每县都有邑人诗文汇编。至于乡镇乃至一门一族的诗文汇编本更是不胜枚举,如王店一镇,清代就有诗词选辑10多种。在这众多的乡邦文献中,笔者认为《携李文系》这部凝聚几代人心血而成的地方文献值得书上浓重一笔。

1.《李文系》是怎样的一部书

在《携李文系》之前,嘉兴就有汇集一郡诗作的《携李诗系》。《携李诗系)42卷、30册,清平湖沈季友辑。沈季友(1654—1699),字客子,号南疑,清康熙丁卯科副贡,精于文,尤工诗,融古今于一体,自成一家。晚年杜门著述,致力于编纂《携李诗系》,收录嘉兴府自汉晋至清乾隆前诗人3000余人,凡绅、闺秀、方外、寓贤,有吟咏传世,皆录之,末附仙鬼题句及谣谤。沈氏《携李诗系》对所录作者在姓氏之下各为小传,对山川、古迹、风土、物产也间加附注以备考据。朱彝尊为之作序,后收入《四库全书》。所以说《携李诗系》汇集嘉兴府各县诗作,极富地方文献价值。但它仅仅是一府之诗作,如何汇集一府之文章一直是地方先贤的愿望。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数十年时间,嘉兴地方乡贤们为编成《携李文系》展开了一场接力赛,直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成书。

《携李文系》是嘉兴一郡清以前文章之总汇。据民国25年(1936年)《嘉区文献》中的王遽常《补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初稿》记载:“《携李文系》六十卷陈其荣未成”。这是有关《携李文系》的最早记载。到清光绪年间,邑人忻虞卿收汉代以来嘉兴府属七县邑人著作,共得作者1236人,文章1906篇。民国10年(1921年)起,经葛嗣浵、张元济、金兆蕃主持再辑续编增补《携李文系》,辑成一部80卷的巨帙,计作者2354人,文稿4041篇,内容有:方志的序文、奏稿、论说、人物传记、文集序跋、建筑工程碑记、游记、墓志等,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建筑、水利、人物等不同角度,保存了嘉兴府属七县的历史。原稿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2.陈其荣和《李文系》

陈其荣,字桂卿,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举人,平生致力于乡邦文献。许瑶光延修《嘉兴府志》时,陈其荣独自承担其中“经籍志”一门的编纂。《两浙轩续录》所甄嘉郡诗多半出自陈其荣的搜采。著有《清仪阁金石题识》、《中兴苏浙表忠录》、《国朝师儒传学表》、《增订仓颉篇》、《经传离句考证》、《埤苍》、《字林》、《说文旧音》等。据《嘉区文献》记载,陈其荣“经术湛深,尤精目录之学,喜表彰人物,于乡邦文献之征,肆力最挚”。据王遽常《补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初稿》记载,陈其荣有《携李文系》60卷,未成。从现有资料,无以考证陈氏《携李文系》稿,但据《张元济年谱》所载,民国10年(1921年)6月王甲荣复张元济函,就《携李文系》辑稿事“曾与篯孙面议,当先将陈氏所辑目录、姓氏排刷一单张于此批注现将所辑姓名全数印出,但无篇目耳”“付采访者查考,庶免重复,徒劳手续”。据此断定,民国年间续编增补《携李文系》时,首先以陈氏《携李文系》为蓝本,只是当时陈氏《携李文系》只存所辑作者姓名,没有具体篇目。但陈其荣《携李文系》60卷未成稿确是最初的《携李文系》。

3.忻虞卿与《李文系》

忻宝华,字虞卿,诸生,清光绪中叶嘉兴学者、藏书家。据民国11年(1922年)《梅里备志》记载,忻氏收藏书籍颇丰,有《不暇懒斋书目》。他辑有《携李文系》45卷,惜未完善,此书有关禾郡文献,当时尚未刻印。忻氏辑录的《携李文系》收录汉魏至光绪中叶嘉兴府属七县邑人著作,搜罗极富,共作者1236人,文章1906篇。据陆仲襄的《嘉邑首届文献展览品目》记载:《携李文系》,25册,光绪中邑人忻宝华辑,手稿未刻本,藏于当时的嘉兴县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二卷第三、四期刊)的“乡贤遗书稿本”记载了嘉兴展示的地方文献中有《携李文系》46卷,25册,手稿本,清嘉兴忻宝华辑,嘉兴县图书馆藏。

忻氏仿照《携李诗系》的体例编成《携李文系》,唯增加官师、流寓两门,前有凡例11条,所录起汉严忌迄清李成模。据《嘉兴县图书馆被劫书目》记载:《携李文系》忻辑原稿,附姓氏录,25册。《携李文系》续辑稿附目录及忻氏原目81册。由此知道,《携李文系》忻稿及续辑稿,抗战前保存在嘉兴县图书馆;忻氏《携李文系》不但在嘉兴展览过,而且参加过全省文献展览。

4.葛、张、金发起增辑《李文系》之始末

忻氏有意汇刻出版《携李文系》,无奈年事已高,到晚年自觉无力完成,就把这件事托付给热心乡邦文献的平湖人葛嗣浵。

葛嗣浵(1867—1935)字稚威,又字词蔚,清光绪廪贡生,后弃官南归。回乡后继承父兄遗志,兴文办学,有称于世。曾创立私立稚川学校,苦心经营守先阁藏书楼30年,使藏书从10余万卷增至40余万卷。他热心于地方文献的搜集,对方志的收藏颇具规模。他在收集嘉兴府前人诗作刊成《携李诗系续辑》后,筹思完成忻氏宿愿。葛嗣浵18岁在嘉兴府中秀才,同时认识张元济,40年后他们成为儿女亲家,凭借着对书籍的热爱,对地方志搜集的喜好,他们成好朋友,总是彼此假缺,互相抄藏。

民国10年(1921年),葛嗣浵与张元济和嘉兴籍的科举同年金兆蕃商议后,决定增补续辑《携李文系》。王遽常等人于民国20年(1931年)编撰的《王甲荣年谱》载:“民国十年,郡人有《携李文系》之辑,推任嘉秀两邑,……”说的就是这件事。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清光绪进士。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涉园旧藏及嘉兴、海盐乡邦文献,搜罗嘉兴先哲遗书4761822册、海盐先哲遗书3551115册及张氏先人之书104856册,合计9353793册,后全部捐给上海合众图书馆,对近代文献的搜集、保存、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刊印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对学术研究、学校教学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为了涵芬楼东方图书馆收藏古籍耗尽心力,民国28年(1939年),又与叶景揆创办合众图书馆。《携李文系》续辑稿的另一发起者是金兆蕃。金兆蕃(1869—1951)字篯孙,嘉兴人,清末移居平湖,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任内阁中书,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政府财政佥事,民国3年(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他博学多闻,民国《浙江通志稿》部分稿件也由其撰著。(www.daowen.com)

葛、张、金三人确定共同主持此项工作后,就分请各县精通旧学、又热心乡邦文献的科举同年与地方绅、名流搜辑遗文。当年72日,确定各地续辑《携李文系》名单:海盐谈麟祥,桐乡沈耆洛,石门陈赢客,杭州龚味生、陈宜慈(两者均嘉兴人),金兆蕃在北京主持此项工作,其他省份则以商务印书馆分馆代理。今天,我们从张树年主编的《张元济年谱》中可以看到,张元济(1921年)621日致王甲荣信中提到:“弟与篯孙同年及词蔚舍亲议以忻虞卿先生所辑之《携李文系》椠印行世。其书自汉魏下迄光绪中叶,搜罗极富,今拟将光季宣初之群众作述续其次,并增补原书缺略。大意闻前由金、葛两君奉商左右,已蒙慨允主持担任义务,仰维宏达,缵述乡贤盛意,至为感幸。附呈《携李文系》征稿小启一份。”他们决定在忻氏辑稿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入选的人物增加到宣统末年,且不论科举或官衔,只要有文字,均可人选。主要是“以文存人”。张元济还拟定了刊印《携李文系征集遗文启》的征文启事,全文如下嘉兴忻君虞卿辑成《携李文系》四十六卷,久未刊行。同人以乡邦文献攸关,怂恿付梓。原书起自汉,迄光绪中。虑犹有阙,亟思增补,并拟广至宣统季年,继代为书。海内宏达,同州诸彦,藏有旧嘉兴府属先正文字,无论已否成集,咸请采副见示。篇帙较繁,则择其尤者。更乞编次仕履,附采言行,作为小传,以识生平。分任收稿者,京师金君篯孙、杭州陈君尚旃龚君未生、嘉兴王君篰昀、嘉善钱君铭伯、海盐谈君鳞祥、平湖张君厚芗、石门陈君瀛客、桐乡沈君耆洛。并于各省及上海商务印书馆设代收稿处,转寄上海葛词蔚张菊生两君汇成。如蒙代辑遗文,即祈就近送交各处,但截至辛酉年终为止。原书凡例及姓氏总目已编印成册,分赠同志。如承索阅,望函至各收稿处,即当奉寄,伏维公鉴。嘉郡同人谨启。”这篇征集启事于当年8月登报公布。

征文公启确定了征文上起汉代,下迄宣统末年,明确了遗稿搜集办法、各地收稿人、征文截止日期等等。从6月起,张元济、葛嗣浵、金兆蕃等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编印《携李文系》姓氏目录、制定征稿简章、发公启、印刷稿纸等。8月征文公启发出后,征稿颇为顺利,平湖等五县踊跃响应,至88日,平湖一县就辑得原编未收文字100多条。除了征文公启确定的收稿人,热心乡邦文献之士纷纷献计出力,如海盐的朱希祖,嘉兴的沈曾植、金蓉镜、陆仲襄等。金兆蕃在北京主持征稿,实际上,他负责了京津及北方各省《携李文系》的征稿工作。为了更广泛搜罗遗文,他托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嘉兴人谭新嘉,将文津阁图书通检一遍,以辑集《携李文系》遗稿。谭新嘉在北京图书馆所藏志书中查得嘉郡先正文字甚多。此外,他又托科举同年章式之在天津图书馆代为查检。

9月,张元济就辑集《携李文系》遗文原则指出:已有专集行世而原辑已选的不必再收,而原辑未收的,即便素无名望之人,如果文字好的,不论题目,予以采录,目的是“藉言存人”。续编强调寓贤必须在本地置田产或留居较久的;官师文字甄别宜严格;籍贯不明确的宁可舍弃;书意在传人;补辑遗文最重要的是搜求原编未有之人;所收人物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入民国以后如仍活着的,概不收纳。征文原定截止于辛酉年终,即1921年年末,后延期1年,主要是想在较为充裕的时间里搜集到更多的乡邦文献。到民国12年(1923年)初,金兆蕃提出还有许多处未抄完,须延期,至同年2月拟截稿,而事实上,这项工作一直没间断。可以说,在征文公启发出后的两年内,收到了许多文稿,作者人数也由此大增。到民国13年(1924年)69—14日,张元济、葛嗣浵两人特地赶往杭州,住进一家安静的旅馆,以审定《携李文系》各县辑稿。他们花了6天时间,将各县所辑手稿重新挑选,淘汰重复的,经选定的续稿比忻氏原辑稿本增加1倍多,准备将来再加删减。所以说,这次赴杭,也只是初步定稿。

自杭州归来后,张元济发现《携李文系》续修稿没有小传的还有240多人,于是请葛嗣浵等人代为搜补。续辑稿重视人物小传,认为小传列于文字之前,最便于读者,如不详所收人物的出身、时代和字号的,务请就近访寻故家遗族。续辑工作刚开始,原本想请沈曾植任征文核选,但沈曾植病后精神逊前,只能由各县征稿主任收后初选一遍。民国12年(1923年)沈曾植逝世。所以,杭州归来后,张元济决定请金兆蕃最后筛选。金兆蕃提出续编与忻编合并排比,按时代订成总册,忻编补遗也可按时代散入,“以文存人,以人存文,两义皆不可破”。金兆蕃请张元济最后定夺。这期间,张元济、葛嗣浵、金兆蕃等为《携李文系》续辑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刚开始这项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今天,我们翻阅张树年主编的《张元济年谱》可以看见,仅当年6—8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张元济为《携李文系》征稿的信函往来就有近40封。

在张元济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篇幅浩瀚的《携李文系》续辑稿到民国24年(1935年)终于成稿。《携李文系》续辑与忻氏原稿统筹编排,编成80卷,共收作者2354人,文章4041篇,比忻氏原编约增加1倍。张元济亲笔抄录《携李文系目录》4册。该年春,葛嗣浵将这部手稿交给嘉兴图书馆馆长陆仲襄复校保存。这时,忻氏原稿已装订成册,而续辑稿仍是散叶。一年后,陆仲襄与员工仲欣木整理这部书稿,用纸捻装订成78册。次年秋,在嘉兴首届文献展览会上,展出了当时收藏于嘉兴图书馆的《携李文系》忻氏原辑稿25册。11月,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开幕,展出的乡贤遗书也有《携李文系》忻氏原辑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军占领嘉兴前,仲襄为避敌机轰炸,将馆内珍贵图书6大箱移置于桐乡濮院隐藏,因当时馆员仲欣木是濮院人,住北横街,濮院又是小地方。不料,民国29年(1940年)秋,因汉奸得悉,被日伪全部劫掠盗窃而去。嘉兴图书馆由此损失珍本图书280部,3517册,内有《携李文系》忻氏原辑稿附姓氏录25册、《携李文系》续辑稿附目录及忻氏原目81册(见《嘉兴县立图书馆被劫书目》)。后这些被劫图书一部分在杭州发现,一部分在上海发现,据书商杨金华讲,合众图书馆曾购得数种。

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国37年(1948年)春,《携李文系》续辑稿本辗转流传到上海。有一天,有人将《携李文系》稿本送到上海合众图书馆求售,索价黄金20两。此时的合众图书馆本身已难维持,巨额收购这部稿本谈何容易。当年《携李文系》稿本遗失后,张元济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他关照当时合众图书馆馆员顾廷龙要留意这部文稿,所以顾廷龙马上请来张元济。张元济望着过去为之花费多少心血编成的稿本,在阔别许多年后又重现眼前,能不百感交集!无奈自己人到暮年,家境拮据,鬻字为生,无以为计,张元济为此欷戯不已,心心酸地对顾廷龙说,“合众和我再也无法留住。但愿异日国富民裕时……”。所幸的是,有一海盐人颜文凯(乐真)在图书馆见到这稿本,答应想办法,两天后,他拿来金条,将稿本购下,捐赠给了合众图书馆。以后,这部稿本随合众图书一起并人上海图书馆

5.由《李文系》所想到的

从民国10年(1921年)起到民国24年(1935年)《携李文系》续辑最后成稿,张元济、葛嗣浵、金兆蕃等发起辑补嘉郡乡邦文献,历时14年,几经中辍,历尽艰辛,终于成稿。《携李文系》续辑稿是研究嘉兴历史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嘉兴历史文献的根。从陈其荣的《携李文系》未成稿算起,一部文献历同治、光绪、民国好几十年,中经无数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最后成稿。乡邦文献的搜集编辑是多么不容易啊!《携李文系》的搜集只是乡贤为保存乡邦文献所做工作的一个缩影,地方文献搜集传播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持久不息的永恒接力跑。正是一批又一批热心地方文献之士的不懈努力,才保存了乡邦文献,保存了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的先辈乡贤中的许多人,既以学术业绩著称于世,又以保存古籍,搜书、刊书、护书、校书、藏书嘉惠后人。为了收藏古籍,他们穷年累月,历尽艰辛,四出搜求,倾囊以购,他们这种保存古籍、爱护中华文献的精神值得后人记取和发扬。

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瑰宝。老一辈乡贤深知为保存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所承担的责任,在如此艰难的岁月中,他们为保存、传播地方文献不遗余力,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联想到我们今天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我们对流散在外的重要地方文献,特别是孤本、善本,是否应当设法回购或复制;对地方重要人物及重要作品的征集、收藏是否应当作为一项抢救性工作来做!

参考文献

1.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务馆,1991

2.张人风著.智民之师张元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3.嘉区文献.嘉兴民国日报社.1937元旦特刊

4.许瑶光.光绪嘉兴府志.1904年刻本

(原载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